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写作的故事(五) | 写给十年后的自己

在听稻盛和夫的《干法》时,我突然想:如果以后我成功了,如果有人问我,你成功的方法是什么?

我会反问他一个问题:当你炒股被骗了4万块钱,然后又赔了十万,当你负债二十多万,你打工每个月三千块钱的工资只能支付一个月信用卡的手续费时,你会怎么做?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说:那我会更加努力地想办法去多赚一些钱。

而我却想:我要卖房把所有外债都还清,然后轻装上阵无债一身轻地去从事我的写作事业,去参加《奇葩说》和《超级演说家》的节目!

这就是我和其他人的区别,这就是我能走到今天成功的《干法》!

6月11号,在2020年10月加入的一个新媒体个人品牌营里,一个同学在群里问:我们这个班现在还在坚持做个人品牌的有多少啊?

我当时回答:现在可以做到每天日更3000-5000字的文章。

现在也越写越顺手了,而且排版上也做得更加美观了,真的是肉眼可见的成长。

我现在还没有能力去变现呢,因为我只想写自己的经历和我想写的东西,这个就是我的深耕领域,所以这样的情况相对来说变现就会很漫长。

但是我又「身无长物」,唯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

所以我不管别人会不会看我写的文章,我只管自己会不会写下去?

对于我来说,这才是重点!

所以我从10月进入个人品牌营学习,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排版能力,我相信我写的那些经历和故事,以后肯定会有一个结果的!

这就是我的坚持和我的「励志的故事」!

而且我各个平台上的粉丝数量也确实一直都在增长,虽然增长速度比较慢,但是一直都是在正反馈,对于我来说,这就已经够了。

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关于「写作者和作家之间的区别」的这个事情。

(PS:必须解释一下,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思考而已,所以请各位写作者们不要对号入座、误解、误会、曲解我的意思!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错误解读,那就不太好了。我并没有任何想要贬低或者冒犯、不尊重「写作者」这个身份的意思。也许我这条解释就是多余的,反而会有「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不过我必须要声明在此!)

为什么很多人他们都是写着某某平台的签约作者,而不是写着某某平台的签约作家?

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年轻的歌手,比如蔡国庆他们那代人,那个时候他们都也还很年轻,也都是需要通过参加歌唱比赛才能出来、才能出名、才能被大众看到和知道。

但是等我们长大后他们那一批演唱者,都被人们称呼为「歌唱家」,而那些流行歌手们却不被叫做「歌唱家」,只能被称呼为「流行歌手」。

而在十几年前,为什么蔡国庆他们那一批的歌手们都很少露面了?取代他们的却是那些流行的歌手,这就是区别。

这个例子就像「作家与作者」的区别一样。

就像石黑一雄在《长日将尽》里写的那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过去曾经的贵族们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企业家、富豪、还有暴发户们,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听说他是贵族的管家,还是会很尊敬他们。

这就是区别。

就像90后作家陈春成写的小说《夜晚的潜水艇》里,其中一个故事《一只传彩笔》写的那样:

父亲是一个传统的写作者,儿子是一个新媒体的写作者,父亲写了几十年都没有名气,最后默默离去,而儿子写一篇新媒体文章或者文案就能赚到几千元。

在儿子的心里和嘴里,也许也或多或少地有些瞧不起自己父亲的写作行为。

我想这个九零后作家陈春成也是和我有着一样的思考和感悟吧?所以他才会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

也许那些新媒体作者们会很挣钱,能够写出一篇爆款文就会挣到很多的稿费,也许那些作家们没有他们挣的多,甚至很多人写作了一辈子都未能发表出去自己的作品,不能被别人看到,就像《一只传彩笔》故事里的那位父亲一样。

但是那些作者们见到那些作家,从心里还是很尊敬的,这就是区别。

我觉得很多人都误解了新媒体写作这个事情了!

很多人都认为从事新媒体了就会很挣钱,只要写出了爆款文,只要能上稿被那些大平台采纳了,就会赚到稿费,所以他们的写作动机是功利的,他们是把写作变现放在首要位置的。

但是我却不是这样的想法,我是把热爱写作放在第一位的,后面位置的排序才是其它。

很多人也许会说,你写作不是也是希望能够出名、能够出书、能够赚钱吗?那你这不也是功利心吗?那你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装清高呢?你跟他们都是一样的啊,不都是为了靠写作变现吗?

这话说的对也不对,我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想写的那些人生经历写出来,然后被更多的人看到,如果这样带来的名气和收益,是一个连带的附加值,而不是一开始就抱着我要靠写作变现去赚钱才去开始写作的,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区别。

难道我不会写爆款文吗?

我觉得不是,我认为自己还是有那个能力可以写出爆款文来的。

比如我写的五四青年的那篇文章,在知乎上的数据目前是达到了4万的阅读量,点赞和收藏为230,而且这个数据还在一直向上增长。

但是这篇文章确是一篇写了将近一万三千字的内容。

你说它是一篇爆款文吗?投稿到那些大平台去,会有编辑通过它吗?

没有,因为篇幅太长,内容太多。

但是你说它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吗?

我觉得是,起码从数据上看,是这样体现的。而且我也相信,这篇文章最后肯定能够达到阅读量10万+的数据,「我有这个信心」!

还有前天我写的那篇关于「许渊冲」的文章,内容写到了八千字。

你说那些平台编辑们会采纳上稿吗?

我觉得挺难,但是发给我那位网友后,她觉得写的很好很有深度,她还一键三连「点赞、收藏、加转发了」。

而且发到知乎上后,虽然目前的阅读量没几个,但是却收到了一位读者的评论。

他说:写的挺有真情实感的!

所以你说,我是不会写爆款文吗?

我觉得不是。

那么我是为了要写爆款文去写作变现吗?

肯定也不是。

我也在问我自己,为什么你不想写爆款文呢?

也许是从心底对这个事情自己有些排斥性吧。

所以我觉得很多人或许都误解了新媒体写作的这个形式。

我现在理解的新媒体就像过去一样,就像是我们看到的那些作家出书发表的文章。

而自己因为「爱好写作」写下的文章,都只能停留在自己家里的日记本上。

因为那个时代的出书条件很苛刻,很多人想要出书,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个限制不一定在于「你的写作能力方面」。

所以莫言才在他的新书《晚熟的人》里,写了一个和表弟关于「文章发表」争吵的故事,来表达了这个观点。

而新媒体呢,是有机会让你对于「爱好写作」的这个事情,把你写在日记本上、藏在家里的文章,可以有条件地发出去,被更多的人看到,「这才是新媒体的意义」

但绝对不是因为你想要通过「写作变现」挣钱为第一位的,才去写新媒体。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把这个事情的「逻辑关系」给搞错了。

我们现在其实就像十多年前在网络、在论坛写文章的那些人们一样,我们只不过是在过了十几年后,又在重新走了一遍他们走过的路罢了。

比如很多作家,最初的时候,不都是在网上,在论坛里,写着他们自己的文章,写着他们自己的日记嘛,比如说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不就是这样的情况吗?

他就是把自己写的日记内容,只不过不是写在家里的日记本上,而是写在了网上的论坛里,然后被很多人看到了,然后出书的吗。

而我现在这样的行为,不过就是在重复着他十几年前的做法罢了,只不过我比他晚了十多年以后才开始而已,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我相信,我写的这些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一定也会被更多的人们看到的,就像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样。

就像海明威写《老人与海》那样,他用了几十年在脑海里不断地打磨、构思这部小说内容。

就像马尔克斯开始写作那样,也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坚持不停地写着,最后终于迎来了《百年孤独》获奖。

就像毛姆,最开始也是想要写小说,可是不成功,然后转向了写戏剧,等他戏剧和剧本大获成功后,又转向了小说这个他最初的梦想,他不过是在「曲线救国」,让自己先保持着可以继续在写作的这条路上坚持下去的热情与勇气。

就像王小波那样,「就算没人看我写的东西,我也要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不会改变」。

而我就是想要向他们去靠拢的人,去循着他们走过的路,去走向他们,这是我写作的意义。

我最近也又一次地在问着自己:你为什么要写作?你为什么想写作?你写作的目的和初心是什么?

也许我「倒推着」回答这个问题,就能够理清思路了。

所以我不是为了写什么「爆款文、新媒体靠写作变现」才想去写作的。

我是想通过写小说「来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才想要写作的」,这是我写作的初心。

也是我和其他写作者的区别!

有的人会跟你说:要和别人比;也有人会告诉我:不要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比。

两者的观点都对!都有道理!

和别人比,是你要有目标,要有前进意义!它会让你去追赶,去超越,去迎头赶上。

和自己比,是你不要让自己有很大的焦虑,不要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痛苦和压力!

所以我觉得:两者要结合在一起,不能更侧重或更倾向于哪一方。

你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方式,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取得一点点成绩会高兴,会兴奋。

那是你对自己的认可!就像我这样的性格,就像稻盛和夫也是如此的性格!

高兴,兴奋过后,再去朝着更高的目标进阶、努力!

就像我这样的阳光向上,就像稻盛和夫那样的进取前行!

就是这样,仅此而已!

我想我写作,首先是有热爱成分,其次是想被更多人“看见”,这种“看见”会带来自信,带来价值感和安全感。

天底下那么多人写知乎、那么多写公众号的、那么多写新媒体的人。

在我看来他们写的那些「新媒体爆款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格式,都是一个模子里、一条流水线的流程生产出来的工艺品。

那么,你为什么觉得自己一定会火?为什么会是你?为什么就是你?

当我想通了这一点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现在这样的风格,才更符合我的「格格不入和特立独行的气质」。

2020年,华为在华中科技大学,开出百万年薪,招募了两位“天才少年”「张霁和姚婷」,右边两位是2019年招募的。

张霁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特别励志:

“在日升与日落之间往复着如此平凡的每一天,我其实并不知道某时某刻将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

没有穿梭在耀眼的星光舞台,没有踏上惊心动魄的旅途,于是,大多数时候我以为我过着普通的日子。

但事实上,只是我当时以为的普通的一天或是一年,在时隔多年后想起,原来就是在过去那样普普通通的一天里,决定了未来的际遇。”

持续不断地精进自己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成为大器。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行,身边的机会不够,只是他们过早地停了下来,停止了让自己向前奔跑。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叫Tina的写作者在视频里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觉得是阅读和写作,让我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风口,都害怕自己错过风口,但是因为有了写作能力,我觉得我的内心足够笃定,也并不害怕会错过什么风口。

因为我认为在任何一个当下,只要我在坚持写作,在持续不断的精进写作,在任何一个平台,我都能够找到自己可以发挥的空间,我都会收获那一份写作带给我的果实。

人们总是高估一年的努力得到的成长,却低估十年的坚持迎来的绽放!我期待那个写作十年后的自己。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当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可是很多人却忘记了有一点:「在门和窗之间,还隔着一面墙」。

只有当你走过那面墙体的「背影处」,穿过「那扇门和那扇窗之间那段黑暗的距离」,你才能来到窗边,你才会看到窗外边的各种景色。

为什么要写作?

王小波说: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罢。

十年后的你一定要在「继续坚持写作呀」。

十年后的你会告诉十年前现在的你:「一定要坚持写作」!

就像刘聪写给十年前自己的那首歌「Hey kong」一样。

就像很多人写给十年后自己的「漂流瓶」那样,里面都会装载着一封信。

而属于我的那个十年后的瓶子里没有信,有的只是无数个回声:“你一定要坚持写作,来自十年前的我这样告诉你---十年后我们再见。”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未必能飞九万里,因为没有风,大鹏连飞都飞不起。

扶摇直上的那九万里,没有了同风起的大鹏,也显得那样的孤寂。

请你记住这句话:

人们总是高估「一年」的努力得到的成长,却低估「十年」的坚持迎来的绽放!

我期待那个写作十年后的自己。

励志青年男主角,我们十年后再见,我们未来再见!

初稿写于2021年6月20日,定稿于7月11日,全文4800字,请指教!

---本文完,请期待后面更多精彩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致歉!你可以关注我,看更多走心的故事。

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我说写作就是出发。一个有态度、有温度、有情怀的创作者,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希望我的文字,能在治愈自己的同时,也能够治愈你;希望你能从我写的故事当中,获得感动与力量,温暖与方向。

希望在你迷茫困顿之际,在你感到彷徨无助的至暗时刻,能从我分享的故事里,看到一丝光亮,看到那点滴的一米微光。希望我的存在,能让你不那么孤独,甚至温暖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写作的故事(五) | 写给十年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