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靠反复记忆?笔记是知识搬运?更文要吃苦耐劳?避开这些坑



读书不是死记硬背,学习不靠反复记忆;笔记绝不是知识搬运,而是我们的“外脑”,一个可以存储知识、扩展记忆、生出新想法的“系统”;著作等身不需要意志力,不需要吃苦耐劳……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中的这些观点是不是让你大惊失色?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学者申克·阿伦斯。书中详细介绍了神奇的尼克拉斯·卢曼的卡片盒写作法。

卢曼作为卡片盒写作法的发明者,仅仅通过阅读思考整理笔记,从不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不需要苦苦坚持,就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只用一年时间就跨专业完成博士论文,拿下博士文凭;30年写了58本书(他去世后,人们根据他的资料又出了6本),其中多本是学术经典,另外还有数百篇文章。

这样高产、高质实在让人惊叹。

更让人惊叹的是不需要意志力就能取得巨大成就。

这简直让我们不敢相信。那么,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到底入了哪些坑?

一、学习=反复记忆、死记硬背?

不管是学生在校学习,还是各种入编入职考试,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一学就会,一做就废。

甚至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面对题目仍然可能无从下笔;许多题目似曾相识,可就是答不到点子上;许多知识点错综复杂,相互关联,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真的很难拿高分。

我们在学习上总认为反复记忆就好,不是有个遗忘规律嘛,我们就时不时看看记记,背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可是书中认为这只是“假学习”。真正的学习要“详细阐释”,要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生物学新手正学习静脉与动脉的区别。

如果死记硬背那就是:“动脉壁厚、有弹性、没有瓣膜;静脉壁较薄、弹性较差、有瓣膜” 。

而详细阐释则要问“为什么这样”,并把它与其他知识相联系。

根据“心脏将血液压入动脉”这一常识,动脉壁要承受很大压力,而血液由静脉流回心脏,压力小,所以动脉壁要比静脉壁厚且弹性好,静脉则需要瓣膜防止血液回流。

这样学习,关于两者区别就不可能遗忘或混淆。

所以不管是应试还是做学术研究,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孤立知识点,而是找到它们背后的联系,形成一张“知识网”,构成体系,在“提取记忆”时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取才能更准确,更容易,才能真正意义上“学会”。

二、记笔记=知识搬运、划线旁批?

每一个会学习的孩子都会做笔记。

我们从小就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记忆更牢。

可是我们是怎么做笔记的呢?”

本子上密密麻麻摘录的重点概念等,书本上各种颜色的笔划下的不同的重点,还有旁批,写下解释等。这样的笔记对于以后的学习、写作真的有用吗?

《卡片笔记写作法》介绍的笔记盒绝不是这样知识的搬运和抄录。

它是我们强大的“外脑”,利用它可以存储知识,扩展记忆,帮助我们产生新的思考,不断生成新的洞见,为写作提供长期可用的素材。

这才是卢曼如此高产的利器。

本书不仅教我们怎么记卡片笔记,更教我们怎么用卡片盒。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记笔记不能摘抄,而要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记下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吃透了书本,才能真正写出自己的洞见。

第二,不同的笔记放进不同的盒子里,处理方法也不同。卡片笔记分为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三类。灵感、好的想法等属于闪念笔记,阅读文献时的解读、介绍属于第二类,而引发的思考,论证、论据等属于永久笔记。

闪念笔记要在一两天内处理完毕,找到相关文献内容,做好整理记录,以便生成永久笔记。

更更重要的,是建立笔记和笔记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常常理解的“索引”。笔记不能孤立存在,许多笔记往往为了补充或扩展原有笔记的内容,要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方便查阅。

最后关于使用。笔记盒不能束之高阁,更不会石沉大海。笔记盒要不断更新,时常翻阅,该删减删减,该增添增添,卡片和卡片碰撞出新的火花要重新记录整理。

所以,卡片盒使用效果如何,不是方法好不好,而是使用正不正确,坚不坚持。

三、写作=秃头、意志坚强、吃苦耐劳?

我们总是认为,成功是艰苦卓绝地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结果。

我们也总是相信,意志力是这世上最稀缺的资源。要不然我等也不可能只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存在。

可是《卡片笔记写作法》却告诉我们,著作等身不是靠意志力,甚至不需要意志力也能做到。

what,这怎么可能呢?

别说著作等身了,就是写一篇论文,也令我们望而生畏啊——得掉多少头发,死多少脑细胞,熬多少夜晚才能完成啊。

可是作者说,如果一直在做的,是自己感兴趣而且又简单的事,怎么会需要“头悬梁,锥刺股”般的意志力呢?

如果有精灵一样的助手帮你整理好了“初稿”,你还需要这么犯难吗?如果输入的过程就是在输出,记笔记就是在整理自己的“初稿”,还会觉得无法完成吗?

原来,一切都是写作的流程出了问题。

我们是“自上而下”,为了某个主题在白纸上去开始构思,开始列大纲,然后为了写好去搜资料,查书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着在白纸上动笔写了。

可卢曼大师是“自下而上”。他平日里阅读,思考,有想法就记下来,思想成熟、论据充分就认真整理好,存入永久笔记盒。笔记盒相关联的知识网络完整了,就给已经整理好的文字(笔记)排好顺序,归纳整理出相关主题。

这样,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就完成了。

而且他的笔记盒就像魔法盒子,随着笔记内容的不断增加、更新,会不断碰撞产生新的想法、新的主题,如此源源不断。多么神奇的盒子!

写在最后

好的方法让工作事半功倍,正确的流程才不会南辕北辙。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量变都能引起质变,只有改变认知,才能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卡片笔记写作法》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的良师益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靠反复记忆?笔记是知识搬运?更文要吃苦耐劳?避开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