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美国作家贾雷德·戴蒙德,如果你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那一定对他给他带来无数赞誉的巨著《枪炮·病菌与钢铁》有所耳闻。
作为人类大历史三部曲的第二部,著作中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思维广度确实令人大开眼界。
今天,我们要讲的并非这本巨著,而是同为人类大历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所谓社会崩溃,并不是指改朝换代,或世界末日,而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的居民数量剧烈下降,原先的城市区或居民区被遗弃,文明倒退,沦为废墟。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历史上绝不鲜见,所以至今为止我们都能看到很多伟大历史文明的遗迹:吴哥窟、玛雅金字塔、复活节岛石像……
由于书中的案例,无论是崩溃,还是兴盛,其核心原理和过程高度相似,因此我们今天从中摘取一个案例进行解读,由一通百的了解作者的核心思想——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成败关系。
我们选择的案例,正是如雷贯耳的——玛雅文明。
玛雅帝国位于中美洲的热带雨林地区,玛雅人曾经创造出了一个在天文、农业、文化、艺术上达到极高造诣的文明帝国,繁盛时期的玛雅人人口达到两千万,是当时地球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玛雅人的众多发明之中,最令人目眩神迷的莫过于玛雅天文历法和预言学说。
在其众多的毁灭原因之中(外族入侵,疾病爆发,人口爆炸等),作者选择了另外一条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环境破坏。
因为身处热带雨林深处,且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地层容易因陷入熔岩裂缝下沉,无法形成湖泊和河流,因而玛雅人无法长期储存淡水。
当时玛雅人的主要食物是玉米,但由于当地热带潮湿气候影响,作物无法长期保存,一般保存周期不会超过一年,一旦出现旱灾,则将有大量玛雅人死去。
由此可见,彼时历经上千年之久的玛雅文明,其生态系统其实十分脆弱。
没有可长期存储的口粮,玛雅人也没有在交通工具的发明上有所突破(譬如独轮车、两轮车),因而,玛雅人始终被限制在固定的地域之上。
城邦与城邦之间的交通交流不畅,粮食储备不足,甚至无法发生大型的战争,导致城邦林立,从未统一,始终无法形成长效发展的经济社会,最长寿的城邦也无法超过两百年的繁荣期。
这也让玛雅人产生了强烈的宿命感,或许这正是玛雅人深入研究天文历法和预言学说的由来。
公元前四百年,为了解决发展的桎梏,玛雅人在河流附近大肆开垦农田,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但由于河流附近的树木被大量毁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致使洪水泛滥、生态失衡,反过来又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玛雅人曾兴建水库、挖建深井,希望通过中美洲热带雨林丰富的降水资源进行农业发展,即便如此,玛雅人的生态文明仍然十分脆弱。
与此同时,玛雅人人口严重过剩,前面曾提到,公元8世纪,玛雅人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两千万之多。
随着旱灾频发,玛雅人的社会经济就此崩溃,人口大量灭绝,城邦与城邦之间频繁发生以生存为目的的惨烈战争,进一步降低了玛雅人的人口数量。
公元1450年前后,最后一批玛雅人幸存者最终放弃城邦,放弃了象征着昔日辉煌的金字塔,放弃了农业文明,退入热带雨林中,恢复了渔猎生存的模式。
几十年后,在第一批欧洲殖民者抵达美洲大陆、发现玛雅人的那刻,玛雅人的人口数量已经下降到了30万左右,这意味着在六百年内,玛雅文明距离鼎盛时期的人口数量下降了99%。
玛雅帝国的辉煌文明就此烟消云散。
除了深处内陆地区的玛雅文明以外,本书还列举了极寒地区的冰岛维京人、美国蒙大拿州、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甚至包括中国和日本。
通过不同地理条件、不同维度,揭示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双生关系,揭示了这些伟大历史文明崩溃、复兴的整个进程,也从环境角度,为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成功和失败案例进行了比较和研究,试图为当今的人类社会提供一条生存与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