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自传》|好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示范

《富兰克林自传》全书内容不多,故事性不强,语言也稍显枯燥,但是在众多的名人传记中,它的出镜率却非常高。查理芒格、埃隆马斯克、罗振宇、成甲......各路大咖纷纷荐读。

富兰克林头衔非常多(科学家、出版家、外交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实业家),又是美元大钞上的人物。但是这些其实都没有让我对他产生太多的兴趣。毕竟,年代久远,国情也不同。

直到开始练习写作,看了富兰克林自创的仿写练习法,才觉得眼前雪亮、如获至宝。

通篇读下来,我发现在这平华朴实的文字背后,确实隐藏着许多生命的智慧。除去富兰克林先天的聪颖机敏、后天的勤奋刻苦之外,他一生的成就与父亲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父亲对于他事业的具体影响。

众所周知,富兰克林自幼爱好读书,可以说,大量广泛的深入阅读是他成功的基石。但是,只有读书也并不一定能让他有如此众多的成就。

写作才是他个人才能的放大器。而他最初研习写作的动力就是源于父亲的建议。

一、打下写作基础

大概在富兰克林13岁的时候,善辩的富兰克林和他的好友柯林斯就一个问题展开书信辩论,而他的父亲碰巧看到了他们的往来书信。

这个时候,父亲并没有针对它们讨论的内容说什么,而是抓住机会,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让小富兰克林知道,他在句子表达和条理清晰方面还差的很多,他应该注意提升自己的写作文风。

父亲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小富兰克林心服口服。从此,富兰克林就下定决心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并进行了写作的刻意练习。

我在《揭秘:富兰克林三步写作大法》这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富兰克林的三步写作大法,这种方法让富兰克林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为后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写作是富兰克林通向成功的第一关。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也说明不了父亲有多大的影响吧?但是,这件事我是这么看的,首先,富兰克林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做的是油烛和肥皂的生意,每日的工作量都很巨大,同时还要养育17个子女。

如果说父亲回到家里就休息(比如看电视、刷手机,哈哈)非常正常,就算偶然看到富兰克林的信,说一声你写的没有柯林斯好也很正常。可是偏偏父亲没有选择省力的方式,而是费力找来例子来说服引导小富兰克林。让他注意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应该改进的方向。

这件事本身就说明父亲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他在关键问题上是亲历亲为的,喜欢动脑筋,爱思考,也有方法。这些品质其实在富兰克林身上也有看到。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影响。也是富兰克林接下来对待任何自己要做的事情的态度和方法。而且,打通写作这一关的富兰克林,机遇不断。

写作就是他能力的放大器,为他带来好运。而这,恰恰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的。

二、选择主业印刷业

富兰克林因为家境贫寒,只在文法学校读了两年书。十岁回家帮助父亲做油烛和肥皂的生意。可是小富兰克林不喜欢这一行当。这个时候,他的父亲为了他能找到称心的职业,并没有武断的强行安排他不喜欢的家族生意。而是经常带他出门,去看木匠、瓦匠、车工、铜匠等工匠干活,借此观察他的意向。

这样的熏陶使得小富兰克林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并对动手实验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的科学发明奠定了基础)。父亲看他喜欢这类行业,就决定让他从事刀具业,但由于一些事情没能达成(历史上因此少了一个制造业巨头,哈哈)。

在家里等待就业的富兰克林也没有闲着,他看了大量父亲的藏书,同时还把所有的零用钱也都用来买书,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父亲看到他如此好学,就决定让他跟着哥哥从事印刷业。

先不说,从事印刷业本身就是父亲的决定,单看为了让富兰克林找到喜欢的职业这件事,就能够感觉到富兰克林父亲的用心。他没有不顾富兰克林的喜好,而指定富兰克林必须从事家族生意,也不是完全依着富兰克林的一时想法,允许他出海远航,毕竟十二、三岁的孩子还没有长性。而是留心观察他擅长什么,什么更适合他。

这也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够做到的。在当今,完全不顾孩子的特长喜好,不愿动脑筋,武断行事的父母太多了。一些孩子不仅自身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更有甚者,甚至因为父母的强行干涉而影响父子关系,一辈子都走不出阴影。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富兰克林后来能在印刷行业干得风生水起,不能不说也得益于父亲的安排。

三、创办报纸、建立图书馆和大学

富兰克林在23岁时经营并编发了《宾夕法尼亚公报》,并发表《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并在25岁创立费城图书馆。37岁提出建立学院的计划,6年后成立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一系列成就,普通人完成一件就够载入史册了,可富兰克林全部完成,而且还只是他成就中的一小部分。

其实,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关键枢纽是他在21岁成立的“秘社”:把当地自己认识的大部分有识之士组织起来一起读书,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算是我们现在读书会的鼻祖了。“秘社”形式的社群是富兰克林主要的休闲社交方式,同时对富兰克林事业走向辉煌起着关键的辅助作用。

他的社团持续了近40年,他在自传中说,秘社中的每个成员都尽力为他的印刷所招揽生意,为他的印刷生意保驾护航,同时,社团成员讨论的问题的灵感,也总是激发富兰克林的创作欲望,比如《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的发行。为他带来了利润丰厚的生意,同时也为他积攒了好的名声,可谓是名利双收。

而这件事的发生其实也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在他回忆父亲的时候他特别提到,他的父亲“经常邀请朋友和邻居中的有识之士来家中吃饭谈天。总是有意提出一些巧妙有益的话题,借此增进孩子们的见解和智慧。他引导我们去关注善良、公正和审慎等处事美德。”父亲的这一行为深深刻在了小富兰克林的脑子里,最终也变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富兰克林每到一处就结交爱读书的有识之士。在他的自传中,在不同的地方提到广交有识之士不下5、6处,可见,这件事对富兰克林影响之深、影响之大。而这一习惯,可以说对富兰克林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副业发明创造

富兰克林还有一个头衔让我非常羡慕,那就是科学家,他一生发明了新式火炉、避雷针、电轮、三轮钟、双焦距眼镜、自动烤肉机、玻璃乐器、高架取书器、新式路灯等,而这也能从富兰克林的父亲那里看到端倪。

首先,他的父亲在“机械方面就很有天分,使用其他行当的工具时也能驾轻就熟。”可以说他在动手方面就有这方面的遗传基因。同时,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找到能发挥他天赋的职业,还经常带他去看、去观察各种工匠干活。

而富兰克林也是从那时起,喜欢观察能工巧匠使用工具。他自己回忆到:这种观察让他受益匪浅,家里需要小修小补却一时找不到工匠时,他就用在观察中学到的经验自己动手。以至于后来用自己所学为自己的实验制作小机器。

看到这里,其实我们已经能够看清富兰克林的父亲对他的影响。都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的翻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会在潜意识中不断认同父母,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拷贝父母的言行。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富兰克林父亲的言传身教,我们说,就不可能有富兰克林日后的成功,当然这属于必要条件,富兰克林还有一些其他品质和习惯是他走向成功的保证。我还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分享。

最后,以一句希腊的谚语作为总结,那就是“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

如果喜欢,就点赞关注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富兰克林自传》|好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