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看到了十二章结束,从曾国藩刚开始虽然资质驽钝,但持之以恒苦求功名,终于进入翰林院实现自己和家族的一举成名之梦想,到费尽心血组建湘军却被同僚排挤,朝廷打压,甚至解除兵权赋闲在家,从历经波折反思顿悟后完成思想和人格的转变,到重返官场携弟共破太平军的前前后后,这一路的艰难曲折,以及投射出的人心诡谲,人性复杂,真是让我感慨万端!
这其中,最令我感慨的还是曾国藩人际交往上的曲折成长,和最后的高屋建瓴似的的从容不迫,这里实在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曾国藩的成长之路,让我看到了他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代圣贤的曲折之路,真实,自然,又令人倾佩,引人深思。曾国藩天生资质驽钝,秀才考了七次,在失败和别人的嘲讽中不退缩,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样的韧性和毅力是他成功的基础,也告诉世人,天生聪明不足为奇,拥有百折不摧的精神,有坚定不移的目标,才是成功最可靠的保障,和他相比,我最缺少的就是韧性,害怕挫折,容易灰心,有些事情还没开始,就被想象出来的困难吓倒,以至很多设想都是胎死腹中,连开始都不曾开始。
曾国藩初入翰林时骄傲,散漫,贪睡,言谈夸张,贪羡美色,这样的一些缺点,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基本特点,说明即使是圣贤,在没有成为圣贤之初,也会有作为一个凡夫俗子,血肉之躯的种种不足,也会有动物本能,但可贵的是,他并没有任由自己随性生长,肆意妄为,而是开始反思警醒,结交良师益友,谦虚求是,用写日记的方式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用把日记给朋友看的方式求监督,让自己由一块璞玉逐渐打磨之后,慢慢放射出晶莹润泽的光芒。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自我觉察,我的一个朋友就是用记日记的方式,每天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分析,思考,挖掘问题的根源,努力了解自己,也理解别人,让自己不断进步和成长,这两种方式如同一理,值得借鉴。我也要用这样的方式,及时的反省自己,督促自己,才不至于总是重复同样的模式,被一块石头绊倒多次。
道光逝世咸丰继位,曾国藩开始想一展宏图,用自己的雄心壮志助新帝励精图治,他的建议起初被采纳,欣赏,让他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最后却因直言相谏,指出皇帝的种种不足被厌弃,在皇帝心中落下一个狂傲不听指挥的印象。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我也有过,我这个人锐意进取的精神是有的,事情刚开始做的时候,也是斗志昂扬,很容易被认可,但是也因为过于理想化,在没有看透一个人的本质的时候就以自己期待的方式给人提要求,提建议,自以为诚心相待,日月可鉴,却往往破坏了关系,给自己的前进之路设置障碍,甚至堵死,这是我的大忌,以后要警醒。
被皇帝厌烦,遭遇画画风波后曾国藩回家丁忧,后以团练为名创建湘军,虽困难重重,但不怕苦不退缩逐一解决,这个特质我也有一些,但曾国藩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不注意周围人的感受,我行我素,置权利于规则于不顾,以至处处树敌,终至自己四面楚歌寸步难行,这也是我这些年来做事儿的基本模式,我当初在私立学校教学,刚开始接了成绩最差纪律最乱的班,不久就让成绩大幅提高,纪律大为好转,领导赏识,学生爱戴,却因为锋芒太露,被同事妒忌排挤,给自己带来跟多麻烦,也因为过于无视权利和规则让领导有所不满,但从来没找过自己的原因,后来自己开幼儿园,到培训机构上班,自己在家做辅导老师,都是同样的模式,开门一炮打响,但因为不会洞察人心,做事儿不会审时度势,过于任性随性,人际关系始终磕磕绊绊,问题不断,以至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而曾国藩则重创之后反复思考,请朋友提意见,向家人求批评,最后醒悟,决定改变自己以前的处事方式,开始认识到做人过于方刚是行不通的,“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通过自我反思,“指出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也就是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那么怎么做呢?也是四条: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这样的反思是我没有的,在这之前我总是把错误归咎于他人,时至今日遇到问题的时候仍然本能的犯从前的错误,但是在曾国藩的身上我今天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也有意愿以他为榜样,希望通过自我觉察,从改变想法开始改变做事儿风格。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进步总会有迂回曲折的过程,从曾国藩身上我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也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可以提升的空间,这一刻也对自己充满了希望!
曾国藩再入官场,同事关系和领导关系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世人并不都是心胸坦荡,知恩图报的,很多人有基本的利己的本能,他和沈葆桢的恩怨是一个例子,沈葆桢虽是曾国藩一手提拔,可是他并不甘心做他的附庸,以至以怨报德,还有左宗棠,虽然功名利禄都是拜曾国藩所赐,却始终以自己怀才不遇的激愤心态看待别人的成功,因为自命不凡,看周围的人都觉得才智平庸,因此故意放大曾国藩的缺点和错误,写到这,我也感到汗颜,对于周围的人,我也是时常有这样的心态的,我当引以为戒,不能任这种思维模式继续发展。左宗棠以诸葛亮自居,甚至认为自己的才能远高于诸葛亮,他要立功扬名,就要打倒阻碍他发光发亮的人,于是处心积虑的打击曾国藩,以至于如一个粗俗妇人一般,用谩骂诋毁的低级方式发泄自己的妒忌和不满,然而曾国藩说,我嘴笨,和他骂是骂不赢的,既然怎样都是输,我不费心去和他对骂,至少省了不少力气,我岁数大了,每天那么多要做的事儿都做不完,那么多好话都听不完,哪还有闲心去挺别人的谩骂呢?
这样的胸怀和气度确实是普通人所不及,我以往觉得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现在看见曾国藩对沈葆桢对左宗棠的回应,再看自己一贯的做法,向来是听不得否定,最受不了被攻击,如果被人侮辱谩骂不能痛快反击就好像生命受到了威胁一样难以忍受,困在心里让自己寝食难安,如果能有这样胸怀和气度,不是可以让自己省很多精力,内心多很多平和和喜悦吗?生活中可以做的事儿那么多,可以享受的美那么多?何必老是因为一些人能力的不足和人格上的缺陷给自己添堵呢?
曾国藩被沈葆桢以怨报德,却没影响到他的光辉形象,曾国藩与左宗棠不和,却始终不出恶言,甚至宽容大度,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对方以合理的帮助,最终因自己的人格魅力令对方折服,虽然我做不到他这样,但是愿意以他为榜样,开始从小事儿上检醒自己,努力的提高自己,为自己以后越来越好开始打基础。
有机会遇好书,如遇良师,给自己以精神和道德的指引,愿与同好分享,在彼此的激励和影响下共同进步!
书还没读完,前进的路还有很长,愿每一步都留下清晰的脚印,愿越走越远,终能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