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连蝗虫都害怕

东汉初年的卓茂,是南阳郡宛人。他因为学识渊博,精通《诗》《礼》和历算,人称“通儒”,而且性格非常仁爱,所以人们都喜欢和他交朋友。

卓茂天性善良,与人无争,到了让人惊讶的地步。当初他担任丞相府的官员,有一次出行,突然有人出来拦在卓茂的马前,说这是他丢失的马。卓茂神色沉稳而恭敬地问到:“你的马丢了多久啊?”那人答:“一个多月了。”其时卓茂已经养了此马数年,虽然明知对方认错,却坦然解下马交给了对方,自己挽车而回,临走时对那人说:“如果此马不是你丢失的那匹,希望你以后到丞相府归还给我。”后来,马主果然找回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又把卓茂的马送归丞相府,并磕头表示歉意。

后来担任密县县令时,都是善言善行来处理政事,官员和百姓们都认为他无能,但他仍然一如既往的处理政务。

有一次,有人举报当地的亭长,声称亭长接受自己米和肉的馈赠。卓茂特意避开下面的官员,单独与此人谈话,问:“这些米和肉,是你主动想馈赠亭长,还是因为你有事相求而送?或者是你觉得平时他于你有恩而赠送的呢?”那人答:“是我自己主动送给他的。”卓茂说:“既然是你自己主动送的,为何现在又要举报他呢?”那人说:“我听说好官不会让人害怕,也绝不接受百姓的财物。我现在害怕官员,所以就送他财物。因为亭长接受了财物,所以我就来举报。”

卓茂说:“你不懂事理啊,人因为有仁爱的天性,所以知道互相尊敬和往来,这也是人优于禽兽的地方。百姓们平时对邻里的长老都有赠送食物的风俗,何况是官员和百姓呢?这正是人们相亲相爱的道理所在啊。我们所反对的,不过是官员以自己的权威向百姓巧取豪夺而已。”那人没有答话,卓茂又说:“世间人们的相处,所有的财物和礼义不过是用来增进感情互相往来的。你要是不喜欢处理这种人际往来,难道能独自一人远离人群而生活吗?亭长素来名声很好,百姓过年送点食物,这是合乎礼数的。”那人争辩说:“既然这样,法律为什么禁止这种事呢?”卓茂笑着说:“法律是从大的层面去设置的,而礼仪是从细微处去顺应人情的。现在我用礼来教化你,你必定没有怨恨,但如果用法律来惩罚你,你就会惊慌失措啊。而且法律的范围内,小的还可以斟酌讨论,大的就要直接杀头啊,你仔细想想吧。”就这样,官员和百姓被他的道德慢慢感化。

几年后,境内人民的素养大为提高,达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到了平帝时期,各地都发生大蝗灾,河南有二十多个县都遭受了损失,但蝗虫独独没有进入密县境内。有官员把这个情况上报,太守不信而下来考察,亲眼见到这情景才信服。到了王莽执政的时候,把卓茂迁为京部丞,在离职那天,县里的百姓十分不舍,不论男女老少,都涕泣相送。

光武帝刘秀即位之后,认为卓茂素来修身养性,敦厚稳重,能行人所不能,给天下人树立榜样,便封卓茂为太傅,又封为褒德侯。

纵观卓茂一生,实在没有特别突出的才能,光武帝即位前最多也只做到县令。但细察他的人品,可知他的宽厚待人,实在非常人能及,所以才有误认马匹、犯而不报等美谈和蝗虫不入境的奇迹。可见若想造福百姓,并非一定要广闻博学,自身道德的感化力能移风易俗,胜过千言万语,万卷诗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个人,连蝗虫都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