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自己做参照物

毕业前夕,省委组织部来学校选干。最后中文系就剩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人了,但名额只有两个。省委组织部的两个人就通知我们三个到学校组织部接受最后一次谈话,从而确定人选。

挨到我了,很是紧张。组织部的办公室和组织部的人都是那么庄重严肃,前边说什么问什么了都不记得了,最后只记得他们说:“不要以为选干就是去城市,坐办公室,轻轻松松。这次从大学生选的干部都要派到省内最艰苦的农村去,有些地方都不通公路,没有电灯,甚至连吃水都很困难。而且这批人去了以后,要有充分的长时期扎根干下去的准备。你再好好想想吧。”

我觉得有些恐怖,不能细想,最后诺诺地说:“那就算了吧。”

不知道那两位同学是怎么表态的,反正他们两个选上了,我被淘汰了。当然他们两个谁也没有扎根在艰苦的农村,后来都进入了仕途。

是骡子还是马,对照自己的表现,清楚得很。

在职工中专当老师的时候我对学生作文的评分是10分制。以想象中我写相同题目作文的水平为标准,比我好的给9分以上。因为都是职工,岁数大,有一定想法和经历,几个同学写作水平不错,我经常给他们满分,我从来不吝啬手上的分数。看到实在好的作文,我常心里暗自说:比我写得好,我写不出来。

这个方法或是心态挺好的,真的可以教学相长。许多语文老师不轻易给学生作文满分,我就问,让你自己写你能得满分吗?我不习惯老师把分数当自己的钞票舍不得给人。

有同学陆陆续续成名成家了,聚会说起或是有时想起难免有些失落和嫉妒。心想:我当年的字和他差不多;我当年的文笔也不错,怎么他们现在就这么厉害?再细想:人家中午不休息在教室练毛笔字,我在宿舍背床板;人家除过日记天天还在写诗歌每周都要投稿并发誓毕业之前要在“大学生诗苑”发表作品,而我只想中午去哪个餐厅吃饭又好又便宜还不用排队。离开了学校的日子,人家必定更坚持更勤奋,所以人家有成就是应该的。自己的表现自己明了,自己现在有酸楚的小心思也很正常。

看到各色人对于孩子培养教育的付出自己就全是惭愧了,对于人家孩子的优秀就认可,就觉得应该。别说买学区房,花高价上好学校,上各类补习班,在学校边租房子请长假陪孩子学习,就说生活困难的人家也有贷款支持孩子上比较好学校的,再别说为了不让孩子分心而长年不看电视不上网的,风吹日晒接送孩子上各类补习班的了。许多家长对孩子未来的重视从娘胎里就已经开始了。我却长期顽固地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爱学习不爱学习、学得好与不好那是天生的。从思想上就没有重视过儿子的学习,行动上也只是过问一下每次考试的分数而已。

和儿子一起练乒乓球的后来是全省业余赛冠军,和儿子一起练单簧管的现在是波士顿大学该专业的博士。不说孩子们的表现,就是家长的表现我已输在起跑线上。家长陪学陪练甚至比孩子还认真和辛苦。我也陪,开始打鱼晒网,后来干脆偷懒不去了。

同样的资质,天道酬勤,甚至勤能补拙。基本上,自己种下了什么就收获了什么。

看到从海南出来的成功人士,我也就想起九十年代初我曾经下海的经历,总遗憾自己为什么不听劝执意要从海南回来呢。眼界决定境界,自己就是一个鼠目寸光。

最有对比意义的是看第一次载人航天发射的时候。那是直播。看着杨利伟穿着宇航服离开驻地,报告准备完毕,坚定走向发射器,挥手告别送行的人员,镇静进入发射舱。我实在是太佩服了,五体投地。我当时就想,假如是我,尽管前面进行了各种身体和心理的训练,但当真要进入发射舱的时候,我一定是要瘫软的啊!发射失败了怎么办?美国挑战者号爆炸的画面我见过。发射到太空回不来了怎么办?让我在孤寂的太空活活饿死吗?没办法,我要么是爬进去的,要么是让人提起来塞进去的。当杨利伟回来的时候,我钦佩那是真英雄。给他什么样的称号、荣誉和待遇都不为过。一般人试试吧!

人生路上,时时处处都存在着比较。比较时,不妨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参照物,与人比收获,先看自己的资质和付出。我们大部分人无非普通人一枚,那就按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吃普通饭,过普通日子,所有的不服气和好高骛远都是自己对自己的伤害。

拿自己做参照物,可能会让自己心平气和一点,也可能会让自己在以后的路上走得更好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拿自己做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