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11.16期的《奇葩说》,非常喜欢这一期的辩题“如果可以让全人类的知识一秒钟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最后的结局是正方赢了。
双方辩论得非常精彩。正方的三位辩手的确让我佩服,尤其是陈铭。原谅我开始并不是陈铭的粉。但是听完此次的辩论,我已经彻底拜倒啦。
引用杨淇涵的话“要想赢,学陈铭,穿西装,打领带,站在世界心中呼唤爱”。
如果真的可以一秒知识共享,我真的也希望可以拥有陈铭一样的智慧。
作为正方三辩,对方二辩傅首尔发言完后,陈铭将对方的观点逐一击破,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积累,相信很难做到。
他的辩论,以及与詹青云的开杠我反复听了不下十遍。
他的每一段反驳都按照万能写作公式:观点+案例+总结。
知识,框架,理论,以及故事我们都听过,但是我们却不能像陈铭一样,随时灵活的应用。
打个比方,我们的大脑就是一台电脑,电脑的存储容量都差不多,有人还有很多空间,有人的空间已经很满了,空间很满的人,也有系统C盘满了,电脑无法运转,其他硬盘也杂乱无章,而有的人,却懂得更新,电脑里文件随时逻辑分明,想要也能随时调用。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都有字典,但是为什么我们不是人人都成为诗人。
引用陈铭辩论中的一句话:“信息,知识,智慧和能力是不一样的三个概念。”
拥有了知识,并不代表你就比别人有智慧。运用和实践所学的知识,才是有智慧和有能力的人。
就拿写作来说吧,之前我总是强调输入很重要,但是输入之后,如果不会运用也白搭。
之前看过一本书《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作者认为读书分四个境界,第一层境界就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就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就是会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新的知识。
很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往往第一,第二层就开始沾沾自喜。
正如书中作者所说:“读书这件事,看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写下来的文字也未必全是自己的,只有反反复复讲,把看到的写的讲到潜意识了,成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成为了自己的习惯,也许才是自己的。”
读书,学习网络课程都很重要,但是读过,学过,听过,如果不能够运用,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到头来你的脑海只是一团浆糊。
所以,学习输入很重要,学会运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