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网络 ©
引言
泡完舒缓足浴,喷上助眠喷雾,点上香薰蜡烛,吃一颗褪黑素软糖,打开催眠音乐,带好蒸汽眼罩……这是25岁的周赛丽每天睡觉前必经的“六部曲”。
“褪黑素对我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有时吃两颗也睡不着。”周赛丽坦言。从事直播行业的她为了缓解失眠带来的痛苦,能试的都试过了。她希望这套长期总结下来的流程带她远离焦虑和压力,安静度过漫漫长夜。
足浴包85元,进口助眠喷雾230元,动辄几百的香薰是看到就得补货的,褪黑素每天8元,蒸汽眼罩10元一片。为了一夜好眠,周赛丽每个月的花费保持在800元左右,并持续看涨,因为总有新产品问世,总有美美的广告文案让她不停买买买。
助眠概念早已突破了以往床品限制,从枕头床品到眼罩耳塞,从药物辅助到电子助眠,睡眠产品的边界迅速拓展,并不断迈向高端。据统计,2020年我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万亿元,面对万亿级别的市场,心动者无数。
从传统的床具、床垫、功能家纺,到助眠医疗类的褪黑素、睡眠喷雾、促眠精油,再到器械类的助眠灯、安眠手环以及助眠App,甚至日常的茶饮食物都可以助眠,助眠类相关产品可谓应有尽有,睡眠经济的想象空间也在不断的扩大延伸。
但是钱真的能够买来一宿好觉吗?
吃褪黑素、听白噪音,甚至了解相对专业的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放松方法。
周赛丽表示,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当失眠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仅仅依靠这些,那就是治标不治本,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数羊没有用,数水饺才有用;跑步没有用,晃脑袋直到晃晕可以尝试一下;眼保健操、热水泡脚这类看起来十分朴实的物理疗法都不吝试它一遍。
至于听英语听力、听助眠音乐,都只能算作入门级操作,因为有的人已经开始研究大悲咒和刑法学录音了。
与人们尝试入睡付出的巨大努力相对的,就是各类助眠商品的火爆。
据某电商数据显示,每天约有40万人搜索睡眠产品,其中90后年轻人占大多数。
然而,高价药物和民间偏方都试过一遍,大多数人面临的结果却是不尽人意。仅有9%的人在采取行动后感受到效果很好,而近半数的人都是原地踏步。
明明心里想着“睡眠时间还有七小时,抓紧睡觉”,还是硬生生熬到了“还有七分钟闹钟就响了,算了吧”。
就如同白天不懂夜的黑,沾上枕头就睡的人,永远不会懂得睁眼迎来天亮的失眠患者有多狼狈。
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尝过几种
保健品自然是失眠患者眼中最直接的解决方案,不需要处方,宣传效果又好,随手买随手吃,试错成本低。
但市面上的不少保健品实际上在淡化自己的药物属性,包括一些进口褪黑素产品,不再做成胶囊、片剂的形态,而是做成了糖果、果冻,让消费者更容易放下顾忌。光一个双十一,褪黑素软糖卖出就超10万瓶。
而且近年来随着对天然提取物的重视,具有安神助眠作用的缬草、南非醉茄、藏红花等天然植物的提取物成了商家的新宠。澳洲品牌Swisse推出含缬草提取物的睡眠片。New Chapter安眠舒缓胶囊,添加褪黑素、缬草、西番莲等助眠成分。而Gaia HERBS睡眠支持胶囊则添加南非醉茄、西番莲、大枣、厚朴等成分。日本小林制药推出的助眠产品,主要成分为藏红花提取物藏红花酸。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45.3%网民购买了维生素类助眠保健品,29.5%网民购买了褪黑素助眠保健品,此外购买草药提取物、烟酰胺单核苷酸和甘氨酸作为助眠保健品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22.2%、19.3%和15.9%。
市面上质疑的声音也随之出现。媒体曾报道褪黑素虽有催眠功能,但长期大量服用会造成低体温释放过多泌乳激素导致不孕对大多数人,尤其是失眠严重者,褪黑素没有促睡作用。如果把褪黑素当作“安眠药”长期大量服用,可能造成肝功能损伤。目前普通消费者购买到的褪黑素只是保健品,其治疗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而且长期大量使用有潜在的身体危害。
吃吃喝喝有助睡眠
在助眠产品开发上,国内外食品饮料厂商大开脑洞,纷纷推出助眠饮料,并冠以“放松心情”、“帮助入眠”的名号,主打维生素、茶氨酸、Y-氨基丁酸(GABA)等成分。这些成分的主要作用是给大脑提供养分,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紧张状态,安神减压,促进睡眠。
“好心情”和“睡着觉”并无直接因果逻辑。和睡前喝牛奶类似,助眠饮料的功效更多是概念性的,大多产品通过心理暗示改善睡眠效果,你出“梦梦水”,我就推“晚安水”,你来“妙睡酸奶”,我就叫“晚上好”。这些产品大多通过补充有针对性的营养,以社交新零售方式进行推广销售,普遍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尚未真正打开市场。
最关键的是,这些饮料没获得国家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并不属于功能性饮品。可长期失眠患者并不在意这点,只要一丝可能性就愿意尝试,毕竟吃吃喝喝就能解决睡眠,多方便!万一有效呢?
嗅觉和失眠的不确定性
香味相关的产品也一直是“睡眠经济”中的重要部分,香薰机、香氛蜡烛、助眠喷雾、精油,原理都是通过闻香的过程帮助入眠,舒缓心情,且没有依赖成瘾性,更靠近家居用品,更让消费者放心。
可以安神的味道有很多:薰衣草、柚子、洋甘菊、佛手柑、檀香,百合,百里香,茉莉,桂花……助眠效果最好的非薰衣草莫属,我们在搜索电商销量排名前十的助眠香氛产品后发现,其中9个产品含有薰衣草香料,7个有玫瑰和茉莉,5个有艾草。卖得最好的蒸汽眼罩也是薰衣草味道的。
女性消费者是香味经济的主力,薰衣草味产品也成了女性更偏爱的解药,这是一种能令人感到“高级的平静、低调的奢华”的味道,她们愿意为具备仪式感、小众、小资等特征的好物买单。香味改变的是人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舒缓神经,放松精神,至于能否真正安眠,效果因人而异。
不同季节搭配不同香型,而且用法用量有讲究,一次只需几滴便可安神安眠,如使用过量,反倒可能被刺激得更加兴奋,更睡不着了。好物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拥有完美睡眠,使用辅助产品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身心健康。
助眠APP的兴起
11点57分,朵拉打开了助眠APP,选择了“专业睡眠”中的“深度睡眠引导”,舒缓的音乐随后一个沉静的女声响起,“让我带着你进入安静、舒适的睡眠中。”
朵拉闭着眼睛,跟随引导,哪怕一个呼吸的细节动作,她都尽力做到和引导相近,尽力让脑中一片空白。11分钟的深度睡眠引导结束,朵拉毫无睡意。她的手机里有16个助眠APP,每一个都花钱升级成了VIP,“一个月花在这些APP上的钱,都有两百多了。”
这些APP内部有大量免费的白噪音、ASMR、器乐旋律等,可自由选择三种声音进行组合,让你睡得更加香甜。还有午睡或者打盹时用的助眠模式,很贴心。除此之外,还提供睡眠引导练习课程,睡前小冥想改变睡眠习惯,让你能更快地放松舒缓。
凌晨两点多钟,朵拉关掉了APP,打开了音乐软件,开始听心经。听经文,是朋友最近介绍给他的助眠方式。闭着眼睛到了凌晨3点半以后,朵拉终于有了睡意,她再次打开手机,点击进入了睡眠监测APP,开始慢慢入睡。
说起时下流行的各种助眠app,主流是音频作为手段,最主要的作用是放松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对于助眠有一定作用,但是作用很小,但是我没有什么选择,只能都试一下。”朵拉无奈地叹气。
写在最后
在助眠经济中到底谁更拼?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在失眠人群中,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最为突出。69.3%的年轻人表示23点之后才会睡觉,34.8%的年轻人入睡时间很长,半小时之内很难入睡。
近年来,睡眠一直是国人持续关注的问题。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睡眠节奏,睡眠问题开始凸显:昼夜节律的紊乱、被打乱的生物钟、时间界限的模糊化......由于生活与工作压力,或是情绪和生理因素等,再加上手机、过量信息等因素的干扰,人们“被动失眠”。对于那些都市年轻人来说,“晚睡拖延症”更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各代人群中,90后、95后和00后的主动熬夜群体占比最高。一边养生一边熬夜,成为了一种矛盾的新现象。
睡眠经济蓬勃而起,各种商机应运而生。在网络购物平台搜索助眠产品,显示的商品种类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为了在千亿睡眠市场分得一杯羹,不同行业的公司各显神通,想尽办法为失眠人打造全副装备以帮助他们安然入睡。
即便是专家也不能说清楚到底是什么我们睡眠的质量,这也就导致准确性不足成了睡眠产品的常见问题——大量粗制滥造甚至虚假宣传的产品充斥着市场,难以解决失眠人群的真实痛点。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缺乏正确看待睡眠问题的认知。品牌需要引导消费者认知到助眠产品的益处,以及这些产品将如何改善他们的睡眠质量,进而提升健康状况。缺少基础性的解决方案,消费者的认知也仍然在早期,睡眠经济的发展何时能走上正轨仍然未知。
根据2021年国民睡眠质量报告,指数已经连续多年下降,也许重来一次,年轻人们仍不会选择早点睡觉。不过,市场的问题与痛点越多,机遇和进步则有可能越大。但换个角度,当更多不同角色参与到“睡眠经济”之中时,或许那些不断尝试的年轻人才能离更有效的睡眠更近一步。
- END -
文案为道安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