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一点商榷

                  温书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节选了《史记》中的《周亚夫军细柳》,关于这篇文章的译文,相信很多老师在教读时都会有疑议。

      【原文如下】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馀,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剑出鞘,开弓搭箭,弓拉满月。皇上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引导的人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拿着武器拱手行礼,并说:“穿戴盔甲的将士是不能行跪拜礼的,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被此感动,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去偷袭且被敌人俘虏的,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文帝称赞了周亚夫很久。

      有关译文其他地方都没有异议。而文章中“将以下骑送迎。”这句的翻译,教参中及网上都这样译:(两军营的)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对此,我有异议。

      本文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的一节。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以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

    “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霸上和棘门驻扎的是刘礼和徐厉的军队,他们一个是“宗正”,即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一个是“祝兹候”,“祝兹候”是当时的封号。可见,二者皆是皇帝的亲近之人。三人中,周亚夫只是个“河内守”,“河内守”是河内的郡守,郡守是汉代郡一级的行政长官,类似于现在的省级干部。从这三位将军的职位以及与皇帝的亲疏关系来看,周亚夫是最远的。不是皇族,也不是什么侯,这里应是一个对比点,太史公这样写是有意而为之。

      这些职位身份都形成了对比,行动上的对比更突出。皇上到霸上、棘门时是“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而到了细柳,则是“先驱不得入”“上至不得入”“入而不得驱驰”“持兵器行军礼”。在对比中,我们看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治军为国是第一位,而把皇帝的尊严放在了第二位,这也是后文“群臣皆惊”的一个重要原因,读到这里,不由让人惊叹:这是忠臣遇明君的历史佳话啊!而前面的两位将军是为周亚夫作陪衬的,这在写法上可以说欲扬先抑,更是对比烘托。他们只是在乎皇帝的尊严,既然在乎的只是皇帝的尊严,打仗放在第二位,肯定在皇帝来到时会下马下跪,以表对皇帝的忠诚,维护皇帝的尊严。所以他们肯定不能骑马迎接皇帝的,那是对皇帝的不敬啊。更何况是“将军和他的下属都骑着马?”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也是由本文的主旨决定的。

      我认为,此处应译为:将军已下马迎接,“以”通“已”更合适。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史记》在流传中损坏遗失了这里的文字,或文人抄写中抄错所致,造成今天的争议。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一点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