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论语 学而时习之有何快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直译:

孔子说:“学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再时常温习和运用,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成熟人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论语是讲伦理的书,通篇基本是在讲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知识有三个内涵:传统的知识是一般性的知识。现在被我们认作知识的东西是高度专业化的东西。以前受过教育的人是通才,他们知书达理、能说会道,但是,他们不会动手做事,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现代教育培养出的则是专业人才,会做事,但未必有文化。

早期的儒家更注重自我修养,《论语》是讲伦理的书,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大学》讲修齐治平,则从格物致知开始,建立世界观。随着科举制度后世儒家注重的是语法学、逻辑学和修辞学,如诗词、对字、八股文等。现在学校培养的,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怕是太多了。虽然我们未必一定能按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顺序接受教育,但做人这一课是免不了要好好上上的。

习,源于小鸟飞翔的象形字,本来就有实践的含义。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是从外部得来的知识,要想转化成自身的血肉,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有所体会,变成自己真实的经验。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始的“科学”态度。

说,古文同悦,发自内心的快乐。

这句是我对论证传统解释的第一个怀疑处,写作业有什么快乐可言?关键在于学什么,是不是想学的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甚至树立了某个理想,则学习起来自是学而时习之,快乐无比。

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说明这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此句给我们的启示:

教育首重兴趣培养,树立理想。孔子年十五而志于学,此为其不亦说乎体验之来源。

为什么许多成功人事没有毕业?比如微软的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13岁开始计算机编程设计  ,18岁考入哈佛大学,一年后从哈佛退学,1975年与好友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  ,比尔盖茨担任微软公司董事长、CEO和首席软件设计师。比尔·盖茨1995-2007年连续13年成为《福布斯》全球富翁榜首富,连续20年成为《福布斯》美国富翁榜首富 。比尔为什么有如此成就?正符合这个理论,他13岁就树立了计算编程的兴趣,经过6年的发展,其能力成长已经足够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这样了例子还有很多,不论其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皆是对教育首重兴趣培养,树立理想理论的印证。无论对于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反思今天流水线式教育之弊端,探索一个新的教育时代之来临。

述而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以学习为乐,求知之乐之体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雁飞状,志同道合者。

乐,悦和乐都是指快乐,但有所不同,悦在内心,乐形于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相对于朋而言,坦然面对不同意见者。比如我现在注《论语》,应者寥寥,却也能乐此不疲,以待来者,不正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自我陶醉一下。

笔者呼吁: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人。

社会是个人赖以生活的机会,让我们努力关爱社会。

版权所有,转载请告知作者(ID:管理有道工作室)

2018年8月9日写作并上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品论语 学而时习之有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