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崧舟《观课十讲》(九)———如何在朗读和吟诵中体悟古诗的情韵之美——以赵志祥《敕勒歌》课堂教学为例(读书笔记)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古体诗根据体裁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歌体、行体、吟体。根据诗歌字数的多少,古体诗又可以分为四类:四言古体诗,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杂言古体诗。本课所讲《敕勒歌》就属于典型的杂言古体诗,也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

      近体诗则分为两大类:绝句和律诗。我们根据字数的多少绝句和律诗,又可细分为两小类,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基本结构。第一、韵律性。诗歌是直接诉诸于声音的,而这一特质就是集中体现在它的韵律性上。第二、抒情性,中国古典诗歌一直有抒情的传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第三、意向性。诗歌抒情,通过意向这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诗歌建筑材料来抒发感情。

二、课文解读

1、韵律性

    第一,字数。《敕勒歌》读起来节奏感强,以短句为主,字数的变换,让《敕勒歌》既粗犷又深情的韵律。第二,押韵。它押的是ABCBDDD。第三,韵字。大家可能只注意到了韵脚,其实还出现了好几类不同的韵字。第四,叠韵。苍苍和茫茫属于叠韵词。第五,复沓。复沓起到了回环照应的效果。第六,歌行体。歌行体本来就是用来唱的,具有极强的音乐性。

2.抒情性

    首先,语言的韵律本身所抒发的情感。

    其次,写作视野本身传递出来的情感。(上下,远近,静动,虚实)

    最后,意向所抒发的情感。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强烈的少数民族气息。他们的叠加和反复出现,无不是歌者在抒发对家乡、土地的眷念与热爱之情。

3.意向性

    这首诗只有意象,“敕勒川”是意象,“阴山下”是意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意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是意象。这些意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自然性,白描性。

三、古诗教学的学段特点及基本特点

第一个维度,诵读。第1学段的诵读要求是读正确,读熟练。第2学段的诵读要求是,能读出节奏和韵味,由学习变成能力。第三学段诵读的要求更高,在读正确读熟练的技术上,要求学生带着想象和体验,读出节奏和韵味,读出个性。

第2个维度,翻译。第一学段无需翻译,不要求学生去翻译古诗,甚至觉得古诗的意思就是不用多讲。第二学段的古诗出现注释,学生需要借住注释,插图,和诗境翻译诗句,联系诗歌的上下文翻译诗歌大意。第三学段,学生需要借助注释插图诗境和自身的阅读积累较好的翻译诗歌大意。

第3个维度,想象。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性意味着诗歌必须要想象。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借助插图故事,想象诗歌情境。第2学段要求学生借助插图,故事注释等想象,并简单描述诗歌情境。第三学段学生要借助插图注释等等,抠住关键意象想象并描述诗歌情境。

第4个维度,情感体验。第一学段,要求初步感受诗歌情感。第二学段要求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诗歌情感。第三学段要求借助意境和资料,在理解和想象中体悟诗歌情感并能表达所体悟的情感。用语言,诵读,画面,思维导图等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四、以赵志祥老师执教的《敕勒歌》课堂实录观摩为例

赵老师执教的《敕勒歌》是个大课,用80分钟左右的时间上完了这首诗,这堂大课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大板块:第1个板块是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第2个板块是在吟诵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诗歌。

第一个板块: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

问题一: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如何把握基本教学要求?

解决方法:1.分层次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层次一,从学情出发要求学生读正确。

层次二,读出韵味。把韵脚的读音拖长,就能读出韵味。

层次三,读出理解。立足学情,实事求是,才能将制度课程转化为师本课程,最后转化为生本课程。

层次四,读得滚瓜烂熟。在这部分教学中不断改变诗歌的呈现形式。由熟悉的横排变成不常见的竖排,第1次竖排,带标点符号,第2次竖排不带标点符号,第3次竖排出现繁体字,第4次竖排全部变成小站,第5次竖排全部变成甲骨文。赵老师变着法子让学生反复读,读到烂熟于心。

2.搭建多种教学之下引领学生朗读古诗。

搭建问题类支架。用正常语速读野茫,再放慢语速读野茫茫,引导学生思考哪种读法,让人感觉草原更辽阔。问题类支架穿插在整个朗读教学过程中。

范例式教学支架。最重要的范例就是教师自身的示范。

信息类教学支架。赵老师用直观的形象的图片以及关键注释等等这些都是信息类教学之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情境类教学支架。目的是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和兴趣,这种陌生化的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

肌力类教学支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加分,从100~120 130 150,到140 145 149.5。

问题二:如何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

解决方法:第一,韵律性。分层次,多形式的朗读教学,贯穿始终。赵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运用的基本教学策略就是朗读,当然它的朗读是分层次多形式的,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要求,每一次朗读都是学生津津有味,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学生自然感受到了敕勒歌,这首诗的韵律之美。

第二意象性。赵老师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看见时刻描绘的画面和场景,又通过对比式朗读,引导学生想象不同的朗读节奏的时候传递的不同意境。

第二个板块:在吟诵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诗歌。

1.以故事吟诵的直观方式渲染诗歌的情感基调。

第一,在这个板块教学过程中,赵老师生动的讲述了《敕勒歌》诞生过程,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自然渲染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当战士们因为战争失败,垂头丧气的时候,正是这是《敕勒歌》,激发了教师们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依恋之情,军心振奋,故事直观效果理想。

第二,以具身吟诵的直观方式强化诗歌的情感氛围。借助身体来帮助认知,促进体验,赵老师引导学生看符号打手势,去掉符号的手势,就是让学生置身因素进一步强化诗歌的情感氛围。

第三,以表演吟诵的直观方式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倾向。

无论是教师个人的表演还是最后学生的表演,都把师哥的情绪氛围渲染的淋漓尽致。

结论和启发:

古诗教学,必须以诵读为本。因为诵读可以符合古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就教学策略而言,朗读语音松各有优势,如果能实现朗读音素的和谐统一,那毕竟是古诗教学的,就你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王崧舟《观课十讲》(九)———如何在朗读和吟诵中体悟古诗的情韵之美——以赵志祥《敕勒歌》课堂教学为例(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