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输在不会表达上》第一章5.

镇定:要有从容不迫的气度

年少的时候,我们喜欢说"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那时我们认为这是真性情的表现。等到长大了一些,我们发现这样的真性情越来越少了,我们越来越不喜欢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会伪装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丢掉真性情呢?因为我们成熟了。其实,所谓"伪装自己,丢掉真性情",完全是一种误会。那不叫伪装,而应该称之为自我控制。因为一个人越来越成熟,他对自己的掌控也会越来越熟练。即便遇到了不得了的大事,他也能淡定以待。

在以前,人们将镇定自若的人看成是情感感受无能的典型。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认为镇定者其实就是控制调节情绪的高手,这种人处理消极情绪得心应手,甚至可以视而不见。

看看影视剧,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慌慌张张,成何体统!"在成熟之人的眼中,慌慌张张,就是不成体统的。大丈夫立身处世,应该淡定从容、不急不躁。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欲灭东晋王朝。大臣们纷纷劝阻:"东晋有长江之险,若不能一鼓而下,必然导致败局。"苻坚很不以为然:"春秋时夫差、三国时孙皓,皆有长江之险,最后不免灭亡。今朕有大军百万,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惧天险?"于是,苻坚亲率八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杀奔淝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东晋以少胜多,以八万精兵战胜前秦的八十万大军,前秦自此一蹶不振,无力南侵。

淝水之战断送了苻坚的伟业,却成就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声,这个人就是谢安--东晋的宰相,淝水之战东晋方的决策人,一个沉稳而有智慧的领导者,一个很有风度的人!

苻坚领八十万大军向江南逼近的消息传到建康时,晋孝武帝慌了,文武官员慌了,老百姓也慌了。

谢安慌没慌?肯定慌了,大军都打到家门口了,随时都可能国破家亡,心里不打怵是不可能的。可他没表现出慌张,而是一副从容淡定、不慌不忙的样子,他甚至还跑去游山玩水。别人来问他该怎么办,他说:"已有准备,不必担心。"这就是领导者的气度,遇事不慌张。遇到危机,别管有没有办法,首先就看你能不能保持冷静、镇定。

谢安从容镇定的风度,早就出了名。在谢安还逍遥东山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孙绰、王羲之等好友一同出海游玩。几个人一边赏景,一边聊天。

正在他们开心时,忽然起了风浪,一时间波涛汹涌,船就好像树叶一样,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可把孙绰几个人吓坏了,他们诗也不吟了,不住地惊恐喊叫:"怎么办?怎么办?"这时,只有谢安犹自镇定,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大家这才平静下来,船得以平安驶回。自始至终,谢安都相当镇定。

晋军击败秦军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捷报传来,谢安犹能不动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连忙起身告辞。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木屐的齿都碰断了。

明明心中惊慌,却要摆出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明明心里高兴,还要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这是沉得住气的表现,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养气功夫":不管心潮如何澎湃,行事说话要从容不迫。哪怕心里紧张得要命,表面上也要不慌不忙。

谢安的气度被后人所敬仰和推崇。诗仙李白的诗里曾这样描写他:"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多么风度翩翩、临危不惧、从容自若的大将风度!中国人就喜欢这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风采。

谢安的心理素质无疑是极好的。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面临危机的时候,谢安的内心肯定不会像表面上那样平静,他的内心也会忐忑,一旦战争失败,他的国家就将分崩离析。

但就是面对这样的压力,他依然摆出从容不迫的样子,给予朝野上下以勇气,安定身边的人心,激发众人的斗志。谢安如此沉得住气,何其难得!

而在中国人眼里,那些说话语气平和、行事从容不迫的人必定是做大事的料,就是因为他们喜怒不形于色,沉得住气。相反,那些遇事慌张的人,则通常不被人看好。

因此,故作镇定不是什么可耻或虚伪的事情,事实上,这是一种实用的智慧和手段。

谢安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不管心里开心还是不开心,都要拿捏得住,不要将情绪随随便便地写在脸上。这样才能给人信心和勇气,让人安心和放心。

说话的智慧

如果遇到了棘手的事情,不妨对你身边的人淡定地客套一句:"慌什么,天又塌不下来!""急什么,事情没那么坏!"尤其是遇到大问题、大危机的时候,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保持镇定从容,沉稳地应对各种状况,绝不能慌乱。慌慌张张的表现,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危机的消除,还会使身边的人失去勇气,导致人心离散。而人心要是散了,那就真的是大势已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输在不会表达上》第一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