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随想1

妙语

  • 不要对别人期待过高。有期待就会有失望。包括配偶,父母,孩子。

  • 读一本书没有改变,但坚持读一定有。读书不是为了雄辩,为了优越感。是为了保持独立思考,喧闹的世界里,一份清醒。

  • 信仰从来都不是一种形式,不是束缚和抗拒,而是内心平衡的把握。用最贴近自己本性的方式活着,才是对信仰的最高尊敬。

  •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 你永远无法真正改变一个人。一个人越成熟越有见识,越容易理解别人的做法和观点。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永远不秉持批评的态度。

  • 警惕你的否定、愤怒与反感——那里就是你的认知边界。

  •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不足。

  • 所谓的生命能量原始的表达形式是自恋、性和攻击性,他们常常被社会文化说成是非常不好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真这样看待他们,那我们也就切断了和生命能量的联结

  • 大脑有三个死循环:第一个死循环:大脑对我们固有的一切,迷恋到不能自拨的程度第二个死循环:大脑不太留意我们得到了什么,但却绕着我们失去的循环不休第三个死循环:大脑以自己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纵然是再有智慧的人,每天也是在这三个陷阱里兜来绕去。但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在沟里,会微笑面对自己的错误。而疏离于智慧的人,却难以意识到自己错了。

  • 认识人性,说透了就是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心中的纠结与残缺,就是认识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苦伤;认识到人在社会上的表现,充满了无尽的矛盾与困惑;认识到人之幼年的缺憾,会构成他终生走不出的陷阱。这时候,你对人再也不会有恨意,再也不会有怨言。因为你知道众生皆苦,终不过是庸人自扰。

  • 评判一个人的价值高低,无非不过是三个角度:一是看他遇事时是否沉稳,看他的情绪控制力。二是看他面对弱小者的态度,观察他的人品。三是看他是否有提升自我认知的意识,看他的努力程度与能力。不要被低价值者误伤。辨识出那些高价值者,与高价值者同行,不内耗,不纠缠,不怨天,不尤人,踏踏实实夯实自己的事业与家庭。

  • 不要期待通过讲道理就能教会别人如何理解人生和如何生活,因为你会发现每个人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走了很多弯路,遭遇了大大小小很多挫折之后才真正懂得这些道理。

  • 真正内心强大人往往表现得很柔软,而那些外表强势的人,往往都很脆弱和自卑。

  • 别人所谓的自律,其实都是习惯。没有谁会坚持一个让自己始终痛苦的行为,但是当这个行为成为习惯时,你会觉得它跟呼吸一样简单。

  •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段路是需要自己独自走过的,没有人会永远陪着你。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

  • 事情没做成之前,不要告诉任何人。没几个人盼着你好,如果这件事做成了,他们会嫉妒你,做不成,他们会笑话你。

  • 人生的复利效应威力巨大,不放过每一个正向复利的机会,时间造成的差距是很难短时间内赶上的。

  • 千万不要拥有“红灯思维”,看到比你厉害的人,首先应该想的是,这个人真的这么厉害吗?他是怎么做到的?而不是觉得别人在吹牛逼。

  • 懂得换位思考是做人最大的智慧,也是最大的善良。当一个人能做到每件事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下,那他绝对人缘不差,而且办事令人舒服得体,请努力提升能自己的共情力,这将影响你的亲情,爱情,友情。

  • 人的认知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请务必保持不断学习,不断激进自己!

  • 世界上重大且有效的原则都是简单的,比如勤奋、诚实、平静,把生命的时间维度给拉长,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靠投机取巧来长期获益的,唯有守住这些基本的做人做事原则。

  • 人性都是有缺陷的,不要总想着去窥探人性。因为越是看的透彻,你就越会感到绝望。

  • 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是提升自己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

  • 很多人一生忙忙碌碌,最终却碌碌无为,大概是因为在最重要的事情或者事情最核心的部分上偷了懒。但事实上,因为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偷懒懈怠了,所有其他的辛苦和努力都近乎于零。

  • 随口答应,还不如认真拒绝。承诺有限,精力紧张,大家可以学习另外两种技能:随口拒绝讨厌鬼,认真答应心上人。

  • 人生起伏,境遇各不相同,再重逢有人在高山,有人在低谷,能述说的都只是琐碎和日常,真正的孤独难以启齿。

  • 做自己热爱且擅长的事情,你才会更容易持续和成功

  • 能力与天赋能决定你能达到的上限,但你所处的平台决定了你起步的下限。

  • 放得下就不孤独,站得远些就清楚,不幻想就没感触,不期待也就不会有在乎。世上无难事,庸人自扰之。

  • 一个人要超越他的环境及出身,进步是不够的,非要进化不可;那样大业,岂能人人做到。

  • 但生活的美妙之处却在于,很多事情在我们没做到一定程度之前,是完全没法理解的。

  • 一个人能获得的最可贵的能力,都和掌握一门语言一样,你所付出的努力不是能够获得即时回馈的,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收获,直到积累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忽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连你自己都不清楚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比如锻炼身体,读书写作。

  • 物欲能让人开心,可带来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精简生活不是一种口号,而是繁华看尽后的质朴回归。你一生的终极修炼是自己,而不是外物,有趣的灵魂比美丽的外表更迷人。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 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审而后发,犹未为晚。
  • 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

心学

古人认为,立功立德立言是人生三大最高追求。王阳明三项都做到了。立功:剿灭宁王反叛,以少胜多,打赢了一场教科书般的战役。立德:人品极高,不贪财不好色,为官清廉,而且不歧视少数民族,在贵州做了极大贡献,与少数民族打成一片,这在今天地域攻击狗都盛行的中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立言:开创心学,前无古人。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等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你每时每刻,每一分每一秒每个行为的规律。不管是你过去的行为,还是现在的行为,都不取决于这个意识。意识只是整合你的信息,让你思考,不是决定你下一秒行为的东西。你的意识是语言,是一种后天学会的用来彼此交流的东西。你说我现在抬抬手,说完之后,这句话在你脑海中,要转换成信号,你才会抬手。天马行空的意识,不但会蒙蔽你对过去的感知,还有未来。未来的行为也并不完全受意识控制。控制你的是此时此刻的感觉,只存在于此时此刻,没有过去未来。

这个知绝不会是语言,哪怕描述为一种感觉,还比较接近。你看到东西,先有知,就是先有感觉,然后才有意识。就比如你吃一口冰淇淋,感觉很好吃,然后你要表达出来,才有意识整理成语言,让你说出来好吃这两个字。好吃的这种感觉就是知。只要你醒着,就有知,就有感觉,感觉带着你行动,意识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不能完全控制你。决定你行为的是此时此刻的感觉,就是此时此刻的知,它发于瞬间,又转瞬即逝。

知行一体,你的知决定行,行又决定了知。知不来自于意识,来自面前的世界,来自你的视觉听觉触觉,来自你过去的行。你难受了,不会想一下我不要难受,你就真的不难受了。

你处于一种难受的状态。此时你的知就是难受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你无法行动,什么都做不下去,让你沉浸于痛苦中不能自拔。可是,通常,这种时候,道理你都懂,但是你还是难受。平常跟别人讲道理一套一套的,到自己身上了,还是不可避免。因为只有行才能改变知。意识层面的空想99%都没有用,不是说什么,想什么就能轻易改变的。只有你摆脱这种感觉,拖着身体,真切的现实的去做点什么,才能改变目前的状态。这是最简单,但是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走出痛苦的方式。不管是面对一个人,一个环境,一件事,一个问题,一个想法,你的知都会让你联系到上次的行。这就是你的行为规律,这就是知行合一。知不来自你的意识,来自于你上一次对这个媒介做出的行。你要建立一个模型,一个一一对应,但是又不断被替代的模型。这个模型,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知行合一。你的意识,其实来自于行。你的意识看似复杂,其实是这个模型运作的时间足够久之后的结果。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起初并没有什么本性善恶,所以有人好有人麻木不仁,有些人坏的你无法理解。而这两种人都符合王先生的逻辑,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小时候的知,即行不同。但是不管怎样,要为善去恶。

读书、思考,都会替代掉过去低级的信息,以后遇到对应情况,都会用到。有时候你觉得看道理没有用,但是你看的时候只要认真、好好思考,形成了一种感觉,一种知,后续遇到对应的情况,你就会想起来。你的阅历积累,并不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你只是不断的替代自己的信息,不断的替代你对一件事一个人,一种东西的看法。哦对,人也是,人也是个媒介,你对他的看法也是不断的替代。讨厌的人,好久不见你还是讨厌,但是继续接触,某个行为感动你了,或者你发现之前是有误解,你对他就不讨厌了。
是感觉,决定着人的想法和行为。你还要明白,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想法,让你一直沉浸其中欺骗自己,它不是客观的行,它属于知的一部分。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曾经你爱过的人,说过的话,都只能代表那一刻而已,永恒只是你意识里的错觉,不存在于现实,现实永远在变,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不管你多么不信,现实都是在变,而且与时间无关,只与一一对应并且替代的逻辑有关。意识与现实无关。

为什么晚上看了各种道理,第二天还是该干嘛干嘛呢?现在你应该知道了,你的知会带你做你之前习惯做的行为。要想摆脱舒适区,那就在这个舒适区,做出新的行,才可以,空想是没用的。

那朵花

阳明与友人同游南镇,一位友人大概是听多了王阳明讲“心即理”、“心外无物”等说法,也想必是深深怀疑而有些不以为然的,于是不失时机地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则从容答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朵花的存在之所以被人觉知,是因为经由眼睛的感官呈现在我的心里,然后才被我觉知。外在的一切事物,来自其他感官的觉知,也无不是如此。我们心中所呈现的并不是外在事物本身,而只是我们心中因为感官觉知而形成的对外在事物的光影。这些光影只在我们心中,是虚幻的,其消解也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只须在自心中不被这些光影所迷、将其消解掉即可。一切修心的实质,都是在这里。

曾国藩

曾国藩,中兴名臣,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军事也很厉害。蒋介石对他崇拜的是五体投地,床头常年放着曾国藩家书、日志等等。毛泽东也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佩服曾国藩呢?论功业,毛、蒋的成就比曾国藩大,都是一国之君;论知识学问,毛泽东并不输于曾国藩;论打仗,毛泽东古今中外罕见敌手。一句话,毛泽东文治武功都超过曾国藩,他服曾国藩何来?大家还要注意这个“独”字,就是唯一。

那就是服曾国藩的“做”功。一般人的努力都是在外,按照命运之神的指引拼命前行,建功立业,如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左宗棠等。所谓“伟人征服别人,圣人征服自己。”曾国藩是内外兼修,其过人之处在于“内修”,即“修心”,也就是所谓的战胜自我,去“我执”。一般人连了解自我都做不到,更别妄谈战胜了。

  • 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奥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
  •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
  • 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宜也。
  •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 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 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旦姑待,后来补救难矣。
  •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随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