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烧出来的灵感,《万家诉讼》是如何变成《秋菊打官司》的?

1992年,如果知道《秋菊打官司》会让巩俐违背自己原本对巩俐前程的设想,将巩俐推向国际,也许张艺谋就不会这么坚持要让巩俐出演《秋菊打官司》了吧。

《秋菊打官司》改编自著名作家陈源斌的《万家诉讼》,这部电影,无疑是张艺谋和巩俐最好的一部作品。

和张艺谋所有电影的风格题材都不同,《秋菊打官司》是偷拍方式,纪实风格,农村生活题材的电影创作这部电影最关键的,是把巩俐推向了国际,从一个“土味村妇”变成了国际巨星。

曾经的巩俐,一定想不到,这部电影会和她渊源这么深,也一定想不到,这部电影把她和张艺谋带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今天就来看看《秋菊打官司》到底都经历了,才有这个能量改写了他们两的故事?

01、大火烧出来的灵感

1990年底,一场大火,席卷了陈源斌的简易宿舍楼,就算他以最快的速度从外地赶回来,也没能抢救回他创作中的任何手稿或其他资料。

神奇的是,面对着一地残垣,陈源斌内心却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详和宁静。

他想,与其去听所有人的安慰和同情,不如写一部超越自己所有前作的小说。

于是他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法制题材,开始构思一部能用一句话说完的作品,即我们后面看到的“农妇告村长”的故事。

这是《万家诉讼》的最初构想。

当时的陈源斌暂住在小旅馆便马不停蹄地逼迫自己在“农妇告村长”这么一件小事和有限的场景里,找寻小说的最佳结构和叙事视角。

试图透过充分的生活容量,把社会的原始风貌,鲜活而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贯穿整部小说的“讨个说法”,是当时的生活常用语,经由陈源斌的创作,也被收录到《新版汉语词典》条目中。

这部小说仅有3万多字,只用了短短10天就完成了全部创作。

因为是讲述万家小老百姓的生活风貌,陈源斌特地将这部小说取名为《万家诉讼》

小说里的女主角何碧秋,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千千万万个和她一样的人。

非常巧合的是,在陈源斌这10天的创作时间里,收到了《中国作家》赵虹的整整10封的约稿信和催稿信。

信中一遍遍跟他强调要一部“既高瞻远瞩,又是通俗易懂的,又是洞察人心的,并且新鲜、独特、与众不同”、“最好是当代、现实生活题材,读来令人惊心动魄”的中篇小说。

“即使不惊心动魄,总得震撼人一些,至少让头儿读了坐不住;或者长叹、感慨一番,或喝茶深思一番也好”。

这样的巧合,促成了《万家诉讼》的快速面世。

陈源斌抱着尝试的心态把《万家诉讼》寄给了赵虹,随即在《中国作家》1991年第3期的头版位置刊发。

同一年,《万家诉讼》被《小说月报》第8期头版和《新华文摘》第8期转载,《中国文学》更是将其翻译成了英、法两种文字。

《人民日报》和《作家报》分别发表了对这部作品表示肯定。

是这一系列的刊发、转载和认可,让《万家诉讼》普及到大大小小的街头报刊里,也让在重庆街头游荡的张艺谋得到了不一样的灵感启示。

而张艺谋,其实差点错失了它。

02、和张艺谋的不期而遇

1990年到1991年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两部提名奥斯卡金像奖的中国电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被禁止公映。

电影的故事主题里,散发着浓浓的“封建社会腐蚀人性”的血腥味,一时之间,遭到了社会大众的抵制。

一并被抨击的,还有这两部电影的导演——张艺谋。

1991年,陈源斌参加作家青年会议,期间,长春电影制片厂王晓莲以及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北影厂的三位女编辑看上他的《万家诉讼》,并和陈源斌商量将小说改编为电影。

当时,陈源斌属意让张艺谋执导。

只可惜,张艺谋因为前文所说的两部电影,是非缠身,这个时候找张艺谋执导电影,无疑过于冒险。

因为导演的人选不确定,《万家诉讼》的改编计划也就搁置了。而这,是张艺谋第一次错失《万家诉讼》。

就在陈源斌拒绝王晓莲改编电影的这些时候,张艺谋和巩俐在做什么呢?

热恋中的张艺谋,做什么事都带着满腔热情和任性,即便两部作品都受到了国人的质疑,但他却仍热衷遵循本心所需,找合适的剧本创作。

原本,他计划改编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他想将故事背景改在重庆,于是带着整个制作班底到了重庆驻扎,却因为没有改编的灵感而放弃了《一地鸡毛》的项目。

整个团队突然就闲了下来,如今想来,也是任性。

此时,巩俐正在香港拍摄《梦醒时分》,还没有进组,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时期,不管张艺谋拍什么,什么时候拍,巩俐大多时候都是他毫无疑问的女主角。

某一天,张艺谋去办事,路过邮局的时候,照惯例走进了邮局买文学刊物,他选择的正是刊印了陈源斌《万家诉讼》的《中国作家》第3期刊物。

随后,他又选了《小说月报》第8期的刊物。

两本刊物的头条,都醒目地在头版位置刊载了《万家诉讼》,基于好奇,张艺谋信手翻阅起来,立刻被小说的“太阳好起来了”“讨个说法”的开头吸引住了。

他一口气读完小说,赶紧又买了20本《小说月报》分发给剧组成员,并传真给巩俐,经过商量,临时决定,放弃《一地鸡毛》,改拍《万家诉讼》。

同时,张艺谋给陈源斌发加急电报,征求陈源斌的同意并签订版权合同。

自此,《万家诉讼》和巩俐开始走在了国际的路上。

03、《万家诉讼》的正式改编拍摄

拿到了《万家诉讼》的版权,电影怎么改编,怎么拍,又成了两个难题

张艺谋和陈源斌有过口头协议,从陈源斌的几部小说里选取一个农妇名“何碧秋”为电影的名字。

可创作中,电影人物对话用的是陕西方言,“碧秋”在陕西方言中是两个不能并用的脏话。

为此,《碧秋打官司》更名为《秋菊打官司》。

张艺谋并不熟小说故事背景所设的安徽农村景象,于是他将故事背景放在了自己熟悉的陕西农村里。

张艺谋对陕西黄土地的情结,不用说我们也明白。

电影的大方向确定了,张艺谋和他的制作组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赶往陕西农村体验生活。

同时,他请来刘恒担任电影的改编工作。

刘恒,曾经成功地为张艺谋改编了《菊豆》,如今再操刀改编《万家诉讼》自然也不是难事。

但在改编过程中,刘恒却遇到瓶颈了,他一想到电影最后会由巩俐出演,完全下不去笔,巩俐自带高贵的气质,也很难让人将她跟一个土味村妇联想到一起。

尤其是当时的电影拍摄,选角多是从群众中找跟角色相似的人来演,而巩俐,怎么也跟村妇形象搭不上边,刘恒苦恼了一阵,最后甚至跟张艺谋提出换角的建议。

可张艺谋很坚持自己的选角眼光,也相信巩俐能演好。

张艺谋看过巩俐在片场装孕妇逗趣的画面,当下提议将秋菊设定为孕妇。为了表现加强电影的真实性,还为秋菊增设了“妹子”的角色。

不得不说,“秋菊怀孕这个设定的增加,为整部电影,提供了更好的结局方向,也将整部电影的品质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在《万家诉讼》中,何碧秋告村长,是因为村长按照上级指示布置成片种油菜,而万家却种上小麦,因为善庆不听劝,村长气急之下打了他。

改编后变成秋菊家要在辣椒地里违规盖棚子,村长来阻止,双方发生口角,庆来骂他的话正好刺中了他没有生下儿子的痛处,于是恼羞成怒踢了庆来。

何碧秋和村长,秋菊和村长,这两组人的矛盾,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改编后的事件,显然让秋菊锲而不舍地告状,更有说服力。

秋菊也在电影中一直说,村长打哪里都成,但不能挑命根子下手啊。

是因为打的位置不对,也是因为村长的行为存在泄愤报复性,才让秋菊铁了心要一个说法。

至于电影风格,采用偷拍的形式,纪实的风格进行拍摄,也为整部电影增添了更多实质的“真实”意义。

这也是看电影的时候,许多人一开始很容易一脸懵地看着街头上来来往往,却不知道那些人存在意义的原因。

《秋菊打官司》,只用了4位专业演员。

整部电影90%的角色是由非职业演员扮演或者由当地农村里真实的家庭成员来充当。

拍摄之前,电影的各项筹备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整个制作组的人花了2个月的时间,体验生活,和当地农民一起生活,交朋友,学语言,熟悉生活习惯,模仿形体动作。

巩俐因为在香港拍摄《梦醒时分》,比他们晚一个月进组,但在学习陕西方言上,却非常的快。

拍摄的时候,巩俐发着烧,在雪地上晕倒了好几次,她脸上“烧红”的红晕,反而衬的她更像是黄土地那种被晒黑晒红的中年村妇形象。

巩俐作为一个女主,在电影中,即使即路人,找半天才知道,穿着大红衣服的村妇,便是她,可见秋菊的人设,塑造的多么成功。

他们在拍摄的过程中,按照原定的偷拍计划,演员就定位之后,导演也不喊“预备开始”,也不打板,只用无线话筒发出信号,收到信号就开始表演。

而台词,则是他们前一天晚上研究确定的。

电影采用双机拍摄,来来回回,整部电影有一半以上的镜头都是偷拍而来,张艺谋也是个精益求精的人,有些镜头不满意,他甚至会拍个20遍。

最终,如他们期待的,《秋菊打官司》以强烈的叙事张力,特别的拍摄手法,故事本身的特别,成功了。

04、巩俐走向国际

1992年,《秋菊打官司》上映并一举拿下多项国际大奖,包括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被评委专家点评为“一个朴实无华的普通百姓的故事”。

至此,张艺谋总算走出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菊豆》的阴霾,向着下一个导演高峰走去,而巩俐也是在这些时候,迈向了国际。

其实,巩俐出道的时间并不长,1987年的《红高粱》是她的成名作,那时候的她不过是个大二学生,早已有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朋友,而张艺谋也有妻有女。

好不容易等到张艺谋离婚,巩俐也没有“小三上位”。她曾经对张艺谋说过,“不想读书了”,“想给他生孩子”。

所以,当巩俐扮演秋菊,挺着大肚子,身姿步态,眼神,下意识的行为动作,都和一个真正的孕妇无异的时候,很难让人不怀疑,巩俐是不是在内心里,勾勒了无数次身怀有孕,和张艺谋相亲相爱的画面。

可经年累月,巩俐也没有等来张艺谋的一纸婚书,心里的凉意慢慢累积。

《秋菊打官司》的成功,让国际电影界将目光聚集在巩俐身上,紧随其后的《霸王别姬》也让巩俐累积了更多的国际人气。

而她和张艺谋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原本,张艺谋想要把她打造成中国第一的女演员,而巩俐却早已经不甘于只在国内闯荡,不甘于顺着张艺谋设定好的路走。

张艺谋在情感上的不作为,凉了巩俐炽热的心,她开始为闯荡国际而蓄力,终于在《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作品的助力下,真正地走向了国际。

1995年,巩俐和张艺谋8年的感情,画下了句点。

结尾

巩俐曾经说过:"我觉得比较满意的是《秋菊打官司》,这部戏让我的戏路一下子开了许多,视野也开阔了,那应该算是我演技上的第一个台阶,《周渔的火车》应该算是我上的第二个台阶。”

确实,不管是电影,还是她本人,都从《秋菊打官司》里,获得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成就,秋菊的人设,让她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她看到了更适合自己的事业走向。

《秋菊打官司》,说是和巩俐渊源最深的电影,一点儿也不为过,只是,这部电影的背后,也是无数的机缘巧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火烧出来的灵感,《万家诉讼》是如何变成《秋菊打官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