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由一节公开课引起的反思

        开学第二周,学校就安排我上语文公开课。虽然是校内公开课,可也不敢怠慢。确定讲第四课《藏戏》后,就开始构思教学流程了。因为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大体思路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可具体怎么安排,每一个环节怎么设置,每一个问题怎么预设,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情,这些都需要细细地盘点、思索。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统称,课文主要写了藏戏的形成和特色。课前导语是说说藏戏有哪些特色,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是三个反问句,很明显地写出了藏戏的三个特点,接着写了藏戏的起源,然后一一具体阐述了藏戏的特色。讲藏戏的特色,自然要和后面的具体段落结合起来,这两部分内容是连贯的,不能断开。可这样,不是隔离了课文内容吗?正在迷惑之际,办公室的一位姐妹说:“就先学特色,再学起源。”我一听,耳目一新,是个办法。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啊,教材是例子,何不活学活用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重新组合的,是可以有所删减的,不必总是限于窠臼中。

        之后,又和另外一位同事沟通:课堂上问题怎么设计,学生易于接受,更有助于自主学习。就这样,思路越来越清晰了,心里越来越有底了。

        课堂上,我以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习俗”话题为切入点,同时结合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和第二课《腊八粥》的风俗,进行导入。“其实每个地方不仅有不同的习俗,更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一句话自然过渡到“藏戏”课题。

单元导语

        首先扫除字词障碍,强调几个字的读音后,当堂检测,顺便就处理了练习册上的字词题。

        第一个学习任务“藏戏有哪些特色?并找出具体阐述的段落。”就由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了。在各小组长的带领下,仅用了五分钟时间,小组内部已经达成共识了。各小组派出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在“每个特色对应的具体段落”这个问题上,各小组有异议,经过全班交流后,最后统一了意见。

        这个学习任务解决后,我抛出第二个学习任务:“课文除了写藏戏的特色外,还写了什么内容?”孩子们默读后,很轻松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藏戏的形成,同桌互讲唐东杰布的故事。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梳通了课文内容,不用多说,孩子们很容易就捋清了课文的结构——总分总。

        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仅仅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学语文,学课文,更重要的是学表达,学运用。把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得。所以,我又引导孩子们体会了开头三个问句的作用,领悟了本课的表达特点——详略得当,也是希望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深深地植根于孩子们的脑海中。

        整节课下来,感觉还是比较顺利的。我浅浅地教着,孩子们静静地学着。虽然最终没有正式的评课,但从同事们的眼神中、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认可和赞许。当然,这离一节优质课的标准还相差甚远,可作为一节家常课,我感觉至少接地气了。

《藏戏》

        不由地想起去年上的一节公开课,当时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我校指导教学,所以全镇大部分的语文教师也参与了听课、评课。我选的是三年级的《海底世界》,课前的构思很唯美:美词积累(AABC式词语)——美句赏析(文中的拟人句)——美段品读(第四自然段)——美文仿写(仿写第三自然段),可在具体的课堂中,由于问题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认知特点,读书的环节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整个流程只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教师和学生简直就像两张皮,更不用说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海底世界》

        上完课,不用听老师们的评课 ,我自己已经有深深的挫败感了,甚至很长时间都不敢去面对那次失败,更不想去承受这份痛苦,可还是忍不住地去想,管不住自己的思绪,在宁静的深夜一次次地不断地叩问着自己的灵魂,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1、理念是新的,设计是新的,但课堂却在走老路,老师灌输的多,学生活动的少。

2、对文本、对学情都没有充分地去备课,问题设计没有梯度,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自己对课堂的掌控力有待提高。课堂语言没有感染力,导致不能及时调节课堂气氛。

4、在思想上没有对这次听课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细节上没有考虑周全,硬着头皮草草上讲台了。

5、这种场合还是经历得太少了,经验不足,锻炼不够。

          …………

        当时每回想一次,就像剥丝抽茧一样,一层层地揭开伤疤,每剥一层,心就会痛一次,直到看到惨不忍睹的伤口清晰地暴露在眼前,却又不得不去面对它,只有在心里慢慢为它疗伤了。

        可后来仔细想想,也许没有那一次惨败的经历,我还会在自我的世界里故步自封;也许没有那一次的咀嚼痛苦,就不会有我的反思成长。

        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怎么让文本成为老师与学生的载体?怎么让学生与文本深情对话?怎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怎么锤炼课堂语言,形成教学风格?怎么立足课堂实际,充分考虑学情?怎么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应该给每个语文教师带去更多、更深的实践和思考。纵使语文之路漫漫,也会将语文之路进行到底,默默守望这方神奇的晴空,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由一节公开课引起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