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英+杨守平班+第一周第3次作业

【R阅读原文片段】第一周第3次:选自《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有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愤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自自身。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我们有自由选择自己应对外界的权利,也要为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负责。负责,并不是沉重、负担的意思;负责,是将最终解释权掌握自己手上。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可以通过“事实,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A1:

我和先生总是因为做家务的事情吵架,先生从不会主动去做除了做饭以外的其它家务。每次我做家务,他在一边抽着烟、耍着手机的状态就让我气不打一处来:凭什么都是我做?我也累了一天了,你怎么就不心疼我呢?你要是想找个妈,回家找去!幸好,好脾气的先生几乎不跟我吵,但是也不改变啊。每次自己做家务都是气鼓鼓的,导致超级不想做家务,每次都是受不了了才去做。

可是我记得自己一个人住的时候,每到周末,用半天的时间清洁整理做家务,将家收拾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是多么享受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现在做家务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事,充满着争吵和抱怨?

A2:

仔细想来,我一个人是可以做完家务的,不是先生不做家务让我充满了抱怨不满,而是当先生不和我一起承担家务这件事情时,我觉得我们不是一体的,我没有被他爱着和支持着,而我需要感觉是被爱着、陪伴着的。所以我曾经要求先生,当我做家务的时候,他不得坐着,即使什么都不做,也必须陪我一起把事情做完。

不过这样强硬的要求,先生虽然接受了(可见,先生还是很爱我的),但我知道他是不情愿的。以后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向先生表达想要被爱和陪伴的需求:

亲爱的,你看我在忙着,在为这个家变得更好而努力,你在玩着,这样我会感到这个家只有我一个人,只有我在关心这个家好不好,我觉得很难过,因为我感受不到你的爱和陪伴。

我就不信,这个样子,先生要是还不做点啥就怪了!

也许先生没选择做家务,而是通过别的方式满足了自己对爱和陪伴的需求。但这样的沟通,会让自己感觉好很多。我对这个段子的理解:当发生冲突的时候,觉察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从而重新解释事件和冲突。从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出发的解释,是自己能够负责和调整的,我可以选择感受好,也可以选择感受不好。而选择好的感受,会让我们的生活少一些冲突,多一些沟通。当然,我还是希望先生可以帮我分担家务的,等有了孩子,家务量肯定会很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书英+杨守平班+第一周第3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