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饼筒

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食饼筒是台州的名小吃之一。食饼筒在天台也叫饺饼筒、糊拉汰,在临海称麦油脂,在椒江和路桥称麦油煎,在三门称麦焦。台州外也有不少地方吃它。绍兴新昌人把它叫粘饼,宁波宁海人称它为麦焦筒。

在所有的小吃里,食饼筒的地位是最高的。别的小吃,如麦虾、麦饼、炒糕、汤面等,想换口味时吃一吃也就罢了,它们像小妾,随时可以更换,而食饼筒则像大老婆,必要时候必须请它登场。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立夏、七月半、冬至,几乎每个重要的节日,天台人的吃食都以食饼筒为主。

做食饼筒其实是很麻烦的,有很多道工序。妈妈一般一大早就起来搬弄,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糊面皮,很多事杂在一起,踢踢踏踏,琐琐碎碎,一直到午后,才弄完毕,她再将杂乱的桌面、灶台收拾干净,大半日就过去了。

做食饼筒首先是炒馅。馅料主要有猪肉、猪肝、土豆、豆腐、萝卜、芋奶、芹菜、蒿菜、菜头丝、粉丝、豆面,少的七八道菜,多者十几个菜。这些菜并不固定,想吃的就多包些,不想吃的就少包些,随性随意,丰俭由人。

食饼筒的馅料,在我家有几道菜是必须放的,像猪肉、猪肝、豆面这几样永远放在那里。猪肉不是炒的肉片,而是用水卤煮起来的,带着一股卤香味,猪肝也是。豆面是绿豆面,一根根晶莹剔透,加了酱油,呈棕红色,吃起来滑溜溜的,口感极好。炒豆面的时候,要放很多油,炒得太素,不好吃。所以豆面放上桌的时候,总觉得一大团盘在那里,油亮亮的,那是猪油的光芒。

等七八个、十几个菜炒完的时候,已将近中午了。妈妈将事先调好的放了大半天的面糊端出来,开始糊面皮。面糊调制也很讲究,它是加了油的,这样糊面皮的时候,不至于太粘锅。水的掺和也要恰到好处,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水太多,面皮会糊不成形,水太少,就干巴巴的,根本糊不上去。

调面糊和糊面皮在天台是一门技术活,家家户户每位媳妇阿婆都会来一手,而且她们以糊得一手好面皮为自豪,竞相夸耀。这好比在做女红,糊面皮也是撑门面的绝活。

天台人食饼筒的面皮,以糊得薄而坚韧为佳,这样裹起来透明好看,口感又好,又很牢固,不破碎。

天台人糊面皮也岂有此理,不用工具,不像有些地方的小吃煎饼店,用一根“T”字型的小木棒刮出来,它是直接徒手抹出来的。天台的小媳妇豪气地用手抓了一把面糊,裹到鏊盘里。将水嫩的手触着鏊盘,用手掌的底侧一掸一掸,那面糊很听话,手掸到哪儿,它自动流到哪儿。那鏊盘那么烫,她居然一点感觉都没有,气定神闲地继续做事。这是非经过科学训练是不能学成的。有一次,我以为很简单,也想试试,结果刚将手放上去,就烫得哇哇直叫,赶忙将手缩回来。

糊了一圈,首尾相接,再将中间补一点粉糊,用手在面皮上拍打几下,将不平的凹凸之处打平,就等着出锅了。从糊下去,到出锅,半分钟不到,掀起来,一张面皮就成了。

天台人钟爱糊拉汰,这面皮其实就是糊拉汰,因为它有糊、拉、拖三个步骤。平时吃的糊拉汰随意些,普通的凸底锅就可以做,而做食饼筒的糊拉汰皮则需要平整、美观,需要特制的鏊盘才行。糊拉汰皮会糊得跟鏊盘差不多大,这样张张大小均匀,摊在米筛上,叠成很整齐的一摞。

面皮糊好,接着开始卷成筒了。将一张空桌抹干净,一盆盆的馅料端上来,回环摆放着。空出一小片桌面,将糊拉汰皮摊在上面,从每个馅料盘中抓一小撮过来——菜那么多,只要每盆菜都一小撮,就足够裹得壮实滚圆的了。

各种馅料的摆放顺放也有一定讲究。我们一般是先“筒”猪肉,酱色的瘦弱,白花花的肥肉,先排上,从左到右,均匀放三片。猪肉放在最边上,大概因为可以将之烙得出油花,油花涂满鏊盘,滋润着整条食饼筒,这样会特别香。猪肉之上再放猪肝,两片或三片。然后土豆、豆腐、萝卜、芋奶、芹菜,依次加入,最后添加豆面。豆面总是最后放的,我不知道其中原因,但食饼筒里的豆面烙热后,会散发出一种猪油香、酱油香,很是美味。如果喜欢吃豆芽的,还可以再在上面洒几根白的生豆芽。

食饼筒的皮是圆的,为了防止两端漏出,在卷的时候,分别往里头折一折,再继续卷。卷好后的食饼筒就呈一个圆柱体。圆柱体可胖可瘦,胖的粗如手臂,纤瘦的呢,则可如柴棒,这全视各人喜好而定。当然,大多数人为了美观,都卷成不胖不瘦的。

食饼筒做好后,一条条整齐地排在筛子上、镂空的铁盘上。一层放不下,可铺第二层,与第一层相错码放。然后将筛子放进冰箱,待想吃时拿出。


食饼筒真是无处不在的精灵,从年初到年末,随时都可见到它的身影。甚至它还代替了其它吃食的文化功能。比如在端午节,别的地方吃粽子,我们却用食饼筒代替。在清明,除了青饼和青饺外,我们还要吃食饼筒。元宵节也一样,汤圆和糊辣沸,那是小打小闹,吃食饼筒才是正经事。在别的地方,很难见到有对食饼筒如此钟情和执念的。食饼筒已经渗入到我们的吃食文化,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为何食饼筒在天台人的生活里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猜想是不是跟它的耐储性有关。别的小吃,都是趁热吃的好,隔餐吃的话味道就差多了,而食饼筒则不然,只要卷了放在那里,第二餐放在平锅里热一热,外边烤得焦黄带香,里边顺带加个热,又跟新做的一样了。

过年的时候,食饼筒是做得最多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天气冷,耐放,还有一个原因是,春节人们都出去玩,而做好的食饼筒只要热一热就可以吃,解放了主妇的劳动。春节前三天,一般天台人吃的就是食饼筒。出去拜年或玩了半晌的人们,回到家中,就将一条条圆鼓鼓的食饼筒从筛子上取下,放在平锅上,只要过个十分钟,就可以吃了。

食饼筒的重要,还在于它还承载了特别的祭祖功能。每到年二十九的下午,刚做完食饼筒,妈妈都会正儿八经地搬一张桌子到屋外去,然后点上蜡烛,插上香,在桌子中央摆上几截食饼筒。她一面合掌叩拜,一面招呼祖先过来吃食饼筒。这风味十足的小吃——食饼筒,成了那些看不见的先人的最美好的点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食饼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