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书码头

图片由隐篱先生提供

以为式微,沒想到会有这么多观众。

我还能记得单田芳刘兰芳说的书,隋唐英雄传、说岳、三侠五义……一众英雄豪杰被说书人描绘的活灵活现,以致于说书人的嘴成了一个仰望的台阶。经年后知道了这叫“评”,只说不唱,苏州人称之为说大书,“弹”是又说又唱,还有三弦琵琶助阵。

后来说大书成了民间俗语,指许多不切实际的夸张事情。

还能记得茶馆里的说书人,还有收音机广播里咿呀呀的唱腔,远不及“大书”来的有趣,特别是唱将起来的柔软,很不合当时我的脾胃。

时光会回馈我,年长之后,忽然对这让人昏昏欲睡的咿呀声来了兴致,那个被称为“苏州小调”的吴侬软语,更是撩拨的人身心荡漾,不能自拔。于是花了时间特地抽空出来,重新复习被以往忽略的美。

才知道原来颜市被称为“江南第一书码头”,让我想起久远的一句话来,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与毛氏,它是指当年卖书给毛晋,最为有利可图,当时的毛晋不惜代价收藏典籍,被广为传颂。毛晋就是正宗的颜市人,在城效老家七星桥建汲古阁,雇佣无数学者匠人校核高价收来累牍的古文善本,一时声名无二,卖书之船充渎于七星桥,谓之书码头一点也不为过。

颜市藏书之名,汲古阁只是一个小例子,说来你可能不信,它地方虽小,也能占中华小半壁江山。

不过江南第一书码头说的不是藏书校核,是指听书说书场所,苏州人指的就是评弹。

原来,颜市被称作评弹的第二故乡,听书说书之风盛极,城里乡下充斥着数以百计的书场茶馆,还有一些如双桥银杏树下或桥边街头的流动或固定的临时场所,也有外来艺人卖艺讨生活的,以致名家辈出,连带听书人也有了比较好的鉴赏能力,群众基础之好,为江南之冠,故有第一书码头之美益。

所以,有今天中国评弹盛会聚国内这么多名家到颜市,让我也有幸目睹耳闻。

怪不得,以前经常有咿呀声入耳,可惜当时的我充耳不闻。

人生总会经历一些什么,我所错过的,若是有足够的欢喜心,上苍总是会垂怜我,比如,多年后,让我认识到隐篱先生。

隐篱先生就是一位职业说书人,起初知道她的职业时只是有点好奇,时代在加速发展,许多技艺渐跟不上节拍被淘汰,偏偏我是个怀旧的人,看到逝去的技艺总心存可惜着,恰恰,评弹似乎也在远离我们的生活。

除了街边藤椅上的垂垂老者,或是在昏暗的小屋中,就着收音机,听这缓慢的节奏。

所以,开始时我喜欢的不是评弹的本身,我更有兴趣的是先生发给我的二十年前的表演照,她端坐在茶馆中间,怀抱着琵琶,红色的旗袍在昏黄的场景里格外的突出,我很想体会那种不一样的味道。

可惜,先生说,如今那场景,已难以复制。

我所见到的是窗明几净,先生早不是当初的青涩少女,举手投足间增添的是成熟的韵味,一样着旗袍,可惜不再是从前那鲜艳夺目的红,神情举止间,不变的是对评弹艺术的执著侵淫。

我终于听出了江南的味道,在它黯然转身前的一秒钟。

那么,此时此刻,我痴迷起这一逐渐式微的艺术表演形式,应该也不算晚吧!

一点也不迟,大爱评弹,也相信着,它会走很远很远,因为有那么多孜孜不倦的艺术家,和颜市大剧院里不停鼓掌着的热心观众,因为有颜市,因为有我的欢喜心。

图片提供:隐篱先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南书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