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前三个月的观剧总结

去年的观剧总结只写了一半,今年就仓促地开始了。因为疫情基本出不了北京,外地的剧团来得又少,所以看剧少之又少。只能写写印象比较深的几部剧了。

音乐剧《小说》

这是我去年年底唯一出京去看的一部剧。

这剧被很多人誉为国内音乐剧的天花板,但其实这是只有90分钟的一部短剧,全场也只有三个演员。

情节并不是《小说》的优势。

它的故事并不复杂,作家格雷写了一部名为《审判之罪》的小说,被编辑怀特看上了,先是发表成报纸连载,后来又出了单行本。但是,在小说发表之后,社会上连续出现了模仿小说情节的杀人案。而后格雷和怀特出现了严重分歧,格雷认为应该停止连载,但怀特不同意,他认为布莱克在伸张正义。最后,格雷以自杀终结了小说的写作和连载,也终结了模仿犯罪。

这部剧可以说有点老套,但却不能掩盖它是一部好剧,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划时代的音乐剧。

首先是它的舞美。这是国内音乐剧第一次引入了专业的服装设计师。而Demon的加盟给这剧加了不少分。无论西装,大衣,甚至小到胸针这样的配饰,无不精致而准确,处处体现了小心思,不仅让整体审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很容易就营造出了那种年代感和氛围感,大大帮助了演员的舞台塑造,也让观众觉得更加可信。

舞台设计也与服装相得益彰,破旧的楼梯,林立的电线,密密匝匝的书架,还有老式的打字机,一下子就让观众进入了30年代的纽约街头。

其次是主创人员的强强联手。导演兼译配马达,作曲和音乐总监陈其丰的搭档,既保证了全剧逻辑结构的严谨,又让歌曲更加抓耳,也更加适合演员的声线表现。

而演员郑云龙、于晓璘和宗俊涛的结合,更加像是梦幻组合。

单单这种做剧的态度,就很让人放心。

所以,这剧观感真可以称得上是天花板了。无论是演怀特的郑云龙,还是演格雷的于晓璘,或是演警察的宗俊涛,他们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不仅功力精湛,而且极具美感。尤其是两两合唱,上下翻飞,相互呼应,悦耳又舒适。哪怕闭起眼睛,只听听歌,都很享受。

小说剧照

醉后赢家

特别没想到,这部剧居然在我心里实现了逆转。

最初决定二刷这部剧,是因为《小说》没看过瘾,刚巧这剧又是《小说》的班底。但由于上次观剧的体验特别不好,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决定再给它一个机会。

结果是:真香。

当然,我喜欢这种打脸。

从故事上来说,经过一年的舞台磨合,原来的逻辑bug其实都还在,但观感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主要原因还在于晓璘。他真是舞台上的神仙,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以他个人的表现,无论是演,还是唱,都足够优秀。但他和郑云龙有一点很明显不同,让他的舞台上别具魅力。

这有点像足球比赛。郑云龙有点类似于亨利或者阿内尔卡,有着非常漂亮的技术,可以耍单车,玩过人,还可以石破天惊地射门得分。

无论在什么舞台上,郑云龙的出现,都会带走几乎所有人的目光。

而于晓璘则不同。他更接近于博格坎普。他会给别人做球。

他可以托住所有人,比如他和郑云龙搭档的时候,他就可以让郑云龙很肆意地挥洒,玩花,反正他知道背后有于晓璘,怎么折腾都玩不大,不会垮。

于还可以吸引所有的人向他靠拢,达成一个很完美的整体。

比如《醉后赢家》,就是这样。

他有一种很神奇的粘合能力,可以让同台的所有演员形成一个整体。无论是表演还是合唱,都非常和谐。

换句话说,不会有人突兀,也不会有人拉胯。他们在台上就像一个打整体的球队,均衡熨贴。

尤其《安静》那首歌,达到了国内音乐剧很少有的和谐水准。

当然,马达-陈其丰-于晓璘的组合也不愧是长期合作的王牌军了。除去剧情本身的bug,全剧的节奏,甚至包括灯光都很讲究。陈其丰保障了音乐的抓耳,除了备受好评的《恶魔》以外,合唱《安静》、于晓璘solo的《从今以后》、信佳佳的《回家》等等也都很好听。

《醉后赢家》剧场照片

近乎正常

这里要再写写音乐剧《近乎正常》。这其实是4月看的剧了。

和名字相反,这部剧简直可以被叫做“近乎不正常”,不只剧里的抑郁症家庭不正常,今年的巡演因为引入了几位明星,引发了不少争议,也变得越来越不正常。

也许因为期待值不高,所以观剧效果意外的好。仅赵禹均一个人就值回票价。而赵禹均本人也因为这个角色而获得“赵爸爸”的江湖称号。

赵爸爸最出名的就是“稳”。他这个“稳”,不是唱得四平八稳的意思,而是可以非常稳定地把最好的声音发挥出来。听他的现场就是享受。缺点是有点保守,少了点儿spark。

但在《近乎正常》的末场,下半场他居然唱疯了,high得有点不理智。这倒让我很喜欢。剧场里的观众其实很喜欢演员非常规的“即兴”一点。喜欢演员有着一种被对手或者气氛带动的感性。因为这种感性也是对舞台的敏感,很有感染力。

赵禹均

这让我想到了演员在台上的表演方式。郑云龙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自己代入进人物,尽管他从来不承认走的是体验派。但很显然他在舞台上入戏到仿佛魂穿了人物,不像是演戏,完全像是在表达他自己。观众很容易被他带动。

我本来以为赵是最理智的表演者,但《近乎正常》让我看到了他的“疯”,也加深了我对他的好感。毕竟一个麻木的稳定输出机器,并不是表演的最高境界。

比较起来,最理智的表演者倒是于晓璘了。他自己也谈过,他在韩国接受培训时,老师强调了一种“面具”式的表演方式,亦即舞台上的人物,既要像现实生活中的人,但又要让人看出来不同。

他自己确实是这种表演方式的践行者。哪怕演得上下翻飞,或者在台上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他和人物始终都是隔着的,绝不让人物碰到他。

倒不是说他的表演不够不敏感,刚好相反,他恰好捕捉到了这些人物的小动作和小细节,并且用成熟而非油腻的“演技”来表现,反倒比那种“自发”的情感更能够抓住观众。

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稳定。我前后看过好多遍《醉后》,但于晓璘的表演水平起伏很小。他可以不断被自己重复,并且稳定地输出。但又不会机械,依然活灵活现。即便看过好多遍也不会有疲劳感。这大概就是一个好演员的魅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年前三个月的观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