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胡爸爸下厨房:豆腐

豆腐对中国人来说,应该是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因为古代中国作为典型的农业文明,肉吃得少,《曹刿论战》里不是说么:肉食者谋之。当官的才有肉吃。而豆腐的发明,给中国人提供了廉价而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为此,我们得感谢汉朝的淮南王刘安,据说豆腐就是他发明的。

身为皇亲国戚,怎么想起来发明豆腐呢?很可能这是炼丹的副产品。古代人都喜欢炼丹修仙,汉朝尤其厉害。炼丹有点像化学实验,就是把各种矿物质掺在一起弄成药丸子,不仅不能延年益寿,还经常吃出毛病,比如魏晋名士都喜欢长啸,显得很潇洒,其实是由于流行吃“五石散”,这玩意让人发热兴奋,得通过长啸、暴走来发散体内的热毒。

但炼丹的过程确实让古人了解到了很多化学知识。比如豆腐,可能就是刘安误把炼丹原料——石膏(硫酸钙)放到了豆浆里,结果豆浆凝固了,这就是豆腐。其实制作豆腐是很辛苦的,下面这张图是基本的流程,可以想象,若要一早开张卖豆腐,凌晨三四点钟就得开工了。

图中的“点兑”是制作豆腐的关键环节,就是加凝固剂让豆浆凝固,凝固剂的选择不同,造就了南北豆腐的差异。南豆腐用的是刘安传下来的石膏(硫酸钙),制成的豆腐比较细嫩,而北豆腐用的是卤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钠),收敛的功效更大,所以北豆腐质地更紧实,又被称为老豆腐。南方管占女性便宜叫“吃豆腐”,北方人若是没吃过南方豆腐,估计会很不理解。

点完的豆腐不会自动成型,要把固体物放到模具里,用重物压制成型,就是咱们在菜市场看到的那样子。如果石膏或卤水放少点,形成的固体物就更细嫩,那就是豆花、豆腐脑。

现在还经常吃内酯豆腐,这种豆腐用的是一种新凝固剂,叫葡萄糖酸内酯。内酯豆腐比南豆腐更细嫩,一碰就散,只能装盒卖。石膏和卤水都有钙成分,所以吃豆腐能补钙,但内酯豆腐是不含钙的。

再介绍一下菜市场常见的豆腐制品。豆腐干就是含水量更低的豆腐,有白干有熏干;豆腐皮(百叶、千张)实质就是特别薄的豆腐干,做法有切丝凉拌,百叶结烧肉,包裹其他食材烹制;将豆腐皮捆紧压实就是素鸡,素鸡质地紧密,适合炖煮,切片炸一下再卤,尤其好吃;油豆腐(豆腐泡)是豆腐切块炸制成的;腐竹(腐皮,油豆皮)是豆浆加热后表面凝固成的那层皮(就像牛奶加热后的奶皮),这是豆制品中的精华,是蛋白质含量最高的。

好,豆制品认全了,咱们接下来说说豆腐菜。从刘安算起,中国人已经吃了两千多年豆腐,花样那就太多了,像川菜的麻婆豆腐,湘菜的组庵豆腐,客家菜的酿豆腐(豆腐挖洞填入肉馅),安徽的毛豆腐(豆腐经发酵长出白毛,煎着吃非常鲜美)、八公山豆腐(八公山是豆腐的老家,刘安当年就住这),淮扬菜里的鱼头豆腐、文思豆腐(豆腐羹)、蟹黄豆腐、八宝豆腐,等等。实际上中国几乎所有地方都有好吃的豆腐菜,上面这些只不过比较有名而已。今天介绍几道我常做的豆腐菜,都是美味而简单的做法。

北豆腐质地紧实,适合煎炸类的做法。买一块老豆腐,切厚片,平底锅放油,覆盖住锅底就行,把豆腐片放进去,中小火煎十来分钟,两面金黄即可,外脆里嫩,蘸椒盐或辣椒酱吃,是我最喜欢的佐酒小菜之一。

煎好的豆腐片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继续加工,配蔬菜(可选择的有青椒、青蒜苗、蒜薹、油菜等)炒制,就是饭馆菜单上的家常豆腐。我还琢磨过出一个更加简单美味的方子:依次将白菜叶、煎好的豆腐片、青虾(就是菜市场卖的最普通的虾)码进砂锅,取小碗,加入小半碗生抽,根据自己口味加入白糖,加一点耗油,兑一点水拌匀,倒进砂锅,然后盖上盖,开小火焖着,十来分钟后,白菜叶软了也出汁了,把锅内的菜拌匀,再盖上盖焖一会儿,就可以端上桌啦。

这也算是个大菜了,但非常简单,也非常好吃。这是个基础版,在此基础上你还可以往里放各种自己喜欢的食材,但白菜叶垫底是必须的,因为这个菜加水很少,要让白菜做个隔离层。如果喜欢喝汤,就多加水,别放生抽和耗油,仅以盐、糖调味,出锅前撒一点胡椒粉。

南豆腐细嫩,适合炖煮,煮鱼汤放南豆腐是很好的选择。我常做一款肉末豆腐,是下饭利器。猪肉馅放入生抽、糖、葱姜末、白胡椒,腌一会儿,下锅炒熟,南豆腐切小块小心倒入锅里,加水没过豆腐,根据自己口味添加盐、糖、生抽,水开后小火焖煮5分钟即可。豆腐细嫩入味,汤汁鲜美,舀几大勺拌饭吃,美死。以这个做法为基础,炒肉末的时候加入四川豆瓣酱,出锅前撒入花椒粉、辣椒粉,再勾个芡,就是大名鼎鼎的麻婆豆腐啦,这个更下饭。

内酯豆腐也是很好的食材。一盒内酯豆腐扣在盘子里,调一碗料汁(生抽、糖、醋、香油)往上一倒,再撒一把小葱葱花,两分钟,清新爽口的小葱拌豆腐就做好啦。

炒锅放一点油,放葱花爆香,倒入内酯豆腐,略加些水,根据自己口味加生抽、糖、醋,等水开了煮半分钟,出锅。我早饭常拿这个当豆腐脑吃。以这个做法为基础,爆香葱花的时候,加入两个咸鸭蛋黄,用饭铲碾碎它,再放内酯豆腐,这样做出来的豆腐羹也特别好吃,这个做法不要加生抽和醋,仅略放盐糖调味,因为要突出咸蛋黄的味道和颜色。

压箱底的来了——炸豆腐丸子。这是我老家传统的年菜,是将一大块老豆腐捏碎,拌入肉馅,打两个鸡蛋,加葱姜末、糖、盐、白胡椒粉拌匀,揉成乒乓球大小,下热油锅炸至金黄。刚出锅最好吃,表皮酥脆,内馅香嫩,简直停不下来。过年时,家家都要炸很多豆腐丸子,油炸之后比较耐储存,待客时加些青菜煮一下就是个热菜,但还是刚炸出来最好吃。

听父亲说,过去农村穷的时候,看谁家日子过得好,就看过年时谁家炸的豆腐丸子里肉放的多,实际上多数人家都只放一点点肉,所以这个丸子在老家叫做“沾肉”,沾一点肉而已。我小时候,八九十年代那段时间,明显感觉老家的“沾肉”里肉含量在增加,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开始富裕起来的时候。再后来,老家的“沾肉”又开始变素了,这当然不是因为农村又穷了,而是大家早就不再缺肉吃,丰盛的年夜饭里,还是来点纯豆腐丸子更清口开胃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胡爸爸下厨房: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