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生存余力指数摆脱选择困难症,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1963年,密歇根大学的成人教育学教授霍华德•麦克拉斯基(Howard McClusky)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其基本观点是:每个人总是在他最需要的精力与可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那些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作“生存负载”,而处理这些负载则需要“生存力量”。

关于生存负载,其主要指的是工作等外部负载;内部负载则主要来自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活期望,诸如想买房、想换车、想升职、想环游世界、想实现财务自由,等等。

什么是生存力量呢?

外部的力量通常源自家庭背景、人脉资源和经济能力;内部的力量主要就是个人的能力和社会经验。

生存力量除以生存负载,就是麦克拉斯基强调的“生存余力”。即,

虽然说这个理论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也很少进入我们的视野,但是我认为它对我们的生活、职业生涯规划、在做出各种选择的时候还是很具指导意义的。

1、生存余力指数为多大值时最为合适?

关于生存余力指数在多大为合适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定论,但至少要为“1”,就是生存力量基本能覆盖生存负载。

如果生存余力小于1,将意味着你的生存负载远远大于你的能力以及外部所能提供给你的资源,这将导致你的生活状态非常疲惫,并且非常不快乐,因为你的工作非常忙碌,可是期望的东西却实现不了,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用于做自我提升,做自己想做的事。

相反,如果生存余力远大于“1”,说明你拥有的资源很多,或者能力很强,而你的工作却没有让你发挥到最大的价值,你个人的能力没有体现出来,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也是一种可供精力与所需精力不平衡的表现。

2、如何用“生存余力理论模型”指导生活?

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公式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生存余力值是个很主观的感受,如果现在你的工作和生活让你觉得很疲惫,透不过气来,那么你的生存余力值应该是小于1的,这时候,你就应该好好盘点一下自己:

剖析一下自己的疲惫感究竟源自哪里?是源自工作还是源自期望?还是说工作不复杂,自己也没有多大的欲望,就是工作能力较低?

要说清楚的是,在外部资源、个人能力、工作及期望值这几个变量中,一般来说,除了外部资源,其他都是属于可变的,可以通过自身去改变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一个人的出生与环境,基本上可以确定他拥有多少资源。

要一项项地拆解、剖析,最终确定属于自己的行动计划。

如果是工作太忙碌了,项目太难太复杂或者说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让你很揪心,让你觉得疲于应对,那么可以考虑换部门或者换个工作;如果是自己期望值太高,想要的太多,就思考一下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坚决摒弃,如果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的,就给自己列个梦想清单。在能够奋斗的岁月里,我还是建议多折腾自己,找方法,找资源,提升自己,谋定而后动,一项项去实现。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加生存力量的方法来增大生存余力,这里我们最能成长的就是学习能力,通过持续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

如果你的工作生活很休闲,常常觉得无事可做,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发挥,你可以对照着模型做出适应性的修改,让自己的工作及生活更富有意义,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炼与进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余力值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本质上来说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说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衡量我们的精力与生活,指导我们做出最合适自己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用生存余力指数摆脱选择困难症,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