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隔离琐忆分享(三)

——素素老师的教育叙事


日常之美

今天的第一篇文章也是隔离琐忆系列文章的第八篇,应该是最特殊的,婧瑶作为密接者的切身感受,如此真切,但她有包含着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何以解忧?唯有学习!”每一天的日子都可以闪闪发亮。

《隔离琐忆》(刘婧瑶)

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周四上午,一辆救护车停在了我们家门口,车上走下来一位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把我、妈妈和我们的行李带上了车——是的,我们周日参加的博物馆讲座中有新冠患者,我们要被隔离了!

一路上,我的脑子一片空白:一切都来得那么的猝不及防,让人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集中隔离点,那是一个建在大阳山旁边的大酒店,静悄悄的走廊,空无一人的大厅,无一不诉说着疫情期间的荒凉。隔离房间的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树林,那么的繁茂,那么的碧绿,一直向上延伸,在天边画出来一条错落有致的分界线,虽说不上景色秀丽,至少也算是宁静宜人。若不是屋内那90年代的装修风格,简直比家还像家。

隔离期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聊。何以解忧?唯有学习!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各科练习册,每天能打发我七、八个小时的时间。西语、德语、哲学、人物传记、世界通史,不管是课程还是书本,不管是新闻还是纪录片,各种课外科目又能打发三四个小时,再加上几节学校的网课,一天就这么满满当当、充充实实地过去了。看到比平常还多出一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内心满满的都是成就感,果然整整一大行李箱的书没有白拿。

当然一天当中最最期待的还是一日三餐。随着两声清脆的敲门声,快乐时光就那么准时地到来了:早上有油条,培根,奶黄包、鲜牛奶,中午有猪排、西兰花、红烧排骨、苹果,晚上有鸡腿、长豇豆、小鸡炖蘑菇、酸奶……唉,除了完美,还有什么词足以用来形容我们的隔离美食呢?看着眼前的盒饭,再想想学校的食堂,突然觉得自己有一些“乐不思蜀”了呢!

现在,我已从“集中隔离”切换到了“居家隔离”模式,一切都变了,但一切又都没变。希望我能好好享受接下来的隔离时光,把这段特殊的日子变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第九篇是陆计扬的《隔离琐忆》,要求写300-400字,陆同学一气呵成写了1000多字,用对偶句给每一部分的内容拟出小标题,这一学期的诗歌创作训练真的没白练,简直太妙了。

《隔离琐忆》(陆计扬)

“生活往往有惊喜,人生何来皆顺意。”

11月25日,是星期四,也是今年的感恩节。正逢医院做核酸抽查,我们班有4个男生中午去的。正边感叹我们班只剩4个男生,边做作业时,孙老师拿着手机走进来,用老师的镇定叫我们也去做核酸,不知为何中午这次没做成。大家似乎都预料到——大事不妙。

后来得知,是刘婧瑶在上周六去博物馆听讲座时偶遇疫情感染者,而被通知隔离。反复周折,我们在操场上上了语文课,又在班级里等通知。

全校师生做了核酸,到我们,路过一个个班级,师生皆戴上了口罩,严严实实。甚至有老师见到我们的人影就关上了门,我们好像就是病毒。

最终在紧张的氛围下,我们只能先回家,静候通知。

“何事非得急慌忙?无妨,无妨,无妨。”

回家。

QQ同学群“炸”了。

“怎么办?我核算测出阳性就死定了?”

“我会不会要死了呀!”

“不要啊!”

......

我看着群里的聊天记录,竟感有些可笑。这虽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疫情,未免会有担心。但与其瞎操心,还不如享受这难得的居家日子吧。

做好防护,是不会有什么事儿的。总要面对。

“刚刚享居家之乐,顷刻晓未必是福。”

第二天,我们同学、老师陆续接到社区的电话、医院的通知,要求要么居家隔离,不得出门;要么集中隔离,限制活动范围。而我家符合居家标准,所以——我居家。

呆在家里的第一天,就一个字——爽!我在无所事事的一天中无所事事。早上睡醒,就已十点多了。还是因为核酸检测的人儿上门测核酸,才迫使我下了床。从来没享受过这样的福利。太阳懒洋洋地照着院子,我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没有课,没有事,看手机,睡觉,吃饭,这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但——好景不长。

睁开眼,已是周天了。家长群的消息——周一起,线上上课。何时返校?等通知。事实把我拉回了现实。我只得无奈准备学习的行装。

八点上课,每节课规定四十分钟,上午数学语文英语,下午政治历史。我在此之前并未预料到会上线上课,所以没到教材、练习册也在所难免。打印、准备,忙得不可开交……

“欢喜忧愁一统来,思想洒脱自开怀。”

每天,按时上课,按时交作业,多多少少有比在学校麻烦,但总而言之,过得还不错。只记得有节历史课,没有下课铃警醒,老师足足上了七十多分钟。

和同学们在群里聊聊隔离日常,空闲时自己在家跳跳绳子,颠颠羽毛球,生活自有些惬意。只是那每天一次的核酸检测,总让人提心吊胆。

“隔离这天数将尽,静候那重逢之时。”

同学们陆续接到隔离解除的时间通知,而我却尚未。妈妈给社区打了电话,这才知我们是漏网之鱼。社区工作人员来装了门禁,无事不能出门,开门超过几分钟就会响起警报。但——似乎有漏洞:如果我出去,再把门关起来,不就啥事没有?也不知道发明这玩意儿的人是怎么想的。

我们总算也接到消息,说是12月2日就能解除隔离,第二天就能上学了。

惊喜啊。

我收拾好学习的装备和行囊,待明天的再见……

第十篇是潘奕诺的《隔离琐忆》,喜欢她以小见大的写法,防疫隔离,却可见一个城市的力量,一个国家的力量,青少年有此见识,十分可贵。

《隔离琐忆》(潘奕诺)

戴口罩,排队,消毒,做核酸,一切发生的那么突然。

那天中午,当我们知道班里有一位新冠密接者时,顿时沸腾了。担心和恐惧涌上心头。大家都自觉地保持距离,也不能像往常一样亲密地说话了。

接着,我们在操场上了一堂很不同的课。我们坐在操场边的台阶上,老师站在下面,拿着书,依旧绘声绘色。风有些大,它时而吹乱了我的书页,时而吹乱了老师的头发。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这种感觉,又似往常,又似不一样。

下课后,老师通知我们全部由家长接回家。

家长群里的信息“滴滴滴滴”地响个不停。很快,不断地有家长说接到了各自社区防疫站的电话,有的需要集中隔离,有的需要居家隔离。本想能否成为漏网之鱼的我,第二天也被通知需要居家隔离。哎,这下,全体同学都平等了!

周一,我们开始了久违的线上教学。跟往常一样,我在八点前穿好校服,来到书桌前。一缕阳光穿过玻璃,照在我的书桌上,暖暖的。虽然是在家上课,但上课时同学们也都争先恐后地在评论区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好不热闹!

后面的三天,按照防疫要求,爸爸带我去指定的社区做了三次核酸。仅仅一周的时间,苏州市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滴滴滴滴……”家长群里再次热闹起来,因为周五我们就复课了!

真是不一样的城市,不一样的国家,我很自豪。

另外,今天晚上,孩子们参加了“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表现特别好,他们用这样的方式传达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和对祖国的热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65.隔离琐忆分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