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意志力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有一阵子,我想要学吉他,但又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基础,从头开始太费时了。后来我朋友说:你可以一两周就大概理解一个行业,就不能把你的学习方法用在吉他上?

这句话启发了我,实际上,后来我总共学了4个多小时就自弹自唱了一首歌,虽然歌曲简单,但成就感却是巨大的。

后来我逐渐发现,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学习都是“T”字型的,也就是说在一个领域精通就可以,而其它大多数领域,我们的学习重点更在于了解以及建立跨领域间的联系。而本文所讲的学习方法,就是针对这类内容的学习。


一、如何快乐地学习


我们先抛开学习,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做一件事情,能够持续而且快乐,会是什么样的事情呢?其实不外乎三点:喜欢、擅长、有价值。所以,学习也是一样,要做到持续且快乐的学习,无非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喜欢这个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本身。

第二,我们能够学得好,能够让自己有成就感。

第三,这种学习能够帮我们带来价值。

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一个不能给你带来成就感和价值的学习,你很难持续喜欢,但如果你不喜欢的话,也很难做好。

另外,这三个要素不光在学习方面,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基本都是如此。你要选择一个工作,应该也会去选你喜欢的、能做好的并且能够帮你带来足够收入(价值)的工作。


从这三点出发,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如何让我们快乐且有效地持续学习。我概括为四点:

第一,按需学习:学习的东西是否对现阶段有价值。

第二,调整心态: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是否会喜欢它。

第三,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了解自己的风格并且调整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决定了我们从学习中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二、按需学习才能更有动力


很多时候,我们想学的东西实在太多。看到别人学画画或弹琴,报了班却坚持不下去;工作当中发现自己思维方式欠缺,收藏了不少文章,但是再也没打开过;觉得心理学很有用,去找人推荐书目,买来放在床头却从来没翻开过。

我们想做很多事情,可能也开始做了很多事情,但最后没有多少是坚持下去的。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意志力更加有限,一天8小时看网页没问题,但是一天思考四五个小时,人就会被掏空。

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个筛选,把真正有价值、能够坚持的学习内容筛岀来。那么如何筛选呢?

我们先来看看,学习都有什么特点,因为了解自己之后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关于成人学习有很多研究,成人教育领导人物马尔科姆·诺斯尔斯提出了成人学习的四个特点,区别于小孩子的学习:

第一,自愿。小孩学习一般是家长安排的,我们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不上学,但成年人是有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学习、只娱乐。所以,成年人的学习内容,必须让我们看到紧迫性才行。

第二,经验。小孩的脑袋是空的,他可以接受任何新事物。但成年人有自己的经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把学习内容跟经验做个对照,决定是否接受。同时,如果学习内容超出我们的经验太多,往往我们也很难看到价值。

第三,自主。相比小孩来说,成年人有更多主见。我们接受哪些信息、哪种方式,都是有自主性的。所以,我们选择的学习,应该是能让我们有参与感而不是说教型的。

第四,行动。如果学习的东西,我们没机会应用,或者不知道如何应用的话,我们就会忘记。不管学习的内容有多好,只要不能使用,我们最终都会觉得没有价值。


所以,综合以上四点,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1.有用:对我们现阶段要有用的,这个用处不一定是工作或者赚钱,也可以是让人放松等等。

2.匹配:跟我们的经验背景相匹配的,不会太粗浅,也不会太深奥

3.参与:能够有参与感的,说教式的学习最好不要参与。

4.应用:可以应用到行动中去的,跟我们的工作、生活相结合的。


其中,对于“有用”这个原则,我们还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把它转化成短期有用:有些学习内容,短期内就可以找到用处;而另一些学习内容,对你未来是很有用的,但现阶段看不出,所以你必须创造出一个短期价值场景。比如你要去训练思维方式,你知道它有用,但短期之内看不到效果,而且短期之内也不能让你事业上有明显提高。

那怎么办?你必须创造出一个短期的价值场景出来。比如,我就开了个公众号,规定自己每周要写一篇文章,而且必须是写方法论类的,把它作为我学习总结、反思、应用的一种方式。这样一来,本来思维方式的反思和学习是看不到短期作用的,所以每周去总结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但我把它写在公众号里,这时读者点赞和转发就能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和价值感,收到更加即时的反馈。

这样通过把长期有用变成短期有用,就可以让自己很好地坚持了下去。

第二,大的学习内容,需拆分出有用的组成部分:学吉他,需要培养乐感、学习乐理、学习理论、练习指法,等等。但是,我学吉他并不是想成为多么顶级的吉他手,只是为了排遣和放松,那么会几个基本和弦,然后左手会按弦和切换,右手会扫弦,其实就够了。

所以,当你开始学习的时候,也需要识别出这个领域内,哪些是对你最有用的部分,而不是一股脑儿全盘接受。


三、靠意志力坚持学习是个幻想


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此类的话:如果坚持每天背20个单词,一年词汇量就接近8000了,基本是托福的词汇量;如果坚持每天写2000字,两个月就12万字了,就可以出一本书了。

我们都知道积少成多的道理,但是,为什么都坚持不下去呢?因为光靠意志力真的很难!任何让自己坚持的事情,都会消耗能量,让你感觉非常累。当你坚持学习的时候,不是“学习”这件事情累着你,而是“坚持”这件事情累着你了,为了坚持所需要调用的意志力,耗费了你大量能量。

另外,用意志力坚持学习,也暗含了一个假设,即:学习很痛苦,我是不想做的,所以才需要意志力。所以我们总跟自己说:一定要坚持、一定把这本书看完、一定要考完CFA,只要挺过去就可以继续看电视、刷朋友圈、玩游戏了。

其实一旦抱有“学习完就可以出去玩了”这种心理,学习就肯定不会快乐因为这种心理的暗含前提是:学习是种牺牲,看电视、刷朋友圈、玩游戏才是人生的终极快乐。

然后,当你抱有学习不快乐、学习是牺牲的心理时,每次学习过程中,大脑内部和痛苦相关的区域就会被激活,进而就趋向于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不痛苦的事情上去,比如刷个朋友圈、看个美剧。

长此以往,大脑就会慢慢建立起非常稳定的神经结构,一旦你拿起书或坐到书桌前,就会产生痛苦,然后,你就会不自然地拿起手机,甚至你都没注意到这个习惯性动作。

如果你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条件反射,那就必须告诉自己:我需要的不是美剧,我需要的是学习这本书,这个才能给我长久的快乐。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你要把一切

诱惑全部隔离开,想看电视可以不买,想看手机可以锁到抽屉去,不要人为地制造很多诱惑,来消耗你有限的意志力。

当你这样扛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形成习惯,而习惯之后,你就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意志力了,痛苦也会少很多。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段时间不看电视后,你甚至都想不起来看电视这件事。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比意志力更可靠。

当然,你可能会觉得,虽然你现在知道不能把学习看成痛苦的、需要坚持的事情,但在实际经历中,还是很难找到快乐,从而在习惯形成前就败下阵来。

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幻想一些快乐场景。我学吉他的时候,想起之前在街头看流浪歌手弹吉他,于是在练习的时候我就进入一种幻想:幻想自己抱着吉他在黄浦江边,以流浪歌手的身份在表演。因为从小爱看武侠小说,憧憬那种江湖生活,所以练习的时候给自己这样的幻想,就会感觉自己在做快乐的事情。

所以,如果决定了要学习(前提是学习的内容符合前面讲的原则,也就是说,学习的是对你有价值的东西),那就不要觉得自己在牺牲。直接告诉自己:我是在做快乐的事情,我不需要受欲望束缚,学完我就能如何如何了。

在心态方面还要补充一点,有一个TED叫” The first20 hours”,大意是说:过去我们都讲一万小时理论,很多人就觉得很害怕,学一个东西要练那么久,然后就打退堂鼓了。实际上,一万小时是成为顶级专家,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个前提。其实普通人学一个东西20个小时就够了。

如果我们看下面这张图就会很清楚,要达到右边A的点需要1万小时,但是达到B那个点,可能20小时就够了。一个人一生中能做到A点的领域可能也就一个,所以,你无需在开始一项学习之前,就打退堂鼓。


四、提升元认知策略,让学习更有成就感


我们都看过那种双关图,不同的人看同一张图,画面是不一样的。学习也如此,我们每个人基因不同、经历不同,所以认知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习惯。

有人善于反思,有人善于行动;有人擅长逻辑,有人擅长经验;有些人喜欢一个人总结的学习,有些人喜欢大家一起学习,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不同的学习风格。而学习风格本身受天性影响很大,很难调整。但风格没有绝对好坏,只是任何风格都有相应的优劣势,关键是拢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学习能力强的人,除了智力和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优势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了解和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风格、明确优劣势、进而调整学习方法。这种能力我们称为元认知,它是对于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学东西比较快,知道自己的盲区,知道哪种方式对自己有效,并且会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

“元认知”这个概念可能有点抽象,打个比方来说:我学习风格比较倾向于逻辑,平时说话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东西不符合逻辑,它再有见地,我也得把它套到一个框架当中才行。

因为我知道自己这样一个特点,所以每看一本书,就会先看目录,然后快速浏览并掌握大框架,再细读的时候,就会知道每一部分是在哪个框架下,进而对这本书也会消化吸收得更充分。

但有些人就不一样,他们偏爱跳跃式的学习。这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风格,当然也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目的都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那么,那些元认知能力强的人是如问学习的呢?理查德克拉克在1998年提出了五种元认知技巧,或许可以让我们借鉴:


技巧一:筹划。

学习新知识时,需要分析出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硏究一个行业,重点看其宏观环境、如何盈利、人才市场等等。并且,会据此制定计划,与什么人聊天、如何寻找资源、大概什么时间去做。而元认知差的人没有特别的规划可能就一头扎进去了。

技巧二:选择。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可以从杂乱无章的资料里筛选出关键要素,并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元认知比较差的人,通常做法是觉得每样信息都很重要,都要去学,于是很快被信息淹没。

技巧三:联系。

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元认知差的人不太会联想,只会不停接收,但与自己原有的经验是割裂的。

技巧四:调整。

分析与理解新的知识,抛弃过去有用但现在不需要的信

技巧五:追踪。

能理解与应用新的知识,明确局限性,不会生搬硬套。


五、用成就感替代挫败感


听罗振宇讲书,你会觉得很轻松,学习过程很快乐、很有动力。但是,倘若你自己去看他讲的那本书,快乐感就下降很多。

为什么呢?因为他读完一本书,给你讲几十分钟,讲的都是书里新鲜有趣的内容,而新鲜知识本身就能带给人多巴胺,所以你很容易感受到快乐。但自己去看书,你会发现,对于一个结论,书作者往往花了很大篇幅去论证。这时同样量的多巴胺,一本书看完10小时,而罗振宇讲完只花几十分钟,多巴胺在同一时间的输入量差异是很大的。

另外,如果不是看书,而是更进一步,比如学习某种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工作中去,学习的快乐感就更降低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通常学习有三层:

知识层:学习某项内容,会某个知只点;

能力层:超越具体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价值观层:建立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


学习新鲜知识还是相对容易快乐的,但是,越上升到能力层次的学习越不容易从内容本身获得快乐,因为新鲜感无法大量集中的获得。

知识层次的学习,需要的更多是原理性或资讯类的东西;而能力层次的学习,需要的是程序性或者操作类的东西。

比如,自行车为什么可以保持平衡,更多的是知识;但你真的会骑自行车、保持平衡,更多的是能力或技能。学习前者,多看书、听别人讲,就可以了。但学习后者,只能自己实践,肯定会摔跤和犯错。

90年代,BM的“深蓝”打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后来,深蓝的设计者特索罗觉得:机器运算速度比人脑快这么多,却是勉强战胜,这是为何?然后他发现,卡斯帕罗夫的神经元非常有效,经过几十年的修炼,他能够迅速判断出棋局的微妙差异,不像“深蓝”,需要分析每种可能的方法。所以,卡斯帕罗夫能够立即优化选择,集中评估,并选择最有效的方法。

后来,特索罗创造了一种新的A程序,从零开始,每场必输,但是它具有从自身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所以它每天不停地跟自己下棋,一段时间后,它就能够打败人类最棒的选手了。这种编程方法,严格模仿了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模式,即:失败最终转化为成功。

由此可见,从错误中学习,本身就是人类大脑的基本运行机制。每一次犯错,都是在学习中进步,都是成长的机会。

所以,倘若我们每次犯错后都能找到原因,并在下次有所进步,那么在犯错中感受到的就是快乐,而非挫败了。


总结:

1.我们的学习大多是“T”字型的:在一个领域精通就可以,而其他大多数领域,学习重点更在于了解以及建立跨领域间的联系。

2.快乐有效的学习,要满足三点:学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学得好、能给我们带来价值。

3.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到:按需学习、调整心态、提升元认知策略、正确犯错。

4.按需学习:选择对我们有用与历史过往经历匹配、能让我们参与其中、并能够应用的学习内容。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转化成短期有用;一个大的学习内容,需要拆分出对我们最有用的部分,并集中学习这个部分。

5.调整心态:不要试图用意志力坚持学习,而要从学习本身寻求快乐。把诱惑隔离开,渐渐会学习养成习惯。学习一样东西,不需要1万小时,20小时足矣。

6.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的认知方式不同,知道自己的认知优劣势,才能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筹划、选择、联系、调整、追踪的五大技巧,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7.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犯错中进步,决定了犯错这件事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靠意志力的学习,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