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代、近代交通简史

                                         全文选自陆韧编著的《高原通途—云南民族交通》

        蜀身毒道以今成都为起点,西南出邛(今四川邛崃)、僰至滇,从滇越(今云南腾冲)出缅甸敦忍乙(今太公城)至曼尼坡入身毒(今印度)。它由贯通云南的五尺道、灵关道、永昌道和缅印道连接而成。P10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过石门(今云南盐津豆沙关)到朱提(今云南昭通),然后经由味县(今云南曲靖市西北十五里三岔),到达滇池地区,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P10

          灵关道,大约由今天成都出发,经今双流县、新津、邛崃到雅安,向南经汉源,过越嶲(yuè xī,今为四川越西)到达西昌,然后继续南行,从三绛(今四川会理西南)渡金沙江,过青蛉(今云南大姚)、弄栋(今云南姚安),由云南(今云南祥云县)到达楪榆(今云南大理)。

          永昌道,其道由楪榆西行,翻越博南山(今永平县城西南),经博南渡澜沧江,抵达永昌(今保山)。

          缅印道,该线路在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该名词是今人为描述缅甸到印度的线路起的,可能是由滇越出境后,经过掸高地的各个山口,特别是曼尼坡高地一带,穿越帕脱开山和阿拉干山脉之间的盆地,直接进入今印度阿萨姆邦地区。

          进桑糜泠道,一种说法是从交趾(今越南)沿红河经糜泠(约今越南永富省富寿),经由糜泠水道往北,抵达进桑关(今云南河口),自进桑关转陆行,经过贲古(今蒙自、个旧)至益州(滇池地区)

           清溪关道,是从汉晋时期的灵关道发展起来的,汉晋至隋唐,一直是云南与四川乃至中央王朝之间的主要交通干线。清溪关道从成都出发,往西经雅安,渡过大渡河,南下经由西昌,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然后取道姚安,往西至大理地区。

          石门道开辟于秦汉时期,是从秦汉时的五尺道发展起来的。隋唐时期,这条古道发展成为通南诏的重要道路,它与清溪关道一同负着沟通云南与内地和中央王朝的交通重任,并称为南北路。唐代石门道是从今天四川宜宾,经由云南昭通、昆明至大理地区。

           铁桥道。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势力不断扩张,在西南一度占领云南洱海以北地区和四川的盐源一带。吐蕃势力南下的线路,一是经川藏交界的清溪关道深入云南;另一线路是直接从滇西北南下,由横断山的纵谷通道深入洱海地区。铁桥道大约是从南诏王城阳苴咩城(yáng jū miē chéng)往北,经过邆(téng)川赕(dǎn)(今邓川)、宁北城(今洱源)、剑川城(今剑川)、铁桥城(今丽江西北的塔城)、敛寻城(今维西)、聿(yù)赍(jī)城(今德钦),然后通往吐蕃。

             丝路彩虹。汉晋时期的蜀身毒道与进桑糜泠道相互连接,发展到唐代,形成著名的“安南通天竺道”。它横贯云南,东南起太平洋沿岸的安南胶州港,西出天竺至印度洋,被人们誉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道路所经的云南如一座陆桥,似一条彩虹,将太平洋和印度洋联系在一起,构成唐宋时期云南对外通道的基干。

            青木香山路,从银生府(今景东)经开南城、威远城(今景谷)过茫乃(今景洪)道至白古(缅甸南部沿海的弥臣国)。

           普安入黔旧道(也称为东路、普安路)通称湖广普安路,是明清时期云南联系中原内地最主要的的道路,从昆明到曲靖,通往贵州的安顺、贵阳,入湖广境内,再经晃水驿、便水驿达沅州(今芷江县),从云南至沅州共1890里,而后或与湖广入北京的大道相接直上北京,或继续往东深入江南地区。

            在云南茶叶兴起的明清时代,云南所有的物资运输全靠马帮驮运,普洱茶外销也不例外。随着茶叶贸易的兴起和发展,这些运销茶叶的主要交通道路,即被人们称之为“茶叶之路”或“茶马古道”而闻名于世。在这些茶叶运销的道路中,以滇茶藏销的道路最负盛名,故所谓的“茶马古道”主要指从普洱茶产地西双版纳的勐海及普洱、思茅等地经大理、丽江、中甸至藏区拉萨的马帮运茶道。

             明清时期是云南开采铜银矿鼎盛时期,矿工不下几十万,铜以东川铜矿最负盛名,其产量之丰,含量之纯,位列全国之首。明清时期,云南白银产量居全国首位。云南的铜产主要在东川,内运的铜基本上以东川起运,靠马帮运输至四川泸州等地的川江码头,再由川江船运至内地。滇铜运道是从东川到泸州的陆路,主要有5条线路,是云南在明清时期最繁忙的运输线。

             据史书记载,清代云南共在各种道路上设邮传、镇戍及维持交通和地方行政安靖的机构驿站85处,堡12处,铺410处,关210处,哨915处,汛280处,塘、卡、隘2260处。

             清末至民国年间,云南玉溪、河西、峨山等地的马帮,常年赶马走迤南线至思茅、普洱、车里及佛海一带收购茶叶及各种土产山货,运往泰国、缅甸和老挝等地销售,这种生意当时称为“走夷方”。P112

            三迤大道,按传统的说法,近代云南马帮运输有三大线,即迤东线、迤西线、迤南线。迤东线包括昆明至贵阳、昆明至四川泸县和昆明至宜宾三条干道,近代云南出省物资或内地入云南物资,主要通过迤东线运输。迤西线包括昆明至西昌、昆明至八莫、昆明至巴安、昆明至车里四条干道。迤南线包括:昆明经蒙自至蛮牦马帮干道,接续红河水路直达越南海防,这是云南出海最近的通道、昆明至百色干线。

            滇越铁路是米轨(轨距1m),全线由昆明至越南河内,再到海防,全程约800km,河内至海防80km,河内至滇越交接处老街一段290km,1901年开工,1903年建成,从河口起入滇,经过芷村、蒙自、开远、宜良、呈贡至昆明,在云南境内共长465.2km,1903年开工,1910年完工。滇越铁路云南段所经之地几乎都是山岭地带,线路迂回,筑路工人牺牲巨大,当时人说“滇越铁路是一根枕木一条人命”。在滇越铁路之前,云南出口货物的运输或由蛮牦下水,用舢板运至海防出口,需40天;或经陆路,由马帮驮运至四川叙州,接川江航运出口,仅陆路就需20余天;滇越铁路开通后,由昆明装载火车,六七天就到香港,九天就至上海。旧时,云南生员进京赶考,需提前半年以上的时间就上路,由云南至北京,徒步而行或利用驿传,日夜兼程也需四个月才能到达,滇越铁路修建后,11天可到达北京。滇越铁路建成后,从滇越铁路经过越南再转内地成为云南与内地往来最便捷的路径,1940年6月,法国屈服于日本的压力,封锁了滇越铁路。抗战期间,修建的长243.7km的滇东干道(滇黔公路滇段),线路从昆明至胜境关小街子,成为云南与内地连通的第一条省级公路。

            个碧石铁路是寸轨(轨距600mm),1915年开工,1921年建成73km的个碧线,线路从滇越铁路碧色寨经蒙自、鸡街、乍甸至个旧;1928年建成62.46km的鸡临线,线路从鸡街至建水;1931年建成41.23km的临屏线,线路从建水至石屏。

            滇缅公路,包含国内段和缅甸段,国内段含已建段和新修段,已建段长411.6km,从昆明经楚雄至下关,1935年12月底通车到下关;新建段长547.8km,从下关经保山至畹町。缅甸段从畹町至木姐通往八莫。滇缅公路1938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建设时间9个月,是公路史上的奇迹。

             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1942年底至1945年初,中、美、英三国协力修筑了以印度东北阿萨姆邦的利多为起点,贯穿缅北,进入滇西,与滇缅公路相衔接的公路。中印公路包含北线和南线,北线由印度的利多经缅甸的密支那、中缅边界37号界碑、腾冲、龙陵、保山、下关、楚雄至昆明,全长1568km;南线由印度的利多经缅甸的密支那、八莫、南坎、木姐,进入畹町,续接滇缅公路,抵达昆明,全长1731.7km。

            驼峰航线,1942年缅甸失守,滇缅公路被切断,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严重受阻,1942年4—5月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至昆明的航线,1945年11月15日关闭。

           石梯路,又称梯云路,是古代驿道、马帮道路经过悬崖路段处的一种特殊道路,在峭壁悬崖出,人们开山凿石,倚着陡壁凿出石阶,层层级级,如上云天。

           栈道,又称阁道,在悬崖峭壁上架木或架石铺板为之,是我国古代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加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也是当时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道路的建筑形式之一。栈道川、陕最多,云南主要分布在滇东北的川滇道路上。

           马帮除了走驿路大道,也有荒野小路,穿行于野草丛生、河流纵横的荒野之间,需要有人在前面用大刀披荆斩棘,探河架桥,夜晚无法解决食宿,只有露宿荒野,俗称开亮或打野。

你可能感兴趣的:(云南古代、近代交通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