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1:石之城》是贾森·卢茨在1996年开始创作的长篇历史图像小说“迷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展现的是1928年到1929年之间柏林城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
当时的德国正值魏玛共和国时代,正在慢慢从一战的创伤中恢复,各个阶层的人民都有些困顿、迷茫。彼时的柏林城中充斥着各种不同的思想潮流,兼容并包,暗流涌动。难怪作者在2008年的访谈录中提到,“了解越多,我越觉得柏林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
关于石头,书中有一段讨论,形象地道出了当时柏林的状态。
如果把大量石头毫无目的地丢进河里,就会让河水漫上河岸,河流就变成一片沼泽。如果把柏林城看作河流,把所有民众看作石头,信奉各种不同思想的民众都杂乱地汇聚在一起,没有形成统一的方向,那么,当时的柏林完全可以被看作一片沼泽了。
想要让石头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那就要“仔细而有目的的堆放好每块石头”,也许就能“转移河的流向”。如果柏林城中某一个群体有组织地行动起来,也许就能转变柏林的状态和命运。
故事以艺术系大学生玛尔特和记者库尔特为主线,穿插了犹太家庭、工人家庭、学生、退伍军人等片段,正如库尔特所说,“我很喜欢柏林这一点,不同世界的人每天擦肩而过,常有交集”。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态度,谁能成为“转移河的流向”的那一股力量,即使不以后见之明来看,也可见端倪。
玛尔特不喜欢被艺术中的透视、解剖等科学方法约束,她更想要直接去感知世界,自由地画下她看到的事物,就像她更喜欢在格子纸上画画而在白纸上写字一样,她脱离约定俗成的限制,相信直觉,相信自己的感官体验。
无独有偶,警察老莱姆克也给了年轻的搭档祖克相似的忠告,“这个世界充斥着太多污秽,只有两样东西你可以相信。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可以相信自己的双眼。如果你忘了所学的一切,你可以相信你的直觉。”
不管是玛尔特还是老莱姆克,他们始终是清醒的、感性的、活生生的。在迷茫的柏林城中,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学会像他们那样,用心去体会所见所感,否则就容易麻木不仁,甚至随波逐流,盲目陷入污秽和不幸之中。因为,“可怕的不是失去本身,而是渐渐地改变,自身那不易察觉的变化。”
在混乱的局面下,无辜的人也可能在不知不觉间陷入危险,这正是乱世吃人的悲剧。曾在战场为国效力的退役老兵,战后却在柏林支撑着残缺的身体乞讨为生,最终蜷缩在小巷子里孤独的死去。勤劳的纺织女工、几个孩子的母亲古德隆,她得到了工会工友的帮助,刚刚在懵懂之间接触集体活动,就在残暴的武力镇压中被流弹击中。当世界在她眼前渐渐消失的时候,她心中最放不下的是无人照料的孩子吧。
不管柏林城中如何动荡,退役老兵、犹太孩子、记者、工人……所有人终究爱着柏林城,因为他们是柏林城的“石头”,要随着柏林这条河流动,或者某一天可以改变这条河的流向,还因为柏林城是他们的家,“到头来,我能肯定的是哪里也不如家好”。
2018.08.12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