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父母知道“知道”的……

我觉得自己属于“想”得比较多的那种人。

可能因为之前做人力资源领域工作的原因,近距离的接触过大量形形色色的人,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更是经常会“想”:我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怎样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我心中期望的那个样子呢?

虽然做了很多年“人”的工作,但我对如何教、养好这么一丁点大的小人儿可真是一点概念都没有。想象的目标再美好,不知道怎样去实现不是很扯吗?所以,我就怀揣一颗求知的心,走上了学习、探索的旅程……

上濒“父母知道”的课堂,给了我落实教育目标的机会。在这里,我们用近一年的时间系统深入的学习0-18岁孩子的科学成长规律;用21天为一个周期的打卡、共修来研习所学,改变习惯;用每天的深入思考和生活实践来应用所学、所感、所想……

虽然过程中大家仍会时常感慨知易行难,但至少我们踏上了“科学育儿”这条康庄大道,现在欠缺的只是时间的打磨。

现在,我早已从这里毕业,但我仍会常常不由的自问:在这个课堂,我真的学“到”了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又认真回想了一下课程中期,因为受儿子情绪困扰,我申请的一场情绪沙龙,当时那种“所学不能致用”的无奈和焦虑感,一下浮上心头。

当我闭上双眼,慢慢体会此时心境与当时的差异时,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答案。

儿子还是那个精力充沛、古灵精怪、敏感细腻的儿子,但妈妈已经不是那个一心“想”做好却做不到,困扰在焦虑不安中的妈妈喽!

尽管现在还没有练就出师父兰海那种洞悉孩子一切、万物皆为教材的高深武艺。但伴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我也能开始从“想到”、“知道”中研磨自己的手艺,来应对教养的难题。

虽然还很不纯熟,但我切实的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借着近期缓解儿子入园焦虑的小事,回顾一二:

上次沙龙我提到过,儿子的心思比较细腻、敏感,又因为家庭搬迁、妹妹出生等原因,儿子在上幼儿园后呈现出较强的分离焦虑。春季入园就连哭带闹好几个月。

那时候,我因为担心他,总是希望多了解点他在幼儿园的生活来帮助他,所以儿子一放学我就会想方设法跟他聊幼儿园的事,也常找机会跟老师打听他在幼儿园的表现。但实际上儿子很不喜欢这个话题,老师也不会事无巨细的天天跟我聊,得不到期望中的信息,我比儿子还焦虑了。

通过持续的学习、思考,这学期一开学我就问自己:对于解决儿子入园焦虑这件事,我应该帮助儿子的到底是什么?我清晰的认识到我的重点不应该放在他经历了什么(事)上,而应该是引导他用怎样的(心态、行为)去投入精力。

感受到他哭闹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对陌生环境的紧张、焦虑,脱离那个环境回到家里,如果我再问他幼儿园的事,可能又会把他的感觉带入到让他紧张的环境中……

想清楚这些问题,我开始转换思维把重点放在帮助他舒缓情绪、调整心态进而更好的适应新环境上,但是怎么才能行之有效的“做”到呢?我琢磨着兰海的教诲:用孩子世界的语言,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去走进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感受,接纳他们的行为。

看着我面前这个不大点的小豆丁,我又怎么才能走进他的世界呢?

我开始做各种尝试,后来觉用不受语言、文字限制的“涂鸦”来表达,应该是可行的,就在他放学回家状态不错的时候,请他玩一个“画有趣”的游戏,就是让他不受限制、天马行空的他画他今天觉得有趣的事,我在他边画、边聊、边玩的过程中,去了解他同时也为他创造出一些“教育机会”。

机会一:感知情绪、无痕疏导。

虽然切入点是能引起孩子兴趣的“趣事”,但在进入一个安全放松的交流氛围后,孩子就会完全打开,叽里呱啦谈及方方面面的事。我会一边听,一边请他画出来,再一边感受他的变化,一边帮他疏导。边玩边聊的方式比追着问有效的多,除了可以帮他自己体察、梳理情绪变化外,也让他更乐于接受我嬉皮笑脸而非郑重其事的劝导。

比如有一天他突然说自己的心情是蓝色,我问他为什么?他一开始说因为是他喜欢的擎天柱的颜色。我就没在意,接着却又神色紧张的说了一堆工作关闭什么的怪话。我直觉他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就不经意追问:看!妈妈今天穿的衣服也是蓝色,你还有什么也是蓝色啊?他说他的伤心也是蓝色。我就结合工作关闭和伤心问他,是不是今天在幼儿园有工作没完成,有点失落?他没有正面回答我,我重点就“工作关闭”这件事请教了一下他的老师,老师反馈给我说他非常喜欢做蒙氏工作,完的也很专心,做完自己的又在等另外一个“数字小书”的工作,可能还没等到工作时间就到了。但在蒙氏工作里工作中断是很正常的事,第二天可以接着做。小朋友们也都知道规则,没关系的。得到这个反馈让我豁然开朗,我知道我只需要帮助他疏导一下失落的情绪就没问题了!后来我结合他喜欢的擎天柱跟他讲了个“遗憾”的故事,儿子很快就没事了。

机会二: 增加认知,开发想象。

通常玩这个游戏,我会让他只挑出1-2个颜色的画笔来代表今天的心情(颜色太杂会产生干扰),让他凭借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色彩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同时他在天马星空的涂鸦的过程中,也会借由呈现出的效果凭着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出新的灵感。

比如,色彩感知上,儿子能结合他的心情变化用同一类型的颜色来代表开心和伤心。他会把在幼儿园想妈妈,伤心失落的心情说成是掉落的绿色树叶,又会把开心摇摆的心情说成是被微风吹动摇曳的青色树冠。

再比如,在想象力上,儿子会把无意中画的红唇和一个类似于×的图形结合起来解读为上课的时候不能讲话的标识(如下图)。

图片发自App

然后,顺着“标识”这个话题,我们又能一起想出很多曾经见过的标识。

机会三:随意发挥,寓教于乐。

一般我都是任由他随意涂鸦,他画出什么我就根据我的能力帮他做一些延展。有时候会把话题打的特别开,如果他喜欢,我们就漫无目的继续聊,如果他不感兴趣,我们又回到作品上重新探索。这个过程,增进了我们的彼此了解,也不断融入着一些新的知识和学习机会。

比如,在儿子跟我讲述他们今天玩的“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时,我通过问他怎么才能知道几点了这个问题,启发他了解时间跟钟表的关系,再顺便引导他细致的观察家里挂钟的特点,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来(如下图)

图片发自App

他一边观察一边画,虽然绘画能力有限,但对钟表的特征都抓的很准(表盘/时间点/三个长短不一的指针)。不但融入了新知识点,又锻炼了观察能力。

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收获远大于上述罗列。而且我也不会再把关注点放在非要让儿子高高兴兴去上课这个表现上。

事实上,儿子现在还时不时闹一下,尤其节假日后第一天上课,我就完全把他当成是儿子的小撒娇,然后全然投入对他撒娇的接纳上,再长大一点想让他再对我撒娇恐怕也难了!孩子还小,面对压力他也只能通过对他最亲密的人哼哼唧唧来排解了,我需要为他保留这个解压的机会,同时再走进他用更能实质性帮助他的方法把他引导出来。

“思想/方法/解决方案”这是我曾经做咨询时,用来解决客户管理问题的思路,现在终于有效的应用在对儿子的教育上,这就是我在父母知道“知道”的育儿经。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父母知道“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