《王的盛宴》满眼都是恐惧

观看电影《王的盛宴》,我的心被牵引着加速跳动,呼吸变得急促深沉,像是沉入水中憋住了呼吸,突然又浮出水面大口喘气,可我的脸上却是一片肃然沉寂。

看一次不够,再看一遍。我大体理清了这个影片的逻辑。

电影从刘邦临死前的回忆开始。躺在床上的刘邦,枯槁地像块腐朽的老树皮,他一直被噩梦缠绕,噩梦中都是恐惧,被死亡威胁的恐惧。

这死亡威胁不是来自天命将至,而是来自他的敌人,强大的敌人。

最初要杀他的是秦朝官吏,而后让他面临死亡恐惧的是项羽,接着是韩信。

他一生都在死亡威胁的恐惧中度过,就像他在电影的最后所说:“很多人说我的命运,是从鸿门宴开始的,他们错了,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

在刘邦杀机四伏的一生中,鸿门宴虽然最为惊险,那也只是他从项羽手下,数次逃生中的一次。后来,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项羽的威胁消失了,可是打败项羽的不是他刘邦,而是韩信。

韩信对他的死亡威胁又接上了。

刘邦、韩信,都是进了秦王宫,被唤醒了心底欲望的人。欲望一旦被唤醒,就会像野草一样疯长,难以根除。

那时的刘邦与韩信都在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韩信是比项羽还要可怕的悬空之剑。他的武力值可比肩项羽,心底的欲望更是熊熊不灭。

箭在弦上,引而不发,最为吓人。军功卓著、战力超群的韩信,让刘邦恐惧到了最后一刻。

电影情节中,刘邦一直是面如死灰,满脸的恐惧从未离开。

不仅刘邦,面如死灰的还有吕后、张良、萧何……

吕后,其实是刘邦的影子。她也同刘邦一样,一直生活在死亡威胁的恐惧中。刘邦反秦,她在沛县家中被朝廷威胁;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她被项羽俘虏了三年,死亡在旦夕间;回到刘邦身边后,刘邦宠爱的是年轻的戚夫人,若刘邦传皇帝位给戚夫人儿子,吕后又是死路一条……

她与刘邦是同样的命运,深深明白刘邦的恐惧。

她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始终追随他,忠诚于他,是刘邦唯一可信赖的安慰,噩梦惊醒时的港湾。

她深知刘邦对韩信的深深恐惧,所以亲手将韩信处死,以安刘邦临死之心,也是安自己之心。

萧何、张良的面如死灰,是对刘邦的恐惧。一个心怀恐惧的帝王,必让臣下恐惧。他们的一脸死相中还夹杂有悲伤和愧疚。

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却要手足相残——伤心。站队皇帝,杀死韩信——惭愧。同为功臣集团的一员,不免兔死狐悲。恐惧、悲伤、愧疚。

与上面几位“面如死灰”相对的是,项羽与韩信,气盛健壮,眼神明亮苍劲。他们至死都表现出了不屈的豪气。

刘邦攻破咸阳时50岁,项羽26岁;韩信死时35岁,刘邦60岁。

刘邦遇到的两个最大威胁,都是春秋鼎盛的年纪,而刘邦却垂垂老矣,来日无多。

年龄的差距让刘邦的恐惧更甚,拔除隐患的需求更加迫切。

当项羽被自己放走的刘邦和韩信联手打败于垓下时,他才知道此生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刘邦说:项羽是贵族,他只能看到自己的光芒,而忽略了别人的欲望。

吕后在威逼萧何诱杀韩信时说:“项羽是她一生中见过的最高尚的人。他放过了刘邦,而且不止一次,还放了我。可是项羽早就变成了一堆白骨,我们不能再犯项羽的错误,要把活着的机会留给自己……”

残酷的现实,教给了吕后面对现实的政治智慧—“不可沽名学霸王。”

张良、萧何两个聪明人不再抗争,只好选择站队皇帝,一个出主意铲除韩信羽翼,一个诱使韩信进宫,并把韩信的头颅砍下,进献刘邦以示忠诚。

刘邦收到韩信的头颅,终于放下恐惧,气绝而去。

这部影片表达了人性中的三个特点:恐惧、欲望、残忍。

1.刘邦对死亡威胁的恐惧,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其实他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2.人的欲望更可怕,一旦被唤醒,就触发争斗残杀,并反噬自身。

3.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真实的历史掩藏在黑暗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的盛宴》满眼都是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