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漂者的回归

来自网络

北京,一直是无数青年的心中梦想地,但唯独不想的是漂着,可很多人陆陆续续加入了北漂一族,英子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改变了。

15年毕业,英子选择留在北京,延续大学四年对北京的所有憧憬和畅想,于是北漂生活自此开始。每天上下班混在人群里挤地铁,也时常出差,一个人扛着摄像机、三脚架等四种机器,奔走在异地街头,赶赴一个又一个会议和项目。很多时候,她独自一人承担了非一人之力可以承受的重量,其中的辛苦自不言说,但能做的只有坚持。

出生于90年的她,拥有80后的特质,也有90后的特色。在北京的两年里,因为工作性质,英子接触到更多的是政界人士。在那种氛围下,除了对政治敏感,做起事来还要思前想后。英子说,政治有时会限制人的思维和自由。

在北京的两年里,英子于不知不觉间有了那种大城市里打拼者的优越感,每每回家和朋友小聚时,对方若要提出去金凤万达,英子便会觉得很low。在她眼里,北京什么样的商场没有逛过,为什么回来就只能去万达。这种自傲的心理时不时的敲击着英子,让她对土生土长的家乡有一些轻视感。

或许在外待得时间久了,越来越喜欢那种包容性、开放性,以及走在发展前沿的自豪。久而久之,不知如何与许久未见的亲友交谈,也不知如何能融入到成长了二十年的地方。

这是诸多奋斗在外的人的同一感受。不见会想念,见了反而心生厌恶。游走在他乡和故乡之间,没有落脚点,没有梦归处。英子也是被包裹在现实与思想中,来回挣扎。这个月,她毅然做了选择,离开北京,回归宁夏。

回家,是众多出门远游的青年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回或不回,看似简单,但实为不易。做了决定后面对的可能是两种生活方式和两种人生。

然而,这一切对英子来说都不是问题。一月之内,辞职,交接工作,收拾行李,踏上回家的列车,一切顺理成章。没有太多纠结,也没有太多顾虑,就是为了家人一股脑的回来了。

回到银川的英子,在招聘网站上看了诸多招聘信息,最终把所有的注压在了一个公司,品牌部策划专员。丰富的工作经验铸就了优秀的她,最终如愿以偿。

刚入职,就赶上新公司的周年庆,英子以高效率行动,不懂就问的小白心态在活动执行中赢得了认可和赞许。经过两个月的认识、摸索,英子开始熟悉并喜欢上这个新环境。

渐渐地,在不断地接触中,她发现宁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差,银川这座城市也有她独特的魅力。遇到的人都很淳朴,大家都有一颗拼搏向上的心,也在为此付出努力。有时候,她会声情并茂的给家人讲现在的公司、同事,还有所开发项目的美景。

英子大学是学新闻的,她有一套自己的认知体系,无论对人,还是对事,她都有独特的见解。而目前的状态,是她比较满意的。

也就回来近三个月,英子的想法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她说,不要觉得自己很渺小,只有把小事做好,才能向大的方向奔去。一个人所处的城市有其地域性,不能因为她的落后就表现的很不屑。对于梦想,人可以站在这里,但要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而宁夏也不是在外人所想的那般不堪,这个地方有她的格局,也没有所谓的“土”。

诚然,北京发展再快,也没有让漂泊者感觉到温暖。生活成本的高昂让北漂者望而却步,所以“留不下的北上广,回不去的故乡”才会风靡一时。

如今,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交通的便利,信息的发达不再让一个地区闭塞。故乡也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落后,只要有梦,在哪里都可以奋斗。就像英子说自己,再也不能用北漂的优越感来感受宁夏的风土人情。

回归后的英子,自己租房住,每天坐通勤车上下班,看着一路的风景,享受着公司的一日三餐,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有时候,她会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发到朋友圈,想告诉在北京的人,也给漂着的人一些安慰,宁夏没有什么不好,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但一切都可以创造,只要你愿意。

是啊,谁说梦想就是赚大钱,完全可以寻个切合实际的,有家人陪伴左右,那种来自心底的满足感和幸福,可以支撑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安心生活。

英子就是如此,以后她要重拾画画这一爱好,也想周末时去图书馆看看书。贫穷或是失业对她而言,都没什么可怕的,在北京的那种焦虑和不安全感也在慢慢消失。未来,她会朝着自己认准的方向一直走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北漂者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