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好的领导者必备的4项技能:道、德、物、器。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这么多年的基础之上,为什么有一些文明衰落了?然而有一些文明一直在代代相传,为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作用?因为有些东西它是无形的,但是它适用于生活中的任何场景,今天给到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今天学习内容的《道德经》

《道德经》不是一本经书,我不太喜欢把它当成经书,为什么呢?

因为在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道教并没有形成,是吧!

不是因为老子创立了一个道教,然后他写了一本书叫《道德经》,所以我觉得道德经它其实是一本老子的著名思想著作,是一个哲学理论,而不是经书。

所以芒果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不跟宗教有任何关系,我们在研究的是老子的哲学思想。

所以大家要明白,哲学跟宗教不是一回事。

那,道德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它是一个体系,是非常清晰的。道德经分上篇37章《道经》下篇44章《德经》共81篇。分四个层面:

道、德、物、器

道:是探究事物的本源,就是“元”。是《易经》元亨利贞的“元”—元,始也。是万物的开始,是基石原理。

德:是能量,也是环境,是人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道德经》实际上是一个关系哲学。我做一个事业为什么能长久?一个君主君临天下为什么能够长治久安?这些都是是关系问题。

物:是形态,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或者形态。

很多的时候大家去理解事物,因为它本来面貌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或变异,大家不了解这个事物本来的原貌是什么,就会歪曲事物本来的样子。

器:是功能,

孙子说:君子不器。

你作为一个领导者,你有领导者的功能,你作为一个跟随者,你也有跟随者的功能。每个人、每件事都有他的功能,也是价值和社会地位。

BOOK

道、为人、处事、领导力

道:是无形的,事物的本质。

为人:为人其实是做人的标准和条件。

是不是我们小时候一直听别人说某某人不会为人,某人很会为人。什么是为人?就是做人的标准和条件。

不可否认有些人就不太会做人,对吧,其实他就不具备做人的标准和做人条件。老子为什么能写“为人”?因为老子是周朝的史官,他是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他知道怎么做人会失败,怎么做人能成功,所以他自然能懂的如何表现自己,知道很多为人之道。

处事:《道德经》有一个篇章叫处事。

什么是处事?就是你怎么办事,怎么在这个社会当中能有作为,这叫处事。

所以为人和处事是两个概念,那我怎么能对待与别人,处理人与人关系,这叫为人;

我怎么把这个事办好并且通过这个事儿拿到结果,这叫处事。

领导力:前面说了老子是为君主服务,既然是写给君主的话,那自然他会阐述怎么做个明君和圣人,现在就是领导力,

老子是史官,无论是领导自己的企业,或者领导了自己团队,或是领导了自己,都是要有领导力。

道德经讲的道,为人,处事,领导力这四个部分。

好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几篇我对《道德经》的理解。

首先我们认识一下老子先生。

老子的自画像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飉兮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这句话讲的是事物之道,意思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采取顺从的心态和违拗的心态,最终的结果会相差多少?对自己身边的人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或者一颗丑恶的心,其中的差别又有多少?众人往往都畏惧的事物,我的内心也会感到畏惧,因为我与众人有着一样的身体和感知。这种互相对比的风气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是如此,似乎在后世也会没有尽头地延续下去。

他对比了两个种不同的为人处事方法说的是每个人都这样,我和大家都一样。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飉兮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这里写的是众人都这样,而我不这样

最后:用“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结尾说的是我唯一与众人不同的一点,就是我能够领略并回到万物之母的怀抱,真正拥有了“道”。

这一段写的是老子跟别人都不同的原因就是“我”拥有道,她们没有拥有“道”。

为人篇(自我管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能力的,而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则是刚强的。

知足者富。 —懂得满足的人更加富有。

强行者有志。 —持之以恒的人拥有不灭的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 —不丢失自己的原则和“道”的人才能够在天地间长久存在。

死而不亡者寿。—身体陨灭而精神长存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长寿。 

一个人的强大和智慧,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了解自己、战胜自己才能不断进步,走向人生更高的境界。所以一个人应当自省,提高精神追求,让自己的思想更接近“道”,这样才有可能在天地间长存(因为道是长存的)。

一个人怎么能长存于世间: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

领导力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天长地久怎么做的,用“死而不亡者寿”可以解释。天与地一直长存于世间,天与地能够长久地存在的原因,在于它们不为自己而生,反而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让自己位于众人之后,可是他的思想和步伐反而走到了众人的前面;没有过于在乎自己的生命,反而更好地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这是能够抛开一己之私的缘故吗?正是因为没有私心,反而成就了自己的私心。

这些话到底讲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讲的“利他精神”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不能被搞定的人,也不存在所谓的无欲无求,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他的需求而已。因为无欲无求本身就是一种需求,需求不在物质上,就在精神上,不在自己身上,也会在在意的人身上。

所以,利他 就是以先满足别人的需求为前提,因为你只有先满足对方的需求,才能激发对方对你所希望他做的事情的激情!

简单总结,就是利他就是利己,帮助他们,才能成就自己!

READING

中庸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遇到强大的外力压迫时,始终保持刚直容易被损毁,而选择弯曲才能保全自己,委屈自己后才能再次伸展;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够积攒满满的水,东西过于陈旧则会被人翻新或者更新;目标少一点,反而容易完成和收获更多;而追求太多的人往往被自己选定的多个目标所迷惑,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致最终一无所获。

因此,有道的人会坚持以“道”作为基本原则,成为天下万物万事的模范。不自我炫耀的人,反而更加容易被人看到;不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更容易名声显赫;不自吹自擂的人,反而更容易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的人,反而能达到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并且更加长久。

所以,不与他人相争,天下也就没有人能与自己相争。古时候所说的“弯曲才能保全自己”,也就是委屈自己反而能保全自己,一定不会是空话!它的的确确是可以达到的,所以世人应当懂得并信服这个道理,因为这也是遵从“道”的根本的行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一种感觉,道”是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如果可以,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道”;“道”的形态和概念如果可以为其定名,就不可能是“道”永恒的形态与概念。 (“道‘不能命名,也无法感知,是一种感觉。

天地间任何事物产生的时间都是不确定的,也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其状态,这就是整个混沌的宇宙的源头;(源头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你别问我了,我也不知道)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根源,这部分能用言语表明的概念,称之为孕育的母体。 (但我知道是万事万物都有诞生的根源,也是有孕育的母体

因此,保持虚无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的本质;保持实有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事物所体现出来的表面现象。 (学“道”是观察事物的本质,学“术”是观察事物的现象,你研究怎么炒股这是现象,是“术”都层面,你研究中国股票怎么发源这是本质,是"道"的层面。道是虚无,术是实有

    其实,“虚无”和“实有”出于同一个“道”,只不过是“道”不同的一面。“虚无”和“实有”两者组合在一起,会有无数种玄妙的可能(“道”可以用于不同的“术”有N种组合方式,比如“天长地久“可以用在创业,用在管理下属,用在管理家庭,用在管理自己)。这些无法确定的组合甚至更玄妙的东西正是“道”,换句话说,“有”和“无”就像是支撑起“道”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知道什么样子才可以称得上美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丑的存在;都知道什么样子称得上善的时候,也就明白了不善的定义。 

    因此,实有和虚无相伴而生,困难和容易相辅相成,长与短通过互相比较而得以显现,高与低互相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复声和鸣而成就曲调,前与后互相追随,自古便一直是这样。 

    正因为有这个道理,圣人才在处事方面采取了“无为而治”的做法,实施无言的教化方针,任凭万物自然生长。给万物生命而不因为这一点将其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也不因为这一点而自恃能力甚高,帮助万物成就自己也不会居功自傲。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能不散去,才能帮助自己成就不朽之功。

为人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天地不仁,间,其犹橐籥(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像人一样并没有人的思维,所以没有仁慈之心,将世间万物都看作祭坛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不干预他的生长,让它们自荣自枯;圣人也应当效仿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作祭坛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让其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是否就像为火炉鼓风的风箱?它内部看似空虚,其实并不匮乏,越是鼓动起来,内部的风反而越是向外散去。 

    反思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因为他说话太多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与其如此,倒不如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把话放在心里,反而能得到更多。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知否里的小公爷在朝堂之上一直参奏顾廷烨,明兰看出其中有点公报私愁的意思了,而且小公爷的妻子申氏都来敲打明兰了!她就在顾府家宴的时候约小公爷劝说他: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这一点是什么意思呢?把话放在心里,说的太多不是好事!不说反而得到更多!后来小公爷就是因为说太多,管太多被太后当了枪使,被皇帝贬了官。

以前看这段只看到了明兰的睿智,没有看到她说的这句话,其实就是为了小公爷好!

今天我读《道德经》突然打通了这一点的道理,明兰的睿智就在于她懂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好的领导者必备的4项技能:道、德、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