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生长在湖北,从来就没有听说中国历朝历代有皇帝在我的家乡驾崩,可偏偏在钟祥境内有一座明朝的帝陵——明显陵,现在居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众所周知,明朝近300年历史,在位共计十六位皇帝,其中十三人安葬在明十三陵,只有三位皇帝未能进入,分别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被葬于南京的明孝陵;明惠帝朱允炆,因燕王朱棣夺位而出走,不知所终,葬于何处已无从查考。再一个就是明代宗朱祁钰,死后因其兄英宗朱祁镇废了他的帝号,被葬于海淀玉泉山对面金山口,直至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始恢复其帝号,并以帝王礼葬之于北京的景泰帝陵。
多年以来,或因开会住宿,或因访问路过,往往被好客的钟祥主人拉到这座帝陵瞻仰,已经记不清何年何月造访过该处几次,不过从来没有留下过照片。就像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今年单位组织春游,地点之一就选在了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钟祥市城东北7.5公里的松林山。从钟祥市区行走不到半个小时,就看到了这座帝陵的身影——比起当年所见,它已一改过去的荒芜,被钟祥人打造得像个风景名胜了。
据景区介绍,这座帝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后历时47年,其围陵面积达到183公顷,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明显陵原始建筑和环境风貌保存完好。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的专家将它称之为“神奇的明显陵”,对已历时数百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逻城感到“简直不可思议”。
先后跨进新红门和旧红门,明显陵就像我参观过的北京明十三陵中任何一座帝陵,以其帝王之气呈现在的眼前:
长达1300多米的神道直达天际,两旁的苍松翠柏亭亭玉立,
特别是高达12米的汉白玉望柱,更显出墓主傲视苍生的非凡气势。
文臣武将的石像生尊卑有序;狮子、骆驼、卧象、麒麟、卧马等石雕矗立,都与一般的帝陵相似。
只是过棂星门后,笔直的神道突然先向西、然后向东作反S形弯曲,如同游龙蜿蜒,令人感到有些许吊诡。
不过,这种感觉很快便一扫而空,走过石像后的龙凤门——明显陵的最后一道大门,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黄白相间,既洁白耀眼又金碧辉煌,加上一池被称为“明堂”的清水,像一面硕大的明镜,映照出雄伟壮观的明显陵方城明楼的倒影。
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方城明楼笼罩了一团迷雾,隐藏在其后的宝城(皇帝墓室)若隐若现,似乎暗示着一段晦涩的传奇。从陵寝的结构看,明显陵最大的特点在于“一陵两冢”。有专家甚至认为,它是我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寝。围绕着这座帝陵,发生过一系列的历史故事,至今听来仍令人惊心动魄。
原来,明显陵中安葬的并非明朝真正的皇帝,墓葬的主人是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父母双亲——兴献王朱佑杬夫妇。据史书记载,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因无子嗣,皇太后遵奉“兄终弟及”之祖训,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承其堂兄的皇帝位,年号嘉靖。14岁的嘉靖称帝纯属偶然,他却以为这里的地理龙脉为自己带来了好运,连声赞美此地为“风水宝地,祥瑞所钟”——钟祥由此得名。
嘉靖帝出生的兴王府凤翔宫现仍保存在市区内的钟祥二中,用铁栅栏围住,不知这所学校是否也因此沾了些龙气?
不过,当地老百姓并不这样认为。野史中讲述嘉靖称帝的过程,有一段趣事流传至今。相传明武宗因纵欲过度一病不起,病危之际立下诏书,三诏齐发,同时召回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寿定王朱佑搘、汝安王朱佑梈:好在都是朱姓自家人,你们兄弟三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这三位王兄,一个在河北的沧州,离京城最近仅几百里;一个在南京,也只有千余里;而朱厚熜所在的钟祥,距北京达三千里之遥,看来数他最没戏。
献王幕僚严嵩(就是那位后来官至宰相的弄臣)献策道:朱厚熜可假扮钦犯坐上囚车,日夜兼程赶往京城。这朱厚熜乃藩王世子,途中饮食该如何打理?他既不能吃粗粮,又不能太过于张扬。王府大厨子詹多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把鱼肉剁成泥状后以鸡蛋清调和,蒸熟后再裹上熟红薯皮。外表看上去像红薯,好吃而不腻。朱厚熜于是带着“红薯”猫在囚车里,星夜兼程,抢先进京登上了金銮宝座。
就这样,历史为钟祥留下了一道传统名食—蟠龙菜,不过现在裹在外面的不再是红薯皮,而改用了好吃的鸡蛋豆皮。吃的时候切成薄片,入口即化,美味之极。为了留个念想,我也从显陵带回了一袋真空包装的“蟠龙菜”,然而吃起来,远没有以前在当地餐馆现做现尝的正宗蟠龙菜味道鲜。
嘉靖帝宝座刚刚坐稳,嘉靖三年,他就做了一件与眼前这座陵墓有关的一件大事。他暗自思忖,自己虽然当了皇帝却来路不正,刚到京城那年就曾受到过权臣的轻慢。为了正名,他必须便强迫大臣们认同并追授其父为恭睿献皇帝,母亲为章圣皇太后,并在帝后百年后把王陵改建为皇陵。
朝中大臣,除少数“打酱油”者外,多数认为此举不合明朝礼制坚决不从,商议好集体扎堆向皇帝叫板(进谏)。包括九卿、翰林、御使等在内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通通跪在左顺门外,哀声、哭声,喊声震天,高声呼喊前皇帝名号以示抗议。嘉靖帝愈听愈恼火,为了顾及自己的声誉,维护“正统”地位,杀心顿起,下令廷杖持异议的群臣。如狼似虎的锦衣卫从四面八方围上前来,棍棒之下当即致死17人,入狱、夺俸、充军、戎边、革职等官员达115人,这就是史称“大礼仪”之争的“血溅左顺门”事件。
透过这件事,嘉靖帝不仅实现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新皇的威严,开始了他的个人专制。一些学者认为,他依靠残酷斗争获胜后,下诏废除了武宗时的弊政,推动改革,减轻租银,还地于民,外抗击倭寇,朝政为之一新,被史书誉为“嘉靖新政”。
然而,不久他就陷入昏愦和腐败。嘉靖帝在位45年,不仅重用奸佞,忽智忽愚,炼丹修道。在位期间,甚至发生罕见的“宫女起义”,即被宫女勒住脖子,吐血数升,史称“壬寅宫变”,此后不再理政。但他又动用国库经费,实施对其父寝陵大规模的改建扩建重点工程,前后花费白银60万两,征用各府州县民夫两万余人,于是便有了这座壮观的假皇帝陵墓。
踏上数十级台阶登上显陵的宝城(皇帝下葬的墓室),左右环顾,只见前后有两座宝城相连。前宝城呈椭圆形,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原为嘉靖之父的墓葬之处,但后因漏水转移到后宝城内与其母合葬(一陵两冢)。后宝城为圆形,直径110米。内为宝顶,宝顶下为嘉靖十八年所建地下玄宫,玄宫内停放着恭睿献皇帝和皇后棺停(后宝城现仅存一小段断壁是原来所建的遗迹)。前后宝城之间由瑶台相连。瑶台为长方形,是一个宽11.5米、长40.5米的平台,即使以现在的目光看,也不可谓不壮观。
看着明显陵方城宝城的高楼和青冢,青山依旧在,成败转头空。我不禁想起了那位时任翰林院修撰官(明代通常授予一甲第一名进士)的杨慎。正是这位杨修撰,仗着其父杨廷和为三朝元老、内阁首辅的余威,挑头带领群官,发动了“大礼仪”纷争,在左顺门一带失声痛哭。以今人看来,明朝乃嘉靖之家国天下,皇帝老儿想怎么做,与百官何干?可这个愚忠的杨慎却偏偏不服,以死抗争。他在当年七月十五被嘉靖帝抓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被充军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放逐滇南三十多年,嘉靖至死都不赦免他,最后客死于他乡戍地。
然而,就是这位杨慎,二十四岁时,曾以殿试第一的成绩考中状元。作为明朝著名的文学家,留下了诗词歌赋约2300首,王夫之称杨慎诗词“三百年来最上乘”。其中,一曲《临江仙》词牌,被罗贯中先生选入《三国演义》广为流传,它就是那个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没有料到,他死后不过50年,闯王李自成率军攻陷承天(古安陆府,今钟祥市),城陷后次日即放火焚毁了明显陵地面建筑,开挖宝顶,终因突然“风雨大作,雷电交加”作罢。
站在方城明楼上,看着那些被李闯王部队烧毁的断垣残壁,心潮起伏,不由得低声吟诵那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来,杨慎终已大彻大悟,他在词中暗示了这座陵寝必然的命运。他若活在当下,笑谈之中,或许也会谈及“血溅左顺门”事件,谈到他对君臣双方各自作为的反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