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智的人,不管眼前做什么,永远都在为未来打算,只不过这个“未来”有近有远而已。
问:我是浙大的毕业生,今年三十几岁。我经常感觉自己现在这个样子,就是一些不好的烦恼习气塑造的。请问,如何快速去除自己的习气?
堪布答:寂天菩萨告诉我们,若想最快速地救护自他众生,免除一切痛苦,就要修自他交换。
自他交换,即人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就是将自己与别人易地而处,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如此一来,我们的很多习气就可以消除,这是最快的一种方法。
问:佛教一方面强调利他,一方面也强调自利。请您开示一下利他和自利的关系。
堪布答:佛教分大乘和小乘。自利,是小乘的教义,即为了自己远离烦恼、得到解脱,进而修学佛法;利他,是大乘的精髓,在大乘的利他中,尤以地藏菩萨的发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最为高尚。
大乘的利他理念,是人类最有价值的如意宝。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领导、老师或是学生,如果有了利他心,天天愿意帮助别人,那即便不去想自己,自己的利益也会日益圆满,并自然而然获得快乐。
当然,自利有世间、出世间两种。出世间的自利,是为了解脱而看破放下,其中包含了无我的成分,这种自利还算可以;而世间的自利,是以私心维护自身,甚至不惜伤害别人,这种自利特别恶劣。就像现在很多人,因为自私自利心过重,不仅没有真实饶益自己,反而给自他带来了巨大痛苦。
所以,希望大家学习菩萨的利他精神。假如从小有这种理念,以后到社会上做事情就容易了。
问:我是山东大学的博士生。佛教中提倡“利他”,但我主动去帮助别人,别人会不会因此而欠我的,被动接受了这种因果?这会不会与“利他”的观点冲突呢?
堪布答:佛教中提倡的“利他”,是无条件的,不希求任何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别人所接受的帮助,将来是不需要还债的。
就像一个东西,我借给你,你以后要还;但若是送给你了,你就不用还了。
问:您说幸福是帮助他人。可是我觉得:当我能帮到他人时,确实感到幸福,而当帮不上忙时,反而会觉得痛苦。那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办?
堪布答:帮助他人不成功时,我们会有悲伤、难过的感觉,不过这并不重要。实际上,只要有一颗无条件的利他心,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有了意义。
我曾帮过一些贫困大学生,当把学费交到他们手中时,我觉得这笔钱用得非常有意义。反之,假如这些钱是花在自己身上,我就没有这种感觉。
帮助众生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不仅帮助人,帮助动物也是如此。
放生小鸟时,看到笼中的小鸟一只只飞向蓝天,我会感到非常欣慰。
其实,易地而处去想想:如果我在狱中,有人将我救出,我肯定特别快乐;同样,小鸟也有苦乐感受,它们也想获得自由……
问:我是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学生。现代人有个很突出的问题:千百年来,还是学不会怎样去爱。那在佛家看来,对“爱”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佛的爱是普度众生,那谁来爱佛呢?
堪布答:所有众生都爱佛不好吗?世间人常说:“你爱我,所以我爱你。”这样推的话,佛爱所有众生,那所有众生也应该爱佛,不爱的话,就有点没有良心了。(众笑)
问:我明确一下,众生爱佛是对佛有寄托,但佛爱众生,是无欲无求的。我觉得这种爱不对等,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堪布答:呵呵,我刚才是在开玩笑,但也是真实的。
其实,世间人的爱有两种:一种是占有,一种是付出。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属于一种小爱——你爱我,我就爱你;你不爱我了,我恨你。
但佛陀爱众生,是一种慈悲,这种慈悲分为有缘、无缘两种。
无缘的爱,是从法界空性层面来讲的,现在我们很难理解;但有缘的爱,也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佛把所有众生都当做自己的儿女,只要众生痛苦了,就会想方设法去帮他。这种爱叫做大爱,也是我们常说的大慈大悲,它遍于一切众生,甚至有些众生不爱佛,佛陀也根本不会报怨,这在佛陀的传记中比比皆是。
所以,别人对我好,我一定要报恩;别人对我不好,我绝不能报怨,更不能报仇,这是佛教对“爱”的基本原则。
不过,现在有些佛教徒,经常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是: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但这是世间的做法,并不是佛教的行为。
问:佛教包含了大智慧,您能不能介绍一个增长智慧的方法?
堪布答:如果经常禅修,让心平静下来,烦恼等不好的念头没有了,就能开发智慧,也容易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在此,我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小窍诀——每天早上起来后,你稍微坐一会儿,让心静下来,然后向内反观:“一切痛苦和快乐,既然都是心安立的,那么心到底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每天晚上睡觉前,也这样安住一下,然后反观自心。
这种观察很简单,逐渐习惯以后,心就不那么粗暴狂躁了。一旦心调柔了,就可以有效地支配身体,否则,人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大家应该经常禅修、观心,努力调伏身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