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爱》看普通人如何过上“很好的一生”

我年少时,读名著《简爱》,觉得一个长相平平的女孩,凭着顽强独立、自尊自爱,最终赢得爱情,好有魅力!那时的我,将女主人公简立为榜样,潜移默化地引导自己的爱情。

多年后的现在,我从书架上抽出《简爱》重读,发现,爱情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小说要表达的,其实并不只限于爱情。简一生在追求的,是一种融进了亲情、友情、爱情的人生之爱,那,可是一种大爱。

爱,是我们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简的一生,可以看作是不断追寻爱的旅程。她一共经历了5处住所,每一处都体现了她对于爱层层递进的需求。

最开始,简的童年在舅妈家度过,那本应是一个人最需要照顾和关爱的阶段。但是,平日里,舅妈的残酷冷血、堂兄妹们的欺辱压迫,让简对他们满怀憎恨。虽然,这个家庭与她有血缘上的关系,但是,在这里,简无法获得真正的爱。

因为简的挑战和反抗,里德舅妈把她送进了宗教学校,那里整天吃不上饭、还疾病肆虐,里德舅妈却说,“最好不要再回来。”就这样,10岁的简,步入人生另一个阶段。其实,她早就想逃离那个无爱的家。

在宗教学校,简遇到了善良的坦博尔小姐,这是她人生的第一缕暖阳。坦博尔小姐帮简洗除了“骗子”罪名,这是里德舅妈恶意给简扣的帽子;她还经常分享食物给简,毕竟学校里的东西难以下咽;更重要的,她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简,简受益颇多。

但实际上,宗教学校并没有成为简真正的家,她始终无法与其中任何一个人,建立持久亲密的关系,随着简最好的朋友因病死去、坦博尔小姐出嫁,在宗教学校呆了8年后,简对这里再无留恋,决定离开。

她来到桑菲尔德府当家庭教师,在这里,简遇到了灵魂伴侣罗切斯特先生。她满心欢喜地憧憬爱情,希望建立家庭、有所归属时却发现,罗切斯特隐藏了一段婚姻,尽管他已不爱那个妻子,但简不能接受做别人的情妇,她不想亵渎这份爱,最终,选择了离开。

简希望找到一个有爱的家庭,这个梦想,在摩尔庄园实现了。那里有男主人和两个妹妹,他们每天诵读诗书、交流想法,生活很惬意。更戏剧的是,她后来发现,这些人竟然跟她有血缘关系,是她的表兄妹!

某种意义上说,这样一个有血缘关系、又相处融洽的家庭,应该是简苦苦追寻的归属了。但实际上,简发现,她内心深处真正的诉求,仍然是对罗切斯特的爱。

她重返桑菲尔德,发现那里已是废墟一片,在邻居的指引下,她找到了费恩迪恩府,找到了失明的罗切斯特,尽管此时的他残疾潦倒、不复当年,但丝毫不影响简对他的爱,他们结婚了。终于,简有了爱的寄托、家的归属,过上了完美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需求等级论。其中,第三层次的需求,就是爱与归属。

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开始渴望亲情、爱情、友情,希望和别人建立一定的社交关系,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在亲朋好友、公司同事等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简一生的追求,就是在不断寻求这样的关系。这种关系里,有亲人的关照,有朋友相互支撑,有家庭能够依靠,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平等地位的爱人,得到这些后,简的人生,才变得踏实、满足。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部追求爱的个人史。没有任何东西,能比得过对爱的拥有。作为感情动物,人其实只需基础物质就能活得很好,但如果没有爱,一个人肯定过不了很好的一生。

小时候,在原生家庭,我们渴望父母之爱;在学校,我们建立与老师同学、亲朋好友的关系,在爱与认可中逐步成长;走向社会,我们贡献自己的力量,追求爱情、组建家庭,希望树立一种社会地位,形成一份稳固的爱。

回头看,对爱的追求,贯穿了我们的一生。爱,对每一个人来说,何其重要。

爱的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尊自爱

爱很重要,但也不是无节制的。如果违背道德和责任,将不被祝福。

在桑菲尔德府,简终于遇到了她的爱人,梦想走入婚姻。这时候却发现,罗切斯特有个疯婆子妻子,背后是当年父亲和哥哥合伙设的一个套:父亲想把财产完整传给大儿子,为了不让小儿子吃亏,他们给他找了个门当户对的女孩,这个女孩会继承家族很大一笔遗产,但是,他们隐瞒了女孩有疯癫倾向的事实。

那些年,罗切斯特过的一直很痛苦,他希望简留下来,作为他的情妇彼此相爱。可是,简却狠心离开了。为什么?为什么好不容易找到真爱,简却离开了呢?

简自己很清楚,她很爱罗切斯特,她愿意为他赴汤蹈火,这是她的本能和欲望。但是,一直以来,她对自己都有要求,那是一种道德感和责任感,这种感觉,也许是与生俱来,也许是她多年读书习得而成,总之,她不能颠覆自己的价值观来满足欲望,更不能为了欲望,牺牲自己的社会地位、道德观。她想,抵制欲望的最好办法,就是离开桑菲尔德。

简的这种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价值观,拯救了她自己,也让她抱着更坚定的信念,继续去寻找更高尚的、不被破坏和玷污的爱,从而成全了后来的简。

即使最虔诚的生活,如果没有爱,也毫无意义

简来到摩尔庄园,认识了圣约翰先生,这个先生无论外形还是性格,都有罗切斯特的影子。唯一的不同,罗切斯特像火,对爱人很有热情,而圣约翰像冰,一心要做上帝忠诚的传教士,为此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

圣约翰先生认识一位奥利弗小姐,本来,他是爱慕她的,而她对他也有好感,但是,圣约翰却自我压抑感情,远离奥利弗小姐,全身心投入福音传教事业。

圣约翰还请求过简嫁给他,仅仅为了去印度传教的路上,一男一女行程方便,对于这个请求,简虽然很愿意作为传教士伙伴跟他去,但不同意作为他的妻子,最终,她明确拒绝了。

圣约翰是个很虔诚的传教士,他内心有自己充满神圣的快乐,而这在简看来,她能理解,但不向往。小说以圣约翰的一封信做结尾,信中说他即将“被召唤去享受欢乐”,暗示即将去世。简为他祈祷,但作为一个凡人,她更珍惜与罗切斯特如今快乐的生活。

作为肉体凡胎,简就是我们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个,渴望爱、追求爱,认为不论是什么样的生活,爱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像源头活水,只有源源不断,才能滋润普通人的一生。

小说里爱有多浓,现实中夏洛蒂就因多缺爱而痛苦

众所周知,《简爱》是作者夏洛蒂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中,简的结局很完美,但现实中,夏洛蒂的命运却很残酷。

夏洛蒂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留下5个女儿1个儿子。不久,严厉的父亲就把她送进一所贫民学校,小小年纪,还没充分体会父母之爱,夏洛蒂的童年就这么戛然而止。

在贫民学校,夏洛蒂深刻认识了什么是贫穷,她决定,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立足,为此,作为一个女人,夏洛蒂做过很多尝试和努力,却无一成功。

她去当家庭教师,被一次次歧视和侮辱,那个时代的英国,家庭教师的地位非常下贱;她想开办一所学校,广告贴出去,却招不到生源,学校倒闭;她去学法语,准备回来教授法语的过程中,爱上了法语老师,一个有夫之妇,最后她被迫离开。

贫穷、歧视、爱而不得,一系列的打击,让夏洛蒂变得沮丧不堪。事业上的屡屡不顺,加上兄妹们相继因病离去,夏洛蒂的人生陷入巨大的痛苦。

夏洛蒂去世时,年仅32岁。去世前一年,她嫁给过一位牧师,但这段婚姻其实没有多少爱,她不喜欢这个男人。很多人认为,夏洛蒂的死,潜意识是为了摆脱惨痛抑郁的一生。

夏洛蒂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艰难,身处逆境的她,把爱更多赋予了作品中的人物。《简爱》中,夏洛蒂一改现实中努力而不得的苦闷,让简拥有自尊自爱、顽强不屈的性格,同时,帮她一一实现了梦想,体现爱的伟大力量,昭示作者对爱的渴望和呐喊。

爱这么稀缺和珍贵,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的追求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简爱》看普通人如何过上“很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