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喻对话诸葛越:“算法时代”如何培养不可或缺的“致胜技能”?

逻辑思维决定人生高度,算法时代,如何培养不可或缺的“致胜技能”?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2月17日,老喻在直播中连麦《未来算法》作者诸葛越。

以下是直播精华内容回顾。

一、什么叫计算思维?

老喻:今天的直播,有一个关键词是计算思维,不管是软件改变世界,还是算法在统治世界,都会指向计算思维。

在《未来算法》里面,您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来讲述计算思维的原理。那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到底什么叫计算思维?

诸葛越:《未来算法》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Computational Thinking(计算思维),计算思维主要就是计算机是怎样想问题,以及怎样解决问题的。

从读大学开始到现在,我在计算机行业已经三十多年。我发现,业内人士是一批人,比如科学家,他们懂程序,能写程序。外面又是另外一批人,他们说Ai要取代我们了,我们的工作都要被计算机取代了。

也就是说,懂和不懂之间,好像有一个特别大的鸿沟。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把一些计算机行业里面约定俗成的概念,介绍给行外的人看。

计算思维是计算机程序背后的思维方法,就像您也谈人生算法,谈概率思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思维,逻辑思维里面有概率思维,一切都是从概率的角度去看,还有数理思维,各种事情都是用数学的方法去看,那计算思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法,就是用计算机的方法去看。

具体有4个方面,第1个是问题分解。

计算机先把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清晰的步骤,再往下分解。比如现在很热门的自动驾驶,在我们看来就三步:感知、决策、行动,决策里面再细分怎么决策。

第2个是抽象。

计算机生活在数字世界,人类生活在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打交道有很多抽象的过程,哪些东西是数字世界里头需要有的,哪些东西是不需要有的,还有怎么表示、二进制、编码解码等等,这些都是抽象的。

第3个是模式识别。

识别的是重复的模式,我们经常说很多工作要被取代了,一般是重复的工作会被取代,比如你天天记账,一条一条记,可能会记上一万条,那计算机写一条程序可能就会了。那些创造性的、不重复的东西就比较难,我们要识别的是重复的模式,然后把它自动化。

第4个是算法。

这本书很大一部分都在讲算法,算法就是一套很清晰的步骤,每个人follow这个算法就可以把一些事情做完,比如怎么排序、怎么分类。

二、为什么说计算思维很重要?

老喻:计算思维一方面是一种解决现实世界的方法,它能够把一个看起来没有头绪的、比较大的问题拆解,进而转化为一个可重复的、程序化的解决方法。

另一方面形成一个解决方案之后,跟人不一样的是,它可以大规模地重复,这也是它的效率所在。

正因为如此,全世界最有钱的公司,比如马化腾为什么有钱,那是因为咱们晚上都在睡觉,却有一堆机器人在帮他挣钱,也就是算法在帮他挣钱。

计算思维是一种阅读能力,一种算加减乘除的能力,会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有些人就会担心,我已经超龄了,这辈子是不是会被淘汰?对于想要学习“计算思维”的成年人来说,能做点儿什么呢?

诸葛越:我预言,计算思维会成为中小学教程的一部分,就像现在每个孩子上学就要学数学语文,初中还要学化学物理一样,以后每个孩子一定都会学计算机。计算可能会成为数学的一个子集,也可能会单单成为一个学科。

如果你不懂,你就跟100年前不识字的文盲差不多,因为它已经成为生活当中的日常语言了。

成人也是可以学的,它不是特别难,而且我们每天已经在跟计算机打交道了,比如手机导航,它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还有用点评搜个餐馆,它是怎么排序的、什么叫智能排序?如果成年人认真想一想,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并不是非要学习计算机专业,或者成为程序员才要学计算思维,它是一种思维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在做决策当中,在管理一家大公司,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计算思维”都很有帮助。

三、算法时代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老喻:作为普通人,一方面会对计算思维有点儿兴趣,另一方面我刚查了一下2022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前十大公司,几乎全是和数字化和计算有关的公司,大家就会有点儿着急,将来会进一步发展成为什么样子?

诸葛越:有一个词叫做规模效应,比如石油公司,石油打出来,处理到各个桶,然后运到各处,有一定的大的效应,但没有数字化的规模效应。

数字化的规模效应,我们解决的不是一个问题,不是为10个人做一个程序,而是一旦这个程序做对了,它就可以解决成千上万个问题,如果有足够的computing power,那它就可以有解决无数人的问题,这个就叫“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整个计算里面最为强大的一点,比如做网页搜索,如果你只有100个网页,你用了很大的劲写了一个很长的程序,可能完成得还不是特别好。

但是,如果你有1亿个网页,也是用同一套算法来搜索,这就是规模效应。再如抖音推荐,每天有几百万的、几千万的人在上传他们的视频,他们的一套算法也可以做推荐。

刚才我谈到计算思维四点中,其中有一点是模式识别,就是识别相同的模式,精准地解决一次,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

规模效应造成了为什么市值最高的公司都是数字化公司,一旦会做了以后,用这个程序的人越多,它就会变得越好,比如你在餐馆做菜,你能做给30个人,能做给300个人,如果一下子来了30万个人,你肯定做不来。

大部分物理世界的事情是没有计算世界的规模效应的,但规模效应非常重要,也就造成了市值或者财富会向头部集中。

老喻:对普通人来说,将来咱们会不会全都变成“数据”?财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厉害,咱们就变成了数字难民,这种状况会不会出现?

诸葛越:第一,我们现在已经是数据提供者了,每天你拿着手机开着导航软件,从家里到公司再回家,每个人都在为技术公司提供数据了。

这不见得是坏事,就像我们去刷短视频,它会按照你的喜好做推荐,如果不给你看你喜欢的内容,而是推荐特别不感兴趣的内容,其实也挺不好的。反过来,只推荐你喜欢的东西,你可能就看不到更加有意思的东西。

第二,我们要怎么控制,比如我们能不能自己决定,今天路上的数据不告诉百度导航,因为我不想让他知道我去了哪里,我可以有一个开关去调整。

这个应该有一些规定来限制,而不是我们完全拒绝技术,事实上也很难避免,只要有一个手机,我们几乎是不可避免成为数字世界的一部分。

第三,技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优势和进步,比如外卖点菜的时候,上次你点了这样东西,那它会推荐给你另外一样你可能喜欢的东西,还是很方便的。

老喻:您开场特别提到,人类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结合计算机,结合算法,结合AI,能够更好地解决一些现实世界的问题,我觉得这可能会是未来20年比较有想象力的一件事,您可以介绍一下人机结合的场景吗?

诸葛越:在解决问题上,人类和计算机已经有非常多的合作了,比如每天使用APP。

在专业领域当中,比如医疗领域,医疗是基于数据和经验的,一个最好的老医生,他看过成千上万的病人,有过几十年的经验,而AI很擅长收集数据,然后做出判断。

AI很擅长股市预测,因为它也是数据和历史,试图判断曲线现在和未来会怎么走。现在股市的AI更加厉害了,不仅会看过去的数据,还会读新闻,世界上要发生什么大事了,这里会不会发生战争,或者这里会有一个新的机会,这些情况也许会影响到股票走势。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携手AI去做一件事情,我认为它已经在发生了,而且它还会不断地发生。

回到最早的主题,我建议大家不管在什么行业,都去学一点计算思维,了解一点计算是怎么做的,你能够更好地利用AI或者算法,比不能利用算法的人要有很多优势。

四、对孩子来说,应该学些什么?

老喻:关于孩子未来的职业和就业,我听过两种说法,一种是数字化,一种是高感性。

第一种说法就是让孩子去学一些和数字化相关的东西。大家又担心,有新闻说AI自己都编程了,那程序员还有搞头吗?

第二种说法是反其道而行之,现在应该让孩子去学跟数字化无关的东西,比如创意型的、人的同理心、人与人之间机器无法取代的情感之类的专业方向。

您怎么看这两种说法?

诸葛越:我们不能只能站在两头。一头是专业的计算机从业者,我和我认识的很多孩子是学计算机的,将来就是在幕后写程序的人,控制计算机的人,还有很厉害的计算机科学家。

另一头是完全不跟计算机打交道,比如学文艺、音乐的。

事实上,大部分的职业,90%以上的人都会站在这两头的当中,都会跟技术打交道。

比如你作为一个医生,你有你的医学专业,但你要看医学影像,将来AI会帮你做出很多标注,一个地方有一个点,有70%的可能性发生了癌变,它还会给出建议,一些药物比较有用,也会有副作用,最后还是你来做决定。

我的建议是要了解技术,只有了解了,在你的职业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去做程序员,或者计算机科学家。

我昨天才听到一个例子,一些律师要做一些决定,现在有一些程序会告诉他,这个人以前犯过罪,他将来是不是还有可能会犯罪,这个程序会给出从0~1的可能性。

如果你不太了解这个程序是怎么回事,那你是信还是不信?如果你不信而全靠自己的判断,但这个程序收集的数据量要比你大很多,它能收集很多历史,它能类比雷同的人,它的判断很有可能比你一个人要好。反过来,如果你信它,你到底信了什么,它为什么这么做?它是怎么做出决定来的。

每一个职业的人,都需要一定程度上了解算法思维,目的是把你自己的职业做得更好。

我们也不用怕,我们不会被完全取代,比如医生一定会有的,律师一定会有的,开餐馆的人一定会有的,送外卖也会有。

但是,怎样把自己的职业做得更好,在我们了解“计算思维”之后,你会做出一个更好的决定,你会做一个更好的医生,你会做一个更好的老师。

您在您的书里面也讲过,概率思维对人生的很多决定都是有帮助的。计算思维也是一样的,每个孩子都需要学,就是需要学的程度不一样,比如概率思维,学数学或理科专业的孩子多学一点儿,而计算思维是学计算机或者跟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孩子多学一点儿。

其他孩子可以少学一点,还是要了解什么是算法,什么是迭代,什么是模型,或者会写一些简单的程序,这样孩子才能在现代社会当中讲现代的语言,就是把自己的职业做得更好。

老喻:前两天,我看到一个做城市研究的著名学者说,大城市正在驱逐中产。比尔盖茨也说,假如他的前20个最厉害的员工没了,他的整个公司也就没了。

未来会不会有一帮天才程序员就够了,对大多数人学计算机的人来说,未来不会有特别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亚马逊有非常好的技术人员,更多的人可能就是在分拣包装,以及送快递。不说分拣包装、送快递不好,但它会呈现一个两级分化的局面,将来会出现这种状况吗?

诸葛越: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状况,也有两类,一种是两极分化,只需要少数的程序员,剩下的都是简单劳动。

还有另外一个趋势,同样是微软,他们现在有100万个程序员,一个基于自然语言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把很多简单的东西都做好了。

以前的程序员要从比较底层的代码开始写,而现在编程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微软或者其他技术公司会把很多基础的东西做好,希望每个人都能变成简单的程序员,比如Python是计算机比较简单的语言,以后可能出现比Python更简单的自然语言。

现在已经可以用语音助手去完成一些简单的指令了,未来也可以用自然语言编一个程序去完成一些复杂的指令,比如每天重复在3:00按照顺序完成三件事,如果发生意外还有另外一个办法。

这种复杂的指令在现在是需要写一个小的程序的,很可能在一两年以后就不需要写小的程序了,只要说出来想要干什么事情,它就变成了一个程序。

那个时候不是会技术的人少了,而是会技术的人多了,大批的人都能变成程序员,只要用简单的自然语言说出想法,就会有一个机器写出一段程序来。

你需要做的还是你的思维能力,你想要什么,你的逻辑是不是清楚,你能不能检验这个程序做出来的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能够做到这点就够了。

五、女性适合学习计算机吗?

老喻:对于女性来说,在计算机这个专业或者行业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样的挑战?对家有女孩的父母来说,怎样给她做专业和未来的规划?

诸葛越:计算机是一个对女性特别好的专业。首先,这是一个典型的白领专业,计算机是靠脑子的,不是靠体力的,这点上男女是没有区别的。

其次,工作环境是比较好的,基本上在办公室,还有很好的同事,解决着很有意思的问题。

再者,时间比较灵活,比如你要写个代码,不是让你花时间站在那儿,而是你的脑子最重要,你能做出最好的程序来最重要,你上班的时候可以有松有紧。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计算机可以跟你喜欢的各行各业相结合,这一点对男生女生都是非常友好的。你不会被限制只能学这个东西,只能走得很深,其实你不光可以走得深,还可以走得宽。

为什么比较少的女生学计算机,我认为是她们不了解,很多中学生可能还不太了解学计算专业是干什么的。

我问过在清华计算机的同学,为什么这么少的女生报计算机专业?他说主要是因为国内管程序员叫码农,这个词不好听。我觉得这有点儿太过分了,大家真的太不了解了,都觉得码农很辛苦。

建议大家多了解一下,了解程序员们每天花多少时间在想些什么事情,相对于其他工作,它是不是更灵活,是不是挣得更多,是不是性价比很高,是不是真的对女性更加友好。


六、家庭教育中,给家长哪些建议?

老喻:未来春藤想要的是开源教育的事儿,我认为好的教育资源应该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共享的,不应该仅仅在一个特别好,或者特别贵的学校里面,孩子才可以学批判性思维,可以学习独立思考,可以学习计算思维。

在普通的学校,可能就是把语文数学学好,那些不能当饭吃, 不能算分的就不该学。在我看来,这是教育上最大的不公平。

教育上很多好的理念、方法、课件,复制起来的边际成本是非常低的,我们希望能够用数字化的方式搭建一个共享的中央厨房,相当于给每个家庭提供一个超级图书馆。

但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使把它做成数字化的,可以结合自家孩子的特点,可以做一个基本的测评,可以接收到自动化的推送,许多家长还是不明白怎么使用。

我们就在探索一种模式,我们把它称作“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加上有温度的社区”,我们希望有人能够参与其中。

一方面,他们能够协助家长和孩子使用这个非常便宜,甚至免费的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人和人之间这种面对面的、有温度的沟通是无法替代的,我们就希望教育规划师这个角色,通过我们的培训,结合数字化的系统,去服务于社区,比如周末在小区组织一些标准化、模块化的小型活动。

传统教育中,大家经常说的是“双师模式”,我觉得“双师模式”还是一种单向的形式,并没有到数字化的层面。我们希望教育规划师扮演的是服务者的角色,他能够把面对面的温度和数字化结合在一起。

这个场景里面就会有什么?假如我对教育特别感兴趣,我想做一些事情去帮助周围的人,这个时候我会面临有几个挑战:

第一个是教育的专业性,我不是教育专家,就好像对学医感兴趣,我看了几本医学书籍就能够去行医吗?显然是不行的。

第二个是商业的行为,比如周末要举办一个活动,我该如何组织、如何宣传,对于个人而言,这些商业运营的事情是有一些挑战的。

第三个是技术工具,现在越来越多事情的主战场都转到了线上,在手机里,在网络里,在社群里,这就会用到一些数字化的工具。

从教育、商业和技术,我们都希望能够给教育规划师们提供一个自动化的辅助系统。

对于个人来说,只要能够把你擅长的,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以及你覆盖到的范围做好了,比如朋友圈或者所在的小区,这个系统就能够协助你一起做好这件事。

您的那本教育孩子的书籍《魔鬼老大,天使老二》特别受欢迎,您以一个计算机科学家的背景,以及您自身强大的学历背景,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教育孩子这件事儿?

诸葛越: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问题,而思维最善于解决的就是复杂问题,它可以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几个方面,可以将长线和短线结合。

现在教育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家长焦虑,因为我们都没带过孩子,焦虑往往会导致很多矛盾,孩子到底应不应该学这个?如果不学,他会不会失去什么机会?学习太紧了还是太松?

我们常常说“以终为始”,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倒过来看看你需要做哪几件比较大的事儿,剩下的事情能够放掉就放掉了,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一点能够做好,可以解决很多焦虑。解决了焦虑以后,你跟孩子的关系好了,享受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一般孩子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老喻:围棋AI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价值函数”。做一件事,首先得有一个评估系统,以一盘棋终局获胜的概率作为评判标准。

只有有了一个价值函数,你才能够去考虑每一手棋,每一个关键节点如何去做。

我们今天讨论的计算思维、程序、算法等等,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以终为始”的主动规划,以及过程中充满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这二者之间会不会产生矛盾呢?

诸葛越:我们说“以终为始”,并不是你能够掌握孩子从小到大的每一个点,比如他长大了从事什么职业、挣多少钱、在哪里生活,这些都是很具体的事情,很难“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更多的是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他是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人,他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是一个聪明还有点儿成就的人。

你可以在心中想象他大概是什么样子,倒回来你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技能级,比如他在学习上大概需要怎么样,还有合作技能、沟通技能等等需要怎么样,倒过来孩子才二年级,他晚上没做作业,他跟我在吵架,我应该怎样对他。

我觉得“以终为始”是可以的,但不是具体规划到他将来一定要考多少分、考上哪个学校,而是要看大局。

老喻:您刚才说的几点,是不是您对自己孩子的评价体系?比如自食其力,与您说的技能级,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诸葛越:孩子现在才7、8岁,等他自食其力可能得到10年、15年之后,你并不知道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职业,也许计算机是很好的职业,也许有新的职业出来。

所以,我会给孩子一些方法,再给孩子一些心态,让孩子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看到什么好东西的时候,他会主动去学,他也不怕挫折。

当然,学校里的知识也是要学的,只是占比没有那么大了。

老喻:强化学习分为“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你会发现,有些孩子在监督学习的环境下,学得就挺好的,一旦无监督,有些孩子似乎就稍微弱了一些。

让孩子在无监督的环境下也会学习,您有一些什么具体的做法吗?

诸葛越:在AI里面,“监督学习”就是有正确答案的,你告诉AI系统,这是一个什么房子,不断地给他100个、10000个,他就认识了。而“无监督学习”是自己去发现哪一种方法最好。

孩子比较关键的是在小学二三年级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如果他们能够形成自驱,喜欢学习,对学习有兴趣,有一定好的习惯,后面的教育就会容易得多。

一个小孩到了初中青春期,甚至到了高中,你再去纠正他的行为,如果他不愿意的话,其实是比较难的。在孩子心智还没有完成成熟的时候干预是比较好的,所以小学阶段蛮重要的。

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培养兴趣,不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苦的事儿。我看很多父母都会给孩子加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做完学校的事情还有课外的习题等等。

有的孩子就觉得学习是一件特别苦的事儿,做完了还有其他的事情,那还不如做得慢一点儿,我爸妈就不会给我加题了。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你越快做好,越有多的时间玩游戏或者吃东西。

我觉得,兴趣要比孩子具体会做什么事情要重要,因为这个年纪学的东西没什么难的,很多孩子短时间内都能学会,保持他的兴趣特别重要。

一些好的习惯也是比较重要的,比如不要一边学习一边看视频,学习的时间可以很短,比如10分钟、20分钟内专心地学完,毕竟一个孩子注意力集中不了多长时间。

也可以教他们一些算法思维,比如先做重要的事情,后做次要的事情。

让孩子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让他有一个正循环,是整个自驱力里面最重要的。当孩子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往往你都不用去抓他,他就会自动去学了。

老喻:一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式的。在传统的教育系统里面,绝大多数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大家在边界里面刷题,如果遇到开放性的问题,或者遇到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大家就傻眼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育上特别大的坑。

针对这一点,您认为父母可以做点儿什么?

诸葛越:家庭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丰富,学校排名总有从第一名排到第五十名的,而很多家长会要求孩子一定要考第几名,会让孩子在家里加倍地学习学校的那套东西,只是为了从95分考到98分。

有正确答案不是坏事,会做数学题语文题没有错,但在学校之外,在周末的时间,家长还得让他去做一点有创意的事情,或者有一点儿想象的事情,或者是按他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些事情。

你我都是在国内制度长大的,我们很多朋友也成长为了不同的人,关键看家长选择怎么做。

老喻:大的方向来说,一个孩子受教育的场景大概有三个,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家庭,一个是社会。

按理说,这三个场景应该是有分工的,现在的问题是这三个场景高度重复,学校抓学习,回家父母还是抓学习,从社会的角度是上补习班,还是为了提分,大家干的是一样的事儿。

我会发现,孩子的很多方面,比如沟通能力、同理心,以及时间管理等一些习惯的养成,一些学习方式、基本思维方式的养成,学校并不会特别教,应该是父母干的,但大部分父母也继续管孩子的学习。

孩子会有一种“才出龙潭又入虎穴”的感觉,从效率的角度说,这也叫“边际效应递减”,最后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了。

孩子是有很大压力的,他在学校看到同桌考了多少分、多少名,回到家如果家长再给他压力,他可能就扛不住了。

父母应该帮助他,成为他的战友和朋友,补全他的技能级,学校给一些,那父母就应该给他另外一些,而不是在学校已经给到的地方继续压孩子。

还有一个场景就是社会场景,诸葛越老师您就是一个在社会场景中做得特别好的老师,你能够花功夫以一个高的学历以及很好的产业背景,深入浅出地让父母和孩子初步了解计算思维这件事。

假如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都可以不断地完善,那将会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七、答疑环节

老喻:编程学着学着学不下去了,怎么办?

诸葛越:编程学习有点儿难,它不像语言学习是可以渐进的。很多人一开始觉得很简单,遇到一些坎觉得很难就有点儿学不下去了。

思维能力还是很重要的,不是编程本身的问题,是后面你能不能想清楚问题,为什么要讲计算思维、算法、模式识别等等,因为思想比程序要重要得多,程序只是个语言。

如果你能够在纸上写清楚你要干什么的话,编程是没有问题的,编程遇到编不下去了,很有可能是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想清楚。

我还是建议大家,至少去了解比较基础的算法是怎么回事,基本概念是怎么回事,而不是花精力在编程里面,我为什么想不出一个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忘记程序,你能不能真正想清楚这是什么问题、怎么定义的、它怎么解,解决之后再回到编程。

老喻:未来可以依赖机器人养老吗?

诸葛越: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领域,机器人除了思考,还有机械的一方面。机器人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研究就是养老,有两方面,一个是具体做事,每天做很多重复的劳动力事情,还有一个陪伴,包括开个电视等简单的任务,也包括一些聊天,语音助手就有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了,虽然还不能完全像人的智能。

老喻: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学习编程,或者从哪个方向?有没有一个简单的路线图?

诸葛越:现在很多少儿编程都是拖拽式的,针对于学龄前或者小学的;初中和高中以后,有编程课或者编程竞赛;写程序的编程,我认为是要到初中的后半段或者高中,也就是14、15岁以后,因为他要具有打字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懂英文,逻辑思维也要到一定的能力。

并不是之前不能培养他的思维能力,就像写议论文,你可能要到高中才能写,但不是高中之前什么都不学,因为没有词汇量也是不行的。

编程的思维能力是需要提前学习的,如果少儿编程课是偏培养思维的,那还是有用的,包括把大问题变小问题,包括走三步左转以后再走三步会到哪里,孩子可以学一些这些方面的理念,锻炼一些他们的思维。

老喻:除了您的两本书,一本是《魔鬼老大,天使老二》,一本是《未来算法》,您能不能够给大家推荐几本科学人文类的书籍?

诸葛越:我小时候看的《从一到无穷大》,讲数学悖论的《从惊讶到思考》,这些都是适合高中生看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喻对话诸葛越:“算法时代”如何培养不可或缺的“致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