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史之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资产阶级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也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史,也是一段各国瓜分中国的屈辱史。

大门已开,挡不住强有力的西方各国的进入。社会剧变,民族危机。而当时,中国还是那个君主专制封建主义的清王朝。政府腐败,君民关系紧张,八旗军不足以为战,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学也越发显得无用。“变革”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而首先以经世致用之学,主张“改革”、“变古”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开启者。

龚自珍,号定庵。与林则徐、魏源、黄爵滋等人形成了19世纪中期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禁烟,坚决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四十八岁不被中用的龚自珍辞官南下,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19世纪中叶,学术上出现了今文经学运动,推崇《公羊春秋传》。龚自珍即是借用此书说明清王朝正面临的严重危机。对公羊三世说加以改铸,提出每个朝代的历史都可以分为“治世”、“衰世”、“乱世”三个阶段。而清目前正是处于“衰世”。从科举制度,用人论资格制度,更甚至是封建君主专制,龚自珍分析了一系列封建制度长期沿袭的恶果。指出“京师”,即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朋比,压榨民众。更是预感到“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其力量似是要改天换地。

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看,会想,没错,清已到末路了,而且不可阻挡。然身处那个时代,明白即将到来了的危机,每一个爱国志士都企图发挥自己的力量,螳臂当车搬要阻一阻时代的浪潮。龚自珍成为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改革”的人。

清王朝只有“更法”一路,改变已经不适合的制度,发挥“众人”创造世界的力量。龚自珍注重的是制度的改革,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更是把变革的力量归结为神秘的“心力”。这可以说是龚自珍受佛教影响的一方面。

肯定人的价值,在于人性论上,龚自珍赞同告子的思想,主张人的道德观念是后天形成的。说明“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真实的情感,应“宥”,宽松以待,任自然。“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对这个时代最真心的期望。

魏源,字默深。亲历抗英战役,编写我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介绍西方的巨著——《海国图志》。

从社会矛盾的实际出发,他主张“天下物无独必有对”的矛盾观。对立双方不是均衡的,事物正是处在矛盾双方的不断斗争中发展的。物极必反,人定胜天。

以矛盾观为指导,魏源阐发了他的“变古”思想。对待西方,提出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近代工业技术。满怀信心,中华民族通过学习必会赶上西方。

魏源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认识论上重视实践的知行观。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于知识来源上又强调直接经验更为重要,“身教”重于“言教”。真理问题上,说明主观思想产生于客观事物,受客观事物的检验。“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重视认识的互相补充。

从以上观点来看,魏源是一个关注实际的客观主义者。然而魏源还是一个“有神论”者,把人的精神现象看做一种“精气”的聚散,圣贤死后,“精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神灵。

地主阶级本为清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其形成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成员又多是清政府的一员。反映的是清政府内部的在于“不变道”的基础上力图变革,以企望改变清朝的日渐衰败的现状。佛教、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改革派的表现更多是夸大了神秘之“心”的作用。然对于人的肯定,对于变法,向西方学习等对晚清思想的解放起着重要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中国哲学史之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