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看到一些报道,谈买学区房的行为如何疯狂,家长承受了如何重的压力,这种行为如何不理智。
但笔者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这种论调纯粹是放烟幕弹,具有欺骗性,事实真不是这样。
首先,来看哪些人买学区房。
笔者周围凡是买学区房的,基本上以80后人群为主,职业大多是IT、金融或营销行业,学历基本上是硕士研究生。至少是中产吧?
他们无一不是原先手里就拥有自住房的,大部分人是买二套房,少部分人是换房——把原先位于丰台、大兴或其他区域内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房子先卖掉,然后在西城、海淀买一处学区房。
诸位想想,买二套房、换房,以这种经济条件买学区房,压力能大到哪里去?顶多是需要踮起脚,压力较以往大一点,居住环境局促一点罢了。真正砸锅卖铁、倾其所有买学区房的,我一个都没见过。
其次,买学区房是真正的刚需。
很多人认为学区房是别有用心者炒作的产物,家长们大可不必跟风买房。但实际上,对家长来说,买学区房是投资未来、投资教育的提前规划,以此实现孩子进入优质校的目的,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有人对这种行为表示不认同,认为家长太急功近利,不懂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普遍的焦虑心态所致。
但其实,教育焦虑不分国界,连被认为推崇“快乐教育”的美国都不能幸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是全世界家长共同的追求。
畅销书作家薇妮斯蒂.马丁在她的书里写到:“曼哈顿私立贵族学校早上与下午的接送区是世界上最危机四伏、你争我夺、血流成河、龙争虎斗的地方。”精英们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一样很拼!
社会上有一条隐匿于无形的鄙视链,比如你上了北京四中,我上了北京八中,八中的有没有自卑感?大家都不是超人啊!所以,但凡条件允许,谁都会入手学区房。
第三,买学区房是一种投资行为。
以房保值增值,至少可以跑赢通货膨胀。买学区房,只是为了一个能划片入学的户口,可以大概率升入优质校。房子这个功能一旦使用完毕,孩子升学不再需要学区房,家长或转手卖出,或出租他人,获利颇丰。
入手800万,出手1000万,这种获利空间,诱惑那是相当地大!
最后,买学区房是一种励志行为。
从古至今,国人对后代的教育都很重视,“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老太太都搬了三次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学校不仅师资力量雄厚,更重要的是校风好,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品。
试想周围环绕着勤奋学习、品学兼优的同学,相比周围环绕着声色犬马、不学无术之徒,哪种环境更利于孩子成才呢?当然是前者。
有一个买了中关村一小附近房子的家长说,虽然海淀现在施行“多校划片”入学,但海淀黄庄附近的学习气氛多浓厚,教育辅导机构林立,即使最后不能进中关村一小,孩子在这种环境里,能激励他更加追求上进。
海淀拼娃,拼孩子的才智,拼家长的重视,不拼一把,谁又能清楚自己的潜力多大?所以真心为这种拼劲点赞!
综上,笔者以为,买学区房就是一种市场行为,供需、价格都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大可不必动辄行政干预。买卖学区房的人,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亏了赢了都由买卖双方自己消化,有关部门没必要房价一波动就如临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