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熟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描写田家农忙时节的一首诗,每次读到这首诗都会联想到自己小时候见过的农忙场景,读来十分亲切。

    由于我的家乡地理位置偏西北方,麦子成熟就比较晚,从农历六月开始,麦子才慢慢成熟。这段时候就是庄稼人一年最忙的时候。我们那里有一句俗语叫,苦死在六月里,就是这个意思。伴随着布谷鸟,边黄边割的叫声,家家户户就开始了收麦子的行动,这持续将近一个月的收麦子,是农村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候,由于缺少经济作物的,粮食就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其中麦子绝对是占最头份。

    首先进行的就是割麦子,要把成熟的差不多的麦子割下来,捆成一把一把的,也叫一件,再把四五件麦子堆起来,形成一个小型麦垛,暂时存放在地里,防止小麦倒伏损失颗粒。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数亩地的小麦,要经过人手用镰刀一把一把的割完,收在一起。我小的时候,经常睡的迷迷糊糊的就听见家里人拿上工具出发了,早上四五点,天刚蒙蒙亮。等到早上八九点的时候,我经常去给地里劳作的大人送干粮,去地里的路都是弯弯曲曲的山路,提着一罐汤,带着几片馍,小心的走着,就害怕撒了汤。到地里让早已经大汗淋漓的大人喝汤吃馍,休息一会,又开始干活,直到中午。有时候地离家太远,腿脚不便的人就不回去了,让其他人回来吃完赶紧提饭去地里吃。歇过了太阳正晒的时候,又要开始干活,直到晚上8点,天擦黑。家家的老人开始吆喝叫干活的人回家,村里有叫有答,声音飘飘悠悠,跨过了小河,飘过了山岗,传到家人的耳朵里,十分热闹,也是因为天擦黑,害怕有野兽出没,出声音吓一下。回到家洗一把脸,吃完饭,经常累的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就早早睡着了。每天还要做的工作还有磨镰刀,持续的劳作需要一个得力的工具,镰刀如果钝的话就格外费力。接下来的半个月,天天如此。有些地里的麦子急忙成熟不了,一个地里去好几次的情况也是常有发生。

    经过半个月的割麦子,下面就到了收麦子的时候。就是把一件一件的麦子用架子车拉到打谷场。因为地多山上,架子车上不去,就只能用人力转移,背麦子走山路。一般都是一大家子一起出动,大人背的多,小孩子背少。就现在的我来说,从就是空人走上山再走下来都气喘吁吁,那时候大人们一趟一趟的背麦子,简直不能想象。把一个架子车塞满再架高,看到印度拉货的高度,我就经常想起以前拉麦子的架子车。有时候满满一车子小麦要从特别陡的山路上下去,车后面站人压着车子害怕翻车给后面加重量,让车子尽量慢慢地下去,前面一个掌着车辕,把握方向,努力控制让车子拖着地慢一点走。这个过程其实十分危险,因为车很重,路又陡峭,前面的人一不留神就有翻车的危险,把人压在下面,村里之前也常有这样的案例。看的人胆战心惊,奶奶每次看都不敢看。等到了平路就有牛来拉车了。这样来来回回,有时候一天还结束不了。

    麦子到打谷场之后,又要再次整理,堆成为大麦剁子,以前每家每户都有两个超级大的麦垛子,高数十米,搭着梯子,一层一层的压的瓷瓷实实,一圈一圈堆起来。几天就是妇女儿童们去地里捡拾麦穗,把一些掉在地里的麦穗捡回来。等着碾场。

    一个打谷场里有好多家人公用,等到家家户户的麦子全部拉到场里整成大麦垛子以后,就要开始最后一步,碾场。这时候时候该到集体劳作的时候了,厂里的人家会进行一个抽签仪式,决定先后顺序,不能更改。不管是谁家,每一家人都要去帮忙,这样到你家的时候,才会有人帮你。到了碾场的一天,首先担心的就是天气,要是去赶上下雨,那就只能推迟了,要是赶上一半下可就倒霉了。早上起来所有人在打谷场集合,把今天的人家的所以麦子从麦垛子上用叉调下来,全部散开,铺在平坦的打谷场里 一层有又一层,在偌大的场里都要快到一米高,那可是快半个月收割的所以麦子。等到全部散开已经快十点了,这时候每个人都去主家吃饭,主家的女人们早早的准备好了饭菜,供他们食用。太阳晒一会麦子,就开始真正的碾厂了。大型的拖拉机去掉翻斗,拖着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石头,也叫魔石,开始开入麦子堆里,开始一圈一圈的转。拖拉机轮子和拖着的碾石,把原本高高个麦堆越碾越平,过一段时间要把所有的麦子翻过过,也叫翻场。经过这样的几次之后,人在慢慢跳去麦杆,这样不断的重复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复碾压。麦草越挑越少,也成为高高的堆,也就差不多了。

    这时候,主家就要准备下午的饭了,一般是炒一个大杂烩的菜,买上几十个馒头,再准备啤酒雪糕,那时的人由于干活辛苦,加上饭菜油水少饭量是很大的。等到吃完之后,就是最后一道工序了-扬场。就是去掉杂质,得到比较干净的麦子颗粒,为什么叫扬场呢,这和它的方式有关系。通常是准备大风扇,然后大家拿着塑料锹,把麦子扬起来,在空中让他落下,这样自然风加上风扇的风会把杂质辟谷和麦壳吹到比较远的地方,石子落在比较近的地方,中间就是麦子比较干净的麦子粒,一般要经过好几次才能差不多弄干净,一群男人们,干的热火朝天,麦子越扬越高,当然免不了所有人衣服上占满了麦子壳。

    最后的步骤就是装袋了,把相对干净的麦子颗粒装进尼龙袋子里,用架子车拉回家,码好。一般都有二三十袋子。女人们则清扫打谷场里剩下的麦秆,从杂质里在找一找有没有麦粒。等到这一切结束,天就擦黑了,夏天天黑的很晚,一般都八点多了,才能收拾完回家。接下来的十几天里,天天如此,等到打谷场里所有人家都全部弄完,才算正真结束。

    当然麦子收回去之后,还要晒干,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院子里铺上塑料篷布晒麦子,要不时的搅动,让麦粒均匀接受阳光。还要注意不能让鸟,猫,狗,闯入里面祸害粮食,这种事一般是由我这样的小孩子来完成的。麦子晒干之后,收入仓库,等着磨面粉,麦秆堆起来,供烧火用,六月的活就告一段落了,麦子就收完了。 这一个月一来,最害怕的就是下雨,尤其是碾场到一半突然下雨,那可真是倒了大霉,要感觉用塑料篷布盖住麦子,几十个人手忙脚乱,哪里还顾得上自己,“抢救”麦子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连下几天,麦粒干不了容易坏。所以这段时间不仅人忙,心也时刻不能闲。

    我三年级上完转学去城里,农忙时一直回不去,到六年级毕业后,已经改变巨大了。早就不在像以前一样了,村里不少人买了打麦机器,把麦子拉回来之后,一捆一捆塞进机器,麦子颗粒被主动分离,只需要直接装袋,把麦草整理起来就行了。但是割麦子,运输过程还是如此,只不过,村里年轻人大半外出务工,麦子种的也没有以前多了。即使如此,仅仅评一家之力,也难以完成,通常是几家人搭伙,互相帮忙。没有了碾场那般大阵势,倒也是轻松不少,不用再次在打谷场麦垛子在等其他人都结束之后在集体碾场。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粮食的产量,自由安排时间。

    等到几年过后,收割机开进了小镇,开始,大家都在观望,经过几家人的试验之后,大家都接受了这种方式,这样一来可方便太多了。收割机一次进地,麦子颗粒直接被分离,不到半小时,就能收完一亩地。省区了割麦,运输,碾场等一系列的过程,只需要直接装袋就行了。然后拉到水泥刚铺好宽马路上,等着晒干就行了。当然,机器收割是要花钱的,刚开始有些人还是舍不得,后来,机器收割的人家,几天就收完天天闲转了,他们的工序才开始不久,着急上火,慢慢的,大家都开始用收割机了。

    就这样,原来扒人一层皮的收麦子,现在只要等收割机收完拉回家晒干就行了。一个月的工作量,现在不到三天就完成了。现在在乡村路口,你能看见一群一群的人乘凉,聊天,打牌,这哪是农家六月。老人们都感慨,以前哪敢这样想有时候,我有点都还是怀念碾场的热闹场景。那时的我十岁出头,只是觉得热闹好玩罢了,大人们现在提起以前的经历,想起以前偏远的山地,想起那些年的辛劳经历,谁也不想再次经历。

    纯手工劳作到机器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农民的工作量开始减少。我也从一个十岁出头的儿童,成了一个二十岁的青年。这十年,我从乡下走到城镇,见证了这十年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零零后,我似乎经历了两个不同截然不同的时代,回望我小时候的经历,好像遥远又看得见摸得着。和城里同年龄的同学聊天,我的童年经历是如此丰富。但是我庆幸我没有生在那个年代,农民真的很苦而且获得的回报极少。我也时常感到幸运没有把一辈子拴在那一亩三分地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麦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