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请点击“关注”,每天2篇职场文章,陪你成长哦。
作者|杨小米+君君 编辑|霄霄
来源|遇见小mi(ID:yujianxiaomi2015)
1
最近,同事君君很苦恼,中午吃饭的时候,她问我和天一,应该怎么办?
她不是因为自己的事情,而是因为堂妹小颖(化名)。
堂妹小颖,大学毕业1年多了,加上大学4年,已经在上海生活5年多了。
当时,君君想要离开家乡,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知道去哪里,就来上海投奔堂妹了。
君君95年的,堂妹小颖96年的。在君君眼中,堂妹虽然比她小1岁,但在社会经验上,是她的“长辈”。
读大学时,小颖就靠兼职赚取生活费,她很喜欢发朋友圈,常常各种晒吃晒玩,生活丰富多彩。
一直以来,君君认为小颖靠自己的能力,在上海能生活得很好,“在做事情上,我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但从来没有怀疑过她的。
君君刚来上海时,周末,小颖还带着她做过兼职,婚庆公司的司仪助理,一次可以赚200-400元,更是解决了君君刚来上海时的经济窘境。
那么,这么优秀的堂妹小颖,为什么令君君如此苦恼呢?
原来,小颖的收入,入不敷出,在很多平台上欠债几万了,支付宝的花呗、借呗、信用卡都用上了。
大学时,小颖学的计算机,没怎么好好学,毕业后,也没打算找本专业的工作。现在的单位,是一家国企,朝九晚四,下班时间值得大部分上班族羡慕。
不仅如此,她的工作也异常轻松,几乎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办,就算有,最多集中处理2个小时就结束了。
小颖的薪资是4500元,扣除五险一金,到手4000元不到。一开始,我们听到很震惊,这是在上海,一个外地人,靠这些工资,如何生活呢?
大家不要吃惊,一线城市的工资水平,差别很大,收入高的真的很高,可有些工作,薪水真的不高。以前,我做月子会所的项目时,一些前台或行政工作,一个月4000-5000元,很轻松。
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于不太在乎工资多少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适合待的地方,比如部分上海人。
2
来到上海后,君君看到小颖的生活方式,某些方面,她是很不认可的。
目前,堂妹小颖之所以很从容,我们和君君认为有一个很大的原因—— 没有房租的烦恼。
刚毕业的第一年,小颖的父母承担了她的房租。
说起房租,有一件事让君君印象特别深刻,在上一个租的房子,需要续缴房租时,堂妹跟她爸妈要钱,差不多6500的样子,结果小颖妈妈只给了她6000元,还差500元,说没钱给了。
小颖是个急性子,立马大发雷霆,对她妈妈吼道:“多的你们都给了,就差500块你们都不愿意,我没有钱,你们让我去哪里找钱?”
小颖家属于小康之家,条件不错,但远没有到让她不工作的地步。最后,二老实在受不了女儿的脾气,把剩下的500也给打了过来,这事才解决。
君君回到家,小颖两眼含泪,跟她抱怨:“为什么他们就是不信我没有钱?”
作为姐姐,君君尝试帮她分析问题,但她很委屈,觉得自己并没有错。
这次搬家,堂妹父母又给了9000多块钱房租,短时间内,小颖也不会因为房租发愁了。
3
那么,不需要付房租,小颖的钱就够花了吗?
完全没有。
君君来到上海,见证了小颖生活的点点滴滴。
毫不夸张地说,小颖有堆积如山的衣服,很多名牌鞋子,真假参半,光“椰子”就有3双;包包也不少,名牌包也有几个,比如大家熟知的Gucci,不过属于高仿,并非正品。
要说明一下,小颖买的这些高仿的产品,其实单价也不会很便宜,属于商家1:1仿出来的,材质和做工上基本一致,性价比高,但没有正品效应,价格上就优惠很多,包包一般在1000-2000元的样子。
另一方面,小颖的化妆品也让君君大开眼界。一张1.5米长的桌子上,君君只占用一个小小的角落,其余的地盘,均被小颖的化妆品占满。
小颖在上海的这几年,完全适应了这边的消费习惯,甚至比一般人更能花钱。但事实上,她赚的钱,远远抵不上她花出去的。
每月月初,君君都会听见她开始发愁,“哎,怎么办,这次的工资只够还这边的钱,信用卡的钱不知道该从哪里来。”
小颖光是还借贷app上的钱,就可以一次把钱“搭”进去,并且像这样的app,她手机里不止一个,算算数字可想而知。
君君曾带着不解又好奇的心情问她:“你都是怎么做到的?”她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就这样花了呗。”
有一天,刚好是小颖还信用卡的日子,晚上,她正玩着游戏,突然惊呼:“天啊,差一点忘了,今天是信用卡还款日!”。
过了一会,她问君君:“你有多少钱?”
她曾借过君君钱,至今还没有还完,这次君君就没有借。
她接道:“要还10000,咋办,钱不够,这个不还,影响征信。”
君君见怪不怪:“你咋欠这么多?那你怎么还?借吗?”
“对啊,只有借钱了。”她说。
一如既往,这样的场景,在这一年里,君君见过好几次了。
可每一次事情过后,小颖并没有因为曾经的窘迫而改变,一切照旧。为了能有个电视看,她专门给自己的房间分期买了一台1500元的电视机;喜欢的鞋子,她依然会狠狠心,花大几千买下来。
小颖之前有买过一双巴黎世家的老爹鞋,鞋子人气高,也很贵,她找了代购买来,但是鞋码偏小,穿上挤脚,穿一次出去回来,就再也没碰过了。
提到这些事情,君君眉头都是紧锁的,她也劝了不止一次,为什么不管用?为什么小颖会变成这样呢?
4
在我眼中,小颖没有大毛病,就是一个小孩,玩心太重。
她变成现在这样,有一个很大的原因,环境。其实,她也会想办法,钱不够的时候,周末继续做以前婚庆公司的兼职,一个月少则赚1000元,多则3000元,也解决了部分问题。
小颖部门里很多人,信用卡都欠不少钱,大家觉得很正常。一个有追求的人,是不甘于每天这样工作的,既然大家愿意待下去,本质上差不多,时间久了,互相影响,都没有追求了。
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靠小颖自己反思不可能了,应该劝她换工作。
小颖也考虑过换工作,只是毕业一年后再找工作很难,别人问她工作经验,只能说大学实习经历。
结合堂妹的现状,君君跟她讨论:“趁现在年轻,你可以多学习一点,把之前擅长的工作捡起来。如果不尽快抽身,你以后找想做的工作,可就更难了。”
堂妹挺烦恼的,她说:“可是要我的工作都是销售,专科或者没文凭的都能做的工作,我一个本科生为什么要去做?”
君君继续建议,“那你就把之前做过的工作捡起来,你不是喜欢婚礼策划吗?那就从这里开始着手改简历。”
她最后答道:“我现在好像没那么喜欢了。”
小颖投过一家猎头公司,人事问她投递的理由,她说爱跟人打交道,这倒是个好理由。
随后,人事给她留了一个作业,针对猎头这个行业,写一个1000字左右的看法。
君君鼓励她:“写吧,不管百度还是查资料,理解清楚,转换成自己的话,尝试一下,万一通过了呢?”
小颖答应得好好的,几天后,君君问她怎么样了,她含糊答道:“写了,对方觉得我不行,就算了。”真的写了吗?
她并没有真的写,只是一拖再拖,玩游戏去了。
可想而知,她们这样的交流没有什么结果。
小颖不接受现实,过惯了安逸的日子,要她一下子接受不那么舒适悠闲、还得用力干活的环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最近,小颖又决定不换工作了,打算靠朋友关系,换一个部门,这个部门比现在要忙一些,不过工资会高出1000块的样子,下班时间也不变。另外再接一些兼职,她觉得就差不多够用了。
这让君君很欣慰,有一点改变也是好的,总比一成不变强。
5
改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也是很多人下定决心要转变,没有多久就放弃了的原因。
不是不想,只是习惯很可怕,容易的生活过久了,谁愿意过难的?
我们公司的每一个小伙伴都觉得,自律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不是因为别的,而是职场最初,我们选择了一条难的路,在这个过程中,基础打好了,做事越来越简单。
君君很担心小颖,万一父母不承担房租了,怎么办?过几年,她年龄大了,在上海,应该怎么生活下去?
我和天一给的建议,一方面监督小颖记账,知道钱去哪里了。开源有点困难,先节流,能不花的就不花。她那些很贵的不穿的鞋子,可以在朋友圈或其他平台卖了,钱回来一点是一点。
另一方面,是工作的态度,大的不可改变,先换了部门。兼职方面,鼓励她多接活,同时,发展几个兼职,做不完的活给别人做,中间赚差价。
还有,让小颖多和司仪交流,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听君君说,现在小颖已经在帮一个司仪管理客服号。
那么,君君可以把我们运营朋友圈和管理用户的方法分享给小颖。
君君不用着急,可以采取渗透式的方法,一点点影响,从小颖擅长而觉得不难的事情上下手。
君君还和我争取,我们公司的一些兼职,能不能给她堂妹小颖做。我的回复:“那你负责培养,如果能够带出来,也不是不可以。”
我知道君君可能出力不讨好,可是她们是亲人,君君对小颖有感情,比谁都希望她过得好。君君说,哪怕有一点改变, 慢一点,她也不会放弃。
君君也是一个正面的案例,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赚到更多的钱,本身也会影响小颖。
小颖不仅仅是君君的堂妹,更是很多年轻人的缩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君君说,她觉得小颖是很可爱的姑娘,把她的故事讲出来,不是站在道德层面去评判她,只是看到了她的挣扎、慌乱:
为了房租东拼西凑;
为了还借贷产品,一连问了几个朋友都没人借出钱给她;
为了还朋友钱,又得从借贷产品里借钱出来;
······
这样的死循环,每次,君君看到都很着急。
最后,我还想多说几句。体制内是好工作,但我不建议外地人跑到外地的体制内工作,特别是像小颖单位这样的,工资不会有任何变化不说,过得这么悠闲,没有时刻保持学习状态,再有竞争力的人,也会被养成废人。
虽说现在很流行佛系生活,但是很多年轻人没意识到,这样的生活状态,正在侵蚀着他们。
小颖23岁,不工作的时候,也在和同事一起玩,打游戏,时间久了,她不会再想提升自己,竞争力削弱,更加没有追求。
其实,像小颖这样的姑娘,没什么大缺点,经历的事情也少,可是人生很残酷,等她们有一天意识到问题,想要改变时,发现真的好难呀。
年轻是有红利的,我们不能浪费。
所以,在你还有改变的能力之时,就不要为了一时的安逸,毁了一生的安稳。在能力范围内,给自己留好余地。
杨小米:自媒体【遇见小mi】创始人,《行动变现》一书作者,心理学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东人,3年从普通职员到市场总监,并创业,分享职场经验和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