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以为常的三种自我欺骗方式

能摧毁我们的,往往日常生活中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念头。

主要看啥:本篇完成《我们内心的冲突》第6章和第8章的阅读。在这两章中,卡伦·霍妮主要和我们探讨了3个问题:


一、理想化意象:一个能消灭你自信和自尊的危险理想

在《纽约客》上曾经刊登过这样一幅木刻画:一个肥胖的中年女人,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是一个苗条而又年轻的姑娘。

如果,这个肥胖的中年女人,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是一个苗条的中年女人,那么,这可以称之为理想。因为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这位女士完全有可能实现苗条的目标。但如果想要变成一个年轻姑娘,除非时光真的倒流,否则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对于不可能实现,而又强迫性地想要实现的理想,我们称之为理想化意象。理想化意象,是人们解决内心冲突的一种手段,它的具体特色,因人而异,取决于人格结构。有人在这种意象中看到美貌,有的则看到权力,或者是智慧、天才、高尚、诚实。反正,你想什么就是什么。

这种自恋的形象尽管脱离了实际情况,却常常使当事人高傲自大,把自己不具备,或潜在具备但事实上还没有拥有的品质归为己有,并且顽固地信以为真。意象越不真实,当事人越是敏感脆弱,就越是表现出强迫性地贪求别人的肯定和承认。


本质上,理想化意象是一种无意识意象。它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应对自恋型内心冲突的基本需要。所有会产生理想化意象的人,无一例外,都是现实中的自己和心目中那个理想的自己差距太大,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会使当事人在现实中丧失自信和自尊感。

此时,当事人在心中发展出一个理想化意象,恰恰能在幻想中培植出新的自信和自尊(尽管是虚幻的),内心的裂痕被代偿性弥补,冲突暂时被掩盖,可以使人暂时活得好过一些。

但这种方式无异于抱薪救火,理想化意象在现实面前几乎不堪一击,当事人如果想维持住这种感觉,势必制造出新的内心冲突,逐渐走形神经症患者的道路。要避免这一点,就需要人们学会区别理想和理想化意象,趁理智还能起作用的时候,及时纠正自己。

真正的理想和理想化意象的区别在于,理想化意象的特点是静止的,它并不是人们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目标,而是一个被人们膜拜的僵化观念,只会对成长构成障碍。因为它只是在否定和鄙视人们自身的缺点。

而真正的理想,则具有能动性,它会唤醒人们的动力,是促进人们成长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如果,那个中年妇女能够意识到,虽然成为一个真正的年轻女孩不可能实现,但通过努力健身减肥,保持心态年轻,她一样能达到重新拥有魅力的理想,那么,她的理想化意象将不攻自破。

当然,对于真正的神经症患者而言,理想化意象是非常难以破除的,必须要借助心理医生的帮助才行。

二、外化作用:一个能将你变成一副空躯壳的危险想法

有一个女人,她一直抱怨她的丈夫办事拖泥带水,犹豫不决,但她用以指责丈夫的事情实际上却鸡毛蒜皮、无足轻重。她为此而表现出的怒不可遏,显然不合情理。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恰好发现她本身就有严重犹豫不决的毛病,

所以,就暗示性地告诉她,她的这种抱怨,恰恰表明,她的怒气其实针对自己的。于是她突然发疯似地怒火中烧,恨不能把自己撕成碎片。因为,依照她心中的理想化意象,她应该是一个坚强果断的人,所以她根本不能容忍自己身上的这种弱点。

在这个案例中,这个女人的心理表现,就是外化作用。

当理想化自我和真实自我差距巨大时,理想化意象将被现实击碎,当事人再也无法在理想化意象中寻得依靠。怎么办?不能向自己寻求依靠,就只能转而向他人寻求。于是,当事人就将那个不争气的真实的自我特征,全部请出自己的内心,向外发泄,扣在别人的头上。

有趣的是,一个有外化倾向的人,不仅会把自己身上的缺点看成是别人的缺点,他们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所有的感受,也都当成是别人的感受。


比如,他们可能感受不到自己内心的失望,却对别人的失望深有体会。他们会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怒意,却意识不到,其实那是自己对自己发怒。他们还会把自己的现状,都归因于外在因素,比如把挫折看成命定,把成功看成天成,把坏心情看成是受天气影响所致。


外化作用,同样是人们为了逃避真实自我,应对内心冲突的一种手段。

外化作用对于当事人的直接意义是:只要他们确信压力来自外部,他们就还能够奋起反抗,就能设法避免,这可以维持一种自由的幻觉。

而这种做法的直接危害就是:当事人常常会非常痛苦地意识到一种空虚和浅薄,来得完全莫名其妙。

更为古怪的是,这种空虚往往并非是情感上的,而是身体上的。比如,他们会感到肚肠空虚,而用大吃特吃来填补。或者害怕自己因为体重不足,而会像羽毛一样一阵大风吹走。

不难看出,外化倾向严重的人,把内在的一切都丢给了外界,他们的内在也就随之空了。事实上,此时的他们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副空的躯壳。外化倾向越严重,当事人就越想一抹影子,随时飘忽不定。

霍妮认为,本质上,外化作用,是一种自我消灭的积极过程。它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当事人疏离了自我。由于自我消灭了,冲突自然也就被逐出意识,用责备他人、报复他人、畏惧他人,来取代内心的冲突。

这其实大大加剧了患上神经症的速度。


三、假和谐的辅助手段:那些让你内心不停破碎的虚假动作

生活中,我们听过这样一种说法:说一个谎言,要用无数个谎言去圆。

这种内心体验,用在有神经症倾向的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不过也可能不准确。

因为很多神经症倾向的人,对自己的说谎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当然,这并不影响他们把自我欺骗做得十分精彩。

卡伦·霍妮在描述有神经症倾向的自我欺骗时,这样说道:

一个虚假往往导致另一个虚假,第二个虚假又需要第三个虚假来支持它,这样发展下去,直到一个人被缠在蛛网般的虚假中不能脱身,这种情形并非鲜见。

一个人或一类人,如果缺乏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在他或他们的生活中,便随时可发生这种最终被收缠不清的局面。

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还是理想化意象、外化作用,都不可能真正解决内心的冲突,都只是当事人应对冲突的权宜之计。

因为根本问题没解决,所以,当现实和理想化自我再次发生极端的冲撞时,最初被掩藏的问题又冒了出来!于是当事人只好再来一种新的自我欺骗,把一个假解决加在原来的假解决上,以此类推,一个个重叠起来。

于是,一如我们所看到的,当事人可能突出冲突的某一个方面,成为亲近人或对抗人,但他仍旧处于被分裂状态;他也可能干脆回避众人,孤独自守,成为回避人,虽然冲突一时被掩盖,但他的整个生活却失去了坚实的基础!

于是,他又创造了一个胜利的、人格统一的理想化自我,但同时也制造了一条新的裂隙!接着,他试图把自我从内心世界扫地出门,把内心变空,以弥合那条新裂隙,但结果又陷入更难堪的处境之中。

面对如此不稳定的平衡需求,必须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才行。于是,他开始从无意识手段中寻求救兵,来稳定住这个他千辛万苦才制造出来的假和谐现象。这些潜意识的手段一般包括:

盲点作用、分隔作用、合理化作用、严格的自我控制、自以为是、捉摸不定、犬儒主义等。

以上是整个假和谐辅助手段的全部形成过程。对于我们内心的冲突来说,假和谐辅助手段无异于火上浇油,它们只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加支离破碎,难以整合。


四、小结及行动倡议:看一看真实自己的样子

小结:

真正的理想能促进人成长,而理想化意象只会对成长构成障碍;

把内心无法接受的自我请出心外,只会让我们和自己更加疏离,变成一副空壳;

对于内心的冲突,一切基于自我欺骗的解决手段都是无用的。


行动倡议:

不用手机软件的美颜功能,自拍一张真实自己的照片,不经过p图修饰地发到朋友圈。告诉自己,这就是“我”最真实最值得自己在意、喜欢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以为常的三种自我欺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