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生的博物馆之旅――【蓬皮杜中心】走进“艺术”

      今晚我们又领略了蓬皮杜中心的风采,走进了“艺术”的空间。蓬皮杜中心的广场也是一个艺术的天堂,这里随处可以看到艺术家。

蓬皮杜中心外观

本的商店

    这个作品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使用过的。它也经历了几个名字:三十二号实验室――本的怀疑一切画廊――本的商店。这是本杰明自己开的一个店,主要是旧碟片和旧照相机的出售。这里曾经是艺术家的天堂,当时的年轻艺术家非常喜欢这里。本杰明认为一切都是艺术,而他的商店也证明了这一点。

冬天的花园

     

      让·杜布菲法国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二战后巴黎派主要画家之一。其创作以摆脱观察习惯和文化条件,破除正统的表现规则和油画技艺为特征,并广泛使用各种手段(材料)创造多种风格。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自己的风格,称为原生艺术(粗、生、涩艺术)、涂抹派或塔希主义。后来转向雕刻创作。1962年达到艺术顶峰—“乌尔卢普”风格。其作品使人联想到儿童涂鸦的自发乐趣,也有史前洞窟壁画的野性意味和西方城市街道涂抹画的随意性。《四棵树》(1969)和《装饰品小园地》(1976)成为法国艺术品中不朽之作。

      刚开始的时候作者先做了一个小小的塑料模型,后来扩大很多倍才成为了现在的样子。整个照片以黑白色搭配,有一种特殊的材料――环氧聚氨酯,走上去软软的。看到这个空间我特别喜欢,因为很多时候我就喜欢在一个空间里静静地呆着,给人一个思考的空间――心灵安静,善于思考。

困境
      约瑟夫·博伊(Joseph Beuys),德国著名艺术家,以雕塑为其主要创作形式。被认为是的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他在七十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言者完美名誉的一位美术家。他作为雕塑家、事件美术家、“宗教头头”和幻想家,变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他那种具有以赛亚精神的仁慈性格。

      在博伊斯看来,暴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反对以暴力去争取和平。而艺术则被他认为具有革命潜力,艺术创新是促进社会复兴的无害的乌托邦。博伊斯正是这样试图用艺术去重建一种信仰,重建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这个作品是1985年一个画廊创作的,当时隔壁在装修,所以用毛毡毯隔离了外面的声音,是一个静默的场景,无声胜有声。让人感觉到压抑的感觉。

呼吸影子
  1947年生于意大利加雷西奥地区皮埃蒙特的一个群山环抱、森林围绕的村庄,朱塞佩·佩诺内(Giuseppe PENONE)以参与“贫穷艺术”出道。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一些意大利艺术家发起了这股艺术潮流,他们希望通过思考自然和文化的关系来更新作品媒材与艺术语言之间的关系。这些艺术家与自然发展一种独特的关系,一些人创作昙花一现的作品,大部分人使用泥土、植物等被认为是“贫穷的”媒材。朱塞佩·佩诺内利用大自然——树、大理石、月桂、水——以及人体进行创作,40年来一直致力于揭露它们之间神秘的共生关系。

    这个作品是2000年完成的,由180个笼子组成,笼子里面是新鲜的树叶,中间还有一个人肺型的艺术品,把人和自然有机的连接起来了,让我们知道,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与自然相关的。

      现代艺术没有准则,你想它是什么就是什么。现代艺术作品有它的生命,损坏修补是必然的 。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变一生的博物馆之旅――【蓬皮杜中心】走进“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