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

一.初相遇

厦门是活在我想象中的城市,传说中的“花园城市”。

未到之前我对它有着无数次遐想,文艺小店、沙滩海浪,连厦门大学都是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因为上大学,我来到了这里,终于我可以近距离的接触这座城市。

初见时,八月份的高温笼罩着整座城市,拥挤的公交车摇摇晃晃,全家一行人每天都处在疲于奔波中,甚至感受不到旅游的乐趣,这是我对厦门的第一印象。

正如旅游攻略所言,厦门有很多文艺清新的小店。当时我刚刚高中毕业,满心向往,毕竟每个人年少时,都想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能安然度过这闲适的一生。

第一次看见“赵小姐的店”,“阿呆少爷”,“苏小糖”,还有“张三疯的奶茶铺”...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可是慢慢的才发现很多事情,都不是我想象中的感觉,果然不能只看表面。

不管是在中山路,还是在曾厝垵、亦或是鼓浪屿,我都能看到这些小店的身影。一股浓浓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千篇一律的人造风景,让我觉得有一丝审美疲劳。

看着被包装得精致无比的小店和商品,这些商业化的产物,给我一种精致的塑料感。我开始感到迷茫,难道这也是我想要看到的吗?

奢侈的文艺,只能用来观赏。也许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浮于表面的东西,本身并没有太大意义。

从小就喜欢海的我,对厦门的海很是失望,海水不够蓝沙滩不够干净。记忆中海南的海,让我难以忘怀,初二的时候去过一次便念念不忘。

那边的海水清澈湛蓝,一望无际。宽阔的大路,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沙滩海岸。路边都种满了椰子树,海风吹过,带着一股咸咸的味道。

直到去年快毕业的时候,我和课题组的老师,还有同学又去了一次白城沙滩,这时候对厦门海的印象,才有所改观。我们是去赶海的。

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了大海真正的迷人之处,深邃、神秘,在漆黑的夜晚熠熠生辉。海洋里千奇百怪的生物让人惊喜不已,像是突然回到孩童时代,对万物都充满了新奇感。

这是大自然最伟大的馈赠。慢慢地,我发现厦门这座城市很特别。她的美需要我们带着时间,不慌不忙地去寻找迷人之处。

我和同学立志在大学四年,吃遍厦门美食。每周就看着“傲客”的推荐,寻觅于厦门的大街小巷,穿梭在人群之中。

后来她转专业,去了另外一个校区。不过我们这个传统项目,还是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每周五,我们就开始在QQ上商量“觅食”计划,常常不约而同的说出同一个地方,隔着屏幕也觉得彼此都是会心一笑。

玉龙雪山上的风景



旅途中有志同道合的人陪伴,是极其幸福的。

后来,我们发现了厦门的另一个“文艺胜地”——沙坡尾。文艺又精致的小店各式各样,但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古旧的老店。

一边是小资的生活,一边是纯朴甚至简陋的日子。无数游客来来往往,驻留拍照,但对于那些疲于生活的人来说,他们只想吃饱饭继续工作。

当我一个人停下来,慢慢的走过他们的生活,才发现现实的辛酸,即便他们可能并不这么觉得。

人生不会一直是那么圆满,不会有那么多的惊喜,看过了他们,才突然知道朴实的味道。

沙坡尾以前是一个避风港,作为鱼船停泊的船坞。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艺术西区”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重新翻修过也变得精致不少,电影《快把我哥带走》就是取景于此。

谁也无法阻止商业化的进程,我只能努力去追求那些不被人捕捉的美好角落。


二.在路上

作为一个云南人,活了快二十年,还没去过周边旅游。终于在前年,踏上了去大理丽江的火车,当时的我正在保研与考研间作自我挣扎.

一边“心不在焉”的刷着考研试卷,一边坐立不安的等待保研结果,最后索性放下这些,决定和家人一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前几年云南的旅游产业,被各种各样的“导游”事件传播得“臭名远扬”,作为当地人,我刚开始也有一丝莫名的担忧。

到了大理后,我们的导游开玩笑的说,你们可算是赶上好时节,现在都是“纯玩游”,导游是不准带团购物消费的。同行的人都笑了笑,没有说话。

我心想,可是风景是无辜的啊。在这次旅游期间,我真的忘记了所有的烦心事,全身心的放松,完完全全沉浸在了风景里。

在大理品“风花雪月”——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在丽江看“小桥流水人家”,听家家户户前的溪水潺潺;


登上玉龙雪山满眼皆是“冰川雪景”,山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最自豪的是我们都没有吸氧,就爬到了海拔三千多米;


泛舟泸沽湖上赏碧波涟漪,随手掬一捧清澈的水,一眼便可看到湖里随波飘摇的“水性杨花”,还去了“亲爱的客栈”拍摄地。


总感觉看见过视频里的风景,陌生又熟悉。

在游洱海的大船上,突然下起了暴风雨。所有人都急匆匆的往船舱里躲,只有我不慌不忙的拿出手机,按下了录音键。

以后我就可以骄傲的和别人说,你听,这可是洱海上的风雨声。我想为旅游留下一点特别的记忆,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去年大学毕业后,和舍友们一起去了趟日本,算作毕业旅行。从签证到住房,还有旅游计划等全程,都由我们自己完成。

那几天我们翻遍了小红书上所有的旅游攻略,搜索了各种各样的民宿,我手机上下载了十多个乱七八糟的旅游软件...虽然很辛苦,但也觉得自得其乐。

“亲爱的客栈”取景地


第一次全程独立的出国游,让我们成长为了更好的大人。

短短七天,我们从镰仓开始,走遍了神户、大阪、京都、岚山,随后又回到东京。

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真的有种电影感,介于真实与想象之间。与其说日本人把电影拍出了生活感,不如说他们把生活过成了电影。

像《海街日记》一样去镰仓吹吹海风,听着小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左摇右晃;


像《深夜食堂》一般走街串巷,心想晚回家的人是不是都有很多故事;看看歌舞伎町的繁华夜市,也看看神户港的宁静悠闲;


去岚山坐小火车赏枫叶,去京都和服体验一日游,也去环球影城疯玩一整天…去日本旅游,真的是很治愈的一种体验。

东京歌舞伎町


我一直在想,“日系”这个词真的是太形象了。“日系”好像就是日本景色的代名词,简约、清新、自然、治愈...但到底何谓“日系”呢,可能还是得你自行体会。

看日剧和日本电影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主角的生活是演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那种熟悉感和亲切感让人觉得,原来这就是生活。

甚至很多日本动漫,里面的建筑风景也是能找到原型的,像我们很熟悉的《你的名字》、《灌篮高手》、《文豪野犬》……多多少少都给人一种真实的风景感。

这是一种不去刻意营造的,不去粉饰雕琢的,自然清新的治愈感。一晃半年过去了,每次回想起这次毕业旅游,还是觉得美好的回忆更多。

旅途中的我一直没想太多,直到从日本飞回厦门那晚,才惊觉已经快到分别的时候,给之前那个转专业的小伙伴,送去了从日本带回来的纪念品,一群人在宿舍门口吵吵闹闹的说再见。


回到民宿后,大家吵着说要通宵一起看电视聊天,但是不知不觉中大家都睡着了。第二天一大早,迷迷糊糊中有人收拾行李要去赶动车了,我们匆匆道别,甚至还觉得自己在梦里。

到最后,我竟然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我轻轻合上民宿的门,才清晰的感受到,原来我已经毕业了,是时候和这座城市说再见了。


三.再出发

作为一个南方人,却对北京一直有种莫名其妙的执念,借着读书的由头,我跨越大半个中国。

终于去到了北京,是首都,是历史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大都市。印象中的北京,红砖绿瓦四合院,弄堂小巷听小曲,金碧辉煌的古建筑...

刚开始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本地人说话带着有趣的儿化音,语速很快,有时候听不太清楚;


既是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北方的大澡堂还是让人大吃一惊,不过还好我适应的很快;


去过一次南锣鼓巷,熙熙攘攘全是游客,逛着逛着就感觉自己有点茫然;


吃过一次北京烤鸭,第一口觉得很惊艳但后面腻的不行;


作为南方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火锅吃麻酱,简直是对油碟小米辣的“侮辱”,当然现在也已经真香了......


只有秋天,校园里漫天飞舞着金黄色的银杏叶时,才让我觉得北京好像也挺好。

生活好像总是不能如我所愿,我只能学着慢慢接受新的事物,也接受新的自己。

我知道的北京还太少,不足以描绘出它真正的样子,但我还是一直,在路上。

.后记


从云南到厦门,从厦门到北京,我好像一直在跨越中国,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然而不管在哪里,最后还是要回家。曾经看过的一句话,终于离开家了,真好。终于到家了,真好。

我想这便是旅行的意义。人终究还是逃不过归宿。

最近在读傅真的《最好金龟换酒》,她和她的丈夫辞了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踏上了周游世界的征程。与其说他们在逃避生活,不如说他们是想给自己及一次机会重新爱上生活。

有些旅行,只是为了回家。

当你旅行回到家的某一个午后,坐在摇椅上享受着下午茶时光,突然发现自己吃着的甜点,让你想起了某个地方的味道,耳边传来的音乐又让你陷入无限的回忆。

我想这才是旅行最美好的地方,虽然来得晚了点。

读毕淑敏的《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如书中所说,旅途不仅是行走,更是与自己的心灵和解、与世界温柔相拥的过程。

南锣鼓巷


灵魂命令我们对这星球的美,一见倾心。

人不能一味走下去,要驻扎在行程的空隙中,与灵魂会合。 去寻找那些曾出现在梦境中的路径、山峦与田野吧。

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现在还年轻,你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对某人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

我想,这些都是旅行的意义。就像陈绮贞的那首《旅行的意义》里面的歌词形容一般。

“你离开我 就是旅行的意义。”

校园里的银杏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