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战——一场奠定东北亚千年局势的水战

日本这个邻居吧,恐怕是留给我们印记最深的一个。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千百年来的爱恨纠葛,让我们一提起这个国家就是七滋八味。自有史料记载以来,日本和我们总共发生了5次正面冲突,依次是唐朝时的白江口之战,元朝时的文永之役(又称弘安之役),明朝的抗倭战争,清朝的甲午战争,以及民国时的抗日战争。尤其是近代这一段,一提起便叫人咬牙切齿。但今天我们不说甲午战争,也不说抗日战争,我们来讲讲史料记载很少的中日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又称白村江之战,具体指发生在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的一次水战,地点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参战双方为唐朝、新罗联军对倭国、百济联军。此战唐朝、新罗方面总共投入兵力近2万人,战船170余艘,倭国、百济方面总共投入兵力近5万人,战船一千余艘,结果是唐军方面取得完胜,倭国方面伤亡数万人,战船全部被毁。此战堪称一次非常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水战,此战之后,我们的邻居一下便老实了将近一千年。


实际上在此战之前,中原王朝和半岛上的高句丽还有一长段的纠葛。大名鼎鼎的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结果都是无功而返,而且还成为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后来唐朝立国,高句丽表面上也算是老实过一段时间,可是没过几年,高句丽发生内乱,国王被人宰了,扶植起一个傀儡国王,又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原本是唐王朝的藩属国,这样明目张胆,岂不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老李?再加上高句丽近年来的所作所为,被削便是迟早的事了。此次东征,唐朝方面应当是取得了较大的胜利的,但是自身付出的代价也并不小,更关键的是,这次战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到了公元655年,新罗又向唐朝告状,说高句丽、百济、靺鞨联军又合起伙来欺负他,让老大帮忙出头。终于,唐朝方面在公元660年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出兵征讨。这一次,对百济方面,除了扶余丰、扶余福信等几个漏网之鱼,基本上被连锅端了。不甘失败的扶余丰想要负隅顽抗,跑到倭国借兵,妄图东山再起,于是,倭寇就被隔壁的狠狠坑了一把,近千年都不敢抬头,大气都不敢吐一下。


在苏定方扫平百济之后,郎将刘仁愿率数千人留守百济城,高宗命王文度任熊津都督,赴任途中病死,改任刘仁轨。不久,百济旧部再次造反,刘仁愿被围,唐朝派刘仁轨率兵救援,百济军不敌,退守任孝顺城。之后,刘仁轨率奇兵突袭百济军,而就在此时,百济内部发生火拼,百济王子扶余丰不满堂叔扶余福信的跋扈,将其杀掉。刘仁轨趁机以水陆两军直趋白江口,准备合围固周坚城。

公元663年8月,刘仁轨率兵先行赶到白江口,很快,收到扶余丰求救的倭国也派兵赶到,唐帝国和倭国便短兵相接了。双方在水陆上摆开阵势,前后四次交战,均以唐军胜利而告终。


虽然唐军在人数和战船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倭寇,但是唐军战船的质量却好得多,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倭寇的技术很落后,两相比较,他们的战船就显得十分简陋寒酸。不仅如此,倭寇的铠甲质量也不好,面对唐军的箭如雨下,毫无抵抗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刘仁轨通晓兵法,“火烧赤壁”更是随手借鉴,四百余艘倭船被围在一起,在江面上火势一起,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无数倭寇被烧死、淹死。最终,一万多倭奴军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海上大败,百济、倭奴陆军当然也抗不住唐军和新罗军队的合击,被杀得人仰马翻。当时,倭人好像还没养成兵败后自己划拉肚子的习惯,一个个小矮子军将,通通跪伏于泥淖之中,听凭唐军发落。就这样,几万倭奴军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跑的跑。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在国家层面上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较早的一次国际性战役,此战以唐朝方面的胜利而告终,这也基本奠定了此后千年间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一千年多年前的中国通过强大的国家实力征服了周边国家,让他们心服口服;一千多年后的中国,相信我们也同样会有强大的国家实力,让世界为之仰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江口之战——一场奠定东北亚千年局势的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