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5

                                                         假如我不是天才,你是选择还爱我吗?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小朋友画廊”刷了屏,很多人都被自闭症儿童的绘画作品打动,惊讶于他们的天赋和艺术创造力。但是,惊讶之余,我们也不禁担心,我们关注的是自闭症儿童,还是天才?

儿童精神病的现状是,它要么被污名化,要么被浪漫化。我们可以欣赏艺术,可以透过艺术去了解那些“小朋友”,但却不能不直视痛苦的疾病本身。



自闭症儿童?天才?

什么是自闭症?首先,自闭症的诊断本身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因为自闭症孩子的症状或者范畴非常之宽。正因为这个谱系很宽,所以的确有些孩子是有天赋的,尤其是在音乐、美术或者记忆力、计算能力方面,但是那真的只是极少数,更多的孩子是话都不会说、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所谓“低功能”自闭症。

这样的孩子,没有语言,没有眼神对视,没有感情交流,无法理解逻辑,也无法解读他人的表情。很多父母年复一年的努力干预,但是终其一生,也听不到孩子叫一声妈妈、爸爸。

在“小朋友”画廊的作者中,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小朋友”。他们有的十几岁,有的二三十岁,但是他们始终没有“长大”——“长大”意味着适应社会秩序,能够独立圆熟地生活,但他们因为自身的疾病,无法做到。

他们的画作也缺失正常世界中的秩序和逻辑,但正因为这种缺失,反而蕴藏了更为巨大的奇幻力量,在现实之外,通向更为神奇的世界。

“小朋友”画廊这样的作品展示虽说有募捐的性质,但也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即被援助对象成为了审美价值的创造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些患者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感,也淡化了其家人的痛苦和绝望。

不过,回归疾病本身,拂去面纱,它意味着必须直面痛苦和挣扎。

艺术打开了“心”,但沼泽依旧

“我心中住了一个小朋友,喜欢用画画和世界对话”。

诚然,艺术成为一种对话和交流方式,打开了这些“小朋友”的心灵的大门,让非患者们可以触及他们的精神世界,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艺术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多络丝·兰格丽写过一本《戏剧疗法》,即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演出、并利用面具、木偶、游戏等方式,进行针对性治疗,戏剧作为治疗中的手段而非目的,其表演的水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治疗过程改善身心状况。

文学也是一种治疗的方式。叶舒宪教授曾写过《文学与治疗》,提出了“文学治疗”的概念,打通了文学与心理治疗的壁垒,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救援。




为精神病人开办画室的郭海平也说,“好多人刚来画室的时候,看人的眼神都是警惕、戒备和怀疑的。因为他们不被理解、信任和尊重,他们的心是关闭的。画了一年半后,对于世界,他们模糊中也知道,自己的作品被读懂了,是开心的。”

艺术更像是悬浮在高空的星辰,或许少数人能够顺着星光,接近天空;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在绝望的沼泽里苦苦挣扎,并无浪漫可言。

在这个世界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是大人还是孩子,希望你心中总会怀揣着梦想、思念着亲情、守护着爱情……为此认真努力着,从一而终不曾放弃,这就是生活的模样。

儿童自闭症治疗https://www.xingxiwang.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