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的准则

晋升答辩的3大黄金准则

原创 算法阿科  进化星球商学院  今天

嵩哥写在前面的话:这是群里算法大佬阿科的心血总结, u1s1,相比满天飞的各种技术分享文,这种上升到方法论层面的干货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毕竟有几个当过评审官的大佬有空给大家写这个呢? 这篇文章里面绝大部分的内容不能再真实(虽然在公司里面不一定政治正确), 请识货的朋友看完给阿科真诚的赞赏一下 

--------------------------------------------

抱歉大家,这篇是鸽了好几次的谈晋升文章,其实已经酝酿和构思了很久,经历过很多答辩后,也有很多感悟,无奈写出来的时候发现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技术杂糅着人性,写出来晦涩难懂。

晋升答辩之重要,大家都知道,然而里面涉及的策略,却很少有人总结。本人这里给出的也不一定是最佳的,但是一定是很贴近实际的,目的是起到启发思考的作用。

在晋升答辩的总的思路上,有三条黄金定律,是看了很多资料总结出来的:

内线作战原则

以论证为核心,以解决方案为素材,以项目为展开环境

以评委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而不是以充分表达自己为出发点)

下面是本文提纲:

晋升答辩的目的(了解大厂设立晋升答辩的初衷)

晋升答辩的具体形态和的准备角度

理解“评委”:要搞定评委,首先要理解:“评委”也是人

答辩问答环节的tough 问题.

                                                晋升答辩的目的

大厂的晋升答辩会有多个目的,这里只述说一二,肯定不全,作为启发大家的思考的引子。对待晋升这件事情,应该要站在更大的宏观层面来看待,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也有利于自己去应对:

1. 统一公司文化标准,让高层知道下面人的具体工作情况。一般来说,大厂由于人数众多,层级变多,隔级之后往往就不知道做了一些什么事情了。此时的领导层是很担心的,怕下面做具体事情的同学没有将工作统一到 公司制订的战略方向上来,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展。这是风险很大的,几百上千人的团队,如果不能向一个方向使劲,公司业绩迅速会恶化。

2. 合适时机作为减员手段。要让一个部门自行人数减少,非常简单,让这个部门的同学都晋升不了,自然团队就散了,公司节约了一笔裁员的经费,同时通过转岗制度,让别的部门遴选人才,配置到公司有需求的方向上去。其他的同学,大部分会自行离职,不会形成裁员赔偿。

3. 对从事人事工作的管理岗形成压力和鞭策,甚至是形成客观上的竞争标准。管理岗的高级经理、总监。往往不做什么具体的业务事情了,以协调沟通,业务决策为主。公司对他们的期望是让他们培养出更优秀的同学出来。但是,同学是否优秀,不能各个总监说的算,否则就是军阀割据。优秀与否得公司掌握标准,让脱颖出来的人被公司层面知道,而不能成管理岗人员自己的家丁。各位管理岗位的同学,以自己部门培养出来的人才作为竞争筹码,你为公司培养遴选出来的人才越多,公司越给你更好的职级和待遇,公司乐见其成。

                                    晋升答辩的具体形态与准备角度

有了晋升答辩的总体认识,再观察晋升形态。纵观各个大厂的答辩形态,可以看到其有这些特点:

1.  比目标职级 高 2个职级的人作为答辩场的主席。高一个级别的 作为答辩委员

2. 申请人进行约20-30分钟的陈述、其后有20分钟的问答环节

作为申请晋升的同学,有这样一些点需要认真考虑:

1. 你当前的业务;

2.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你做的事情,也就是素材

3. 本部门在事业部的重要性和地位、自己领导的年龄、资历,以及是不是在公司的主要业务线上

4. 整个事业部在公司战略上的地位和价值

5. 当前答辩评委,他们各自主抓的业务内容和能力专长

6. 当前答辩评委的各自的 发展空间情况,和你领导的关系

这其中,1、2是你自己本人相关的, 3、4是团队属性,5、6是答辩评委相关。(嵩哥点评:所谓知己知彼也,百战不殆)

这里我们从大处开始说起,从大到小,分块说明:

1. 整个事业部在公司战略上的地位和价值

其实这是非常影响晋升成功率的,但是这是天命,你既然在这个部门,自然只能接受这个既成事实,没得选择,当然如果事业部的战略地位重要,竞争者也多。 如果你的事业部对公司战略极为重要,现在平时工作的选择上,就一定需要挑选 最影响业务效果的问题去做了,此时,是否做的很严谨可以暂时不用太考虑,业务影响度是第一优先级。要让你答辩的内容和公司的KPI高度相关,如何包装的很相关?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和我单独聊。

2. 本部门在事业部的重要性和地位、你的领导的年资,是不是在公司的主要业务线上

其实在哪儿都一样,跟对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分。领导的发展空间、领导的背景资历,擅长的领域非常影响公司对其期待。 如果是在公司重要的业务线上,也会越发显得重要了。一般来说,在一个部门内选择领导:年龄较轻、有一定行业影响力、打过业务硬仗、和业务、职能线关系融洽程度,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这里又是个大学问。

如何为自己选择一个好的领导,这里不展开了,有机会专文和大家谈谈,绝对会让你的职业发展形成一个 加速效果。

3. 你当前手头的业务:

    属于业务线的、还是支撑线的,一定要认清楚,差别很大。如果是业务线的,那业务收益比较好说,可以突出业务收益。但是一定要小心,答辩评委会从技术角度 挑战你。因为你做的是技术部门的答辩,拿到业务收益,是否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得的,得说清楚。很多同学说不清楚自己的收益来自技术还是一个拍脑门,这样的业务收益,讲出去,获得的一定是负分,这是自己没了主意,进行盲目尝试的铁证。虽然说平时我们的工作中也经常会做一些猜测性的判断,但是答辩时候是不能说的,说了就是等着别人戳的漏洞。当然,也有同学故意卖个破绽,等着评委来问,其实自己针对这个破绽已经准备了一个完整的调研进行说明,这种欲擒故纵的口袋阵也是不少的,这属于高级技巧,日后再说。

4. 你做的具体的事情,也就是具体的项目,是你的素材和筹码。

    组织你的素材,难点是要说到什么程度: 强调自己的技术深度?短短20分钟,很多新技术评委也不熟悉。强调业务收益?那就得证明业务收益来自于你的贡献,而往往一个业务问题有着很多的参与方,技术人员还是在后端,在拿成绩的事情上,后端人员天然是落后于前台的。

    对于很多人员来说,能够拿出去进行晋升答辩的,只是一部分工作,而且很可能不是平时花时间最多的工作,但是答辩你需要打动评委。“打动”是什么意思么?不是写个流水账,你干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益。“打动”指的是让评委觉得听了你的答辩,评委自己获得了收益!他想得到你的“好”东西。

你把一个复杂的业务问题抽象出合理的模型,利用技术手段,充分的解决了,在技术手段在这个问题的落地应用上,有着一定程度的创新性,评委们感觉可以用到自己的业务上;或者,你做了一个系统,和业内有一定的对标,能够将评委所认可的一些设计理念,充分用在了这个问题上。评委觉得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心里比较高兴,这在工程领域很常见。

    总之,你得“打动”评委,不管是让评委获得更多更好的成果认知,还是以自己的工作内容印证了评委 很多判断上。

所以,在组织素材的时候,必须看菜下碟,看评委的背景、喜好,他面对的业务问题,来决定你的答辩素材应该如何写。

在我看的很多情况中,有很多踩中地雷的。

晋升答辩原则一:坚持内线作战、防止外线作战。

下面是一个真实案例:

一个数据方向的答辩,晋升委员主席是一个 P9级别的总监,共同决定P7的岗位。P9总监的背景是数据仓库,对仓库体系进行建模是他的老本行。

    有一个同学,经过别的同学的点播。不去正面碰P9总监最擅长的事情,答辩材料的组织,重点放在利用数据进行各种处理, 来达到对业务侧的贡献的角度。两个项目描述的都还算成功。

    但是........

    在最后一页,他写了一些数仓的建设,不巧的是,他同组的另一个同学主要写的数仓建设,写的还和他不一样,P9级别的总监马上嗅出了味道,让他们的领导给出为什么他们建设数仓的方法不一致,团队在该领域总的方向是什么。

看见了吧,答辩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内线作战,防止外线作战。把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说的滴水不漏、熠熠生辉即可!不要随便涉猎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地方,如果这些领域刚巧又是评委熟悉的,挂掉就是大概率事件。

   

    晋升答辩原则二:以论证为核心,以解决方案为素材,以项目为展开环境

    具体来说,将自己熟悉的场景、数据、业务问题,包成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吸引评委的注意力过来,要对各个评委擅长的领域有个基本的了解,甚至一些学术观点,偏好,都要有了解。例如,算法领域,有的人偏好于预训练,但是目前在推荐和搜索中,端到端的训练逐步成为主流,预训练的方法受到的挑战不小,此时在叙述你的方法的时候,就一定要特别小心,你不知道自己的技术选型是否触犯了一些专家的心理信条。

如果抛开自己熟悉的场景,单纯技术对技术的和评委们argue,就属于外线作战了。评委们自身其实都有一些自己特别熟悉的场景和实际案例,当进入外线作战的场景中,评委可以轻松给你设埋伏,踩中地雷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理解评委

    如果要详细的对评委进行考察,可以有这么几个角度:

1. 他的总体背景(他是个偏业务型的、还是个偏工程型的、还是个偏研究型的)

2. 他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

3. 他所在的团队,最主要的工作和KPI是什么

4. 几个评委之间,是否具有竞合关系

    下面分别详述:

1. 一个偏业务型的评委,更喜欢看到你对业务内容的深刻理解,也就是为什么你要做这个问题,你基于什么证据作的判断,要解这个业务问题,因为这就是他平常经常思考的内容。答辩中,你要把业务问题做的足够明白,而且他一定会从业务的角度,深刻的问你这方面的问题,你要做到对答如流。偏工程型的评委,会问你实现中采用的方式,优缺点、技术选型的考虑、业务的复杂性对工程上的挑战等。 对于这些实现层面的事情,你就得认真的思考 从业务问题映射到技术问题的缘由了。如果遇到偏研究型的评委。那近期学术界和工业界比较偏好和流行的内容就需要你认真的了解。让你采用的方案,要和目前主流方案有个呼应。注意这里的用词,不是让你照抄业内主流方案,是让你有个呼应,意味着你可以把业内主流方案弄清楚,以及本场景是否可以采用业内的主流方案,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都要说出个所以然出来。

2. 评委最擅长的内容和最不擅长的内容,也需要有大体的了解。对于评委最擅长的内容,一般也是他自己广为人知的项目。在答辩中述说方案的时候,要注意和这些项目的联系和区别上。如果太相符,那立刻就会进入外线作战状态,进入评委最擅长的领域,问的问题必然深刻而刁钻。如果知道评委不擅长什么,倒是可以多说一些该业务的场景,给出自身场景的特殊性,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要投其所好,往评委们喜欢用的方案上靠一靠。简单的讲,就是自己的特殊场景,评委们所喜欢看到的方案。这会让评委们感觉自己喜欢的方向又多了一个应用场景,说明方法的普适性更强,当然立论一定得站得住脚。

    举个简单的例子:面对一个推荐算法方向的评委,如果你是一个做搜索的算法工程师,你就可以再 query 解析上多花些笔墨,因为推荐系统中 很少有query解析的内容,这是你的特殊场景,但是你用的技术方案,是end2end的训练和预测架构,结合 attention给出query 中各块的权重,同时和其他方案进行了对比试验,讲清楚你的这个场景中 采用这些技术方案的特殊的收益情况,评委是不会给你低分的。

3. 评委所在团队的具体工作和KPI 是答辩中需要避讳的内容。如果你和评委所做的主要工作很大重合,你和评委就是竞争性关系,在所有用手投票的领域,这都是非常忌讳的。你是评委的潜在对手,如果你的方案和他的不一样,你一再讲述自己的方案使用的好收益,在评委眼中起到的是负分的效果。

我就遇到过一个真实的案例。答辩者所做的工作是其中一个评委所在团队做的前一个版本,答辩者讲述自己获得了多好多好的收益,评委连续问了三次“你的这个指标是在什么场景下获得的,是真实的日常指标么?” 因为评委在当前向更高层汇报中,指标几乎和答辩者的结果一样。如果答辩者是对的,那么等于评委的平日工作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一定不能和评委的日常工作重合,否则你的评语就会出现“重复造轮子”的评语。这在大厂工作中是管理层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之一。

4. 几个评委之间,是否具有竞合关系:这个问题适当注意即可,避免在答辩材料中写上处于风口浪尖、各方有分歧的项目上。实在躲不开,就用证据证实自己项目场景的特殊性,以及自己特殊的优化手段。

答辩问答环节的tough 问题

   

    遇到tough问题,首先得端正态度,当评委问出一个 tough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能杠,哪怕问题很刻薄刁钻,也得上来就说,这是个好问题。其次要观察tough 问题的提问的出发点,是确实在质疑我的这个方法的依据(why问题),还是就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如果是一个靠谱的 tough 问题,那ok,那到底tough在什么地方呢?往往有这几种可能性:

    1. 业务问题拆解不出来,也就是业务杂糅在一块,从技术角度下手无从下手,然后同学随便找了一个点,一顿猛做,有点收益

    2. 技术选型的严谨性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要用这个技术方案解决,是否这就是最佳的解法,问题能够解决的上限有没有个充分的估计。

    3. 问题收益的评估上,收益评估是否合理,评估指标和问题自身是否有足够的相关性

    4. 业内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各自解决的情况如何,和你的问题有没一定的类比性

    这些都属于比较优质的 tough问题,大多套路都是这样,都是可以提前准备的。

    当遇到评委提的为了问问题而问的问题的时候:

1. 首先判断评委动机:是否之前有过节、是否重复造轮子了,是否否定了兄弟团队的一些成果,抑或只是评委要显示一下存在感(这种情况不多)

2. 是否有一些关键性的证据(往往是原始数据或者效果数据)拿不到或者拿到的成本很高,被问住了

3. 应对时,评委的问题一定不能驳斥,如果是关键性数据拿不到,那是自己准备的不充分,因为总能拿到间接的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如果涉及第1条中利益相关的问题,那就将差异点说清楚即可。一定不能和评委杠,让评委感觉问的这个问题不合适,那种情况基本挂掉。

这里就要提到晋升答辩的第三个原则:

晋升答辩原则三:以评委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很多同学认为答辩是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东西表达清楚,答辩就比较成功了,这其实是大错特错!!

    答辩的核心是用手投票的评价体系,在人类历史上所有用手投票的评价体系,核心都是在“选民”上,所以答辩的核心,是以评委为核心的,而不是以你自己为中心的。那么,评委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1. 他们往往是团队的leader或者核心,但是太忙,没时间仔细思考你的问题,也不懂你的场景

    2. 他们得花一整天的时间,过每一个候选人的问题,非常疲惫,而且如果自己吸收不到东西,这时间是完全浪费的,心中不一定很愉快。

    3. 他们自己负责的业务上,往往已经承担了不小的压力,也正在为一些麻烦的进展苦恼,也在苦思良策。

    好了,针对评委的状况,我们应该做什么调整呢:

    1. 讲清楚场景和问题,比描述技术难度重要的多。评委没有时间仔细研究你的问题,所以如果没有个清晰地场景放在他们的脑子里面,很快就不知所云了,后面你的表现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

    2. 评委很疲惫,而且时间是浪费的,所以一定要让评委学习到一些东西,评委才会认真的对待你。评委学到什么呢?主要是学到你在你的场景中的探索过程

    3. 评委想通过晋升答辩获得一些开拓性的思路,帮助他找到解决他负责业务的新办法。因此一些新的思路可以拿出来,以售前的角色,介绍给评委,当然这做的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你对评委了解多少。

后续,我们会分各个领域讲一讲各块要准备的重点。大体有这些内容:

算法策略领域的晋升答辩 的注意点

工程领域的晋升答辩,重点会看什么

晋升答辩之前,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

如何组织材料,让人有深刻印象

下期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晋升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