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表象看本质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莎士比亚


上篇文章提到关于读书的一些认知,我们读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再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因为篇幅关系,当时没有写完,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发现和了解事物本质。

如果你对一个领域非常感兴趣,想要做个研究和学习,真的不需要把市面上所有相关的书籍都看一遍,因为没有这个必要。去找几本这个领域的权威,如果你的理解能力非常强,找一本就可以。

世间万物,所有的东西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有的知识也一样,背后的逻辑都是通的,你只需要掌握这些脉络就够了。至于很多类似的书籍也好、文献也好,讲的都大同小异,是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去阐释,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哪怕书籍出版的年份有点久远了,没有关系,我们的目标是冲着掌握事物本质去的,不是当作新闻来看。就像那些经典之作,可能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了,我们今天不是照样在学习么。

当然,科技领域的,可能会有技术上的迭代和创新,如果你是技术发烧友,可以追踪最新进展。

01

透过表象看本质

这是L小姐书公众号开始创办的初衷,也是L小姐书的愿景——让我们一起,用理性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人、事、物。

理性的前提,就是要有看到本质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公众号上线没多久就推出了这篇帖子《一份探究底层逻辑的书单》。截至今日,L小姐的所有文章里,这份书单在知乎上的浏览量居然是最高的。

因为当时发现,不论在工作中、生活中,L小姐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真的挺难的。以前我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是问题,后来慢慢发现,大家总是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其实是犯了一个简单的严重错误,就是没搞清楚“问题”是什么。

这种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完全无从下手;有些人呢,看起来好像知道怎么解决,闷头就去干了,以为在解决问题,殊不知,他们在制造更多的问题。

这非常像医生和病患的关系状态。可以想想看,当你生病去看医生的时候,中医一定是望闻问切一番,才会给你治疗方案;西医呢,现在医学设备这么发达,一定会让你检查一番带着报告再回来。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医院安排一堆检查就是想赚钱。如果你换个角度去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医院每天要接待的病患这么多,医生也会有疲倦和心情不佳的时候,相比较而言,机器更高效和安全,它可以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角落,当你拿着报告去找医生时,自己不也更放心嘛。

这个过程,就是确认病灶的过程,就是找根本原因的过程,绝对没有哪个医生看你一眼,就给你乱开药的。这可是性命攸关的事。

那回到我们的日常,虽然一个问题不会到影响我们的生命这么严重的地步,但没有用对方法和力气,不管是一个业务还是一段关系,都是透支。

02

不要欲盖弥彰

上面我们提到的两种遇到问题时的状态,第一种虽然不知道怎么办,但没造成损失;第二种,盲目地处理,结果只会更糟。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L小姐曾经在加拿大,帮一家软件公司做项目投放市场前的评估。我和不同的部门沟通,更多的是研发部门,来了解他们的商业逻辑和底层设计原理。

不到两个礼拜的时间,我已经非常清楚来龙去脉。

告诉他们的CEO:“你们的商业逻辑不对!表面看起来是研发部门的问题,一直在修补bug,但核心问题并没有解决;修补完这个bug,下一个bug就会跑出来,每个人都精疲力尽,不停地改,不停地测试。

你们现在要做的,第一要务,就是重新设计你们的商业模型,你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平台?然后想实现什么目标?你们不能今天有个业务需求想实现,就让研发部去开发,明天有个推广计划想实现,就让研发部去开发,这是“要命的”。

软件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中间不能乱改,要不然后台的数据之间会相互打架。这就是为什么,你们的data base一片混乱,你们的工程师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的东西,如果想要回到前一个版本根本回不去,最早参与开发的人一旦离职,就断了,开发引擎也不一样。

你们不停地在做一件重复的、毫无意义的事情,就是想要用技术手段来掩盖商业逻辑上的错误。

他们的管理团队听完后,基本知道我在说什么,但还是觉得哪里没弄明白。后来他们请来一位博士后,是他们的技术顾问。我让他们从头到尾演示一次他们平台的操作流程,主讲人是这位博士后。那天,我没有讲很多话,只是在出问题的几个环节打断他,告诉他们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他们的设计应该怎么实现。

他们不理解的时候,我会花些时间阐述,直到每个人都听明白,那天的会议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结束后,他们都惊呆了,所有人只有一个问题:“Fanly你是怎么做到的?我的意思是,你是如何发现这里面的漏洞的,这可是我们花了两年开发出来的产品,你怎么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

“我只是习惯性地找出问题,真正的问题。” 我回答。

03

找出根本问题

在商业这个范畴,100年前的商业环境和今天比起来,完全是两个世界,但有一点没变,就是商业的底层逻辑。今天办企业的目的和100年前没有什么两样,今天销售产品的理念和100年前也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是,电汇的发明,取代了承兑汇票的流程;电话的发明,取代了书信的沟通方式;互联网的发明,打通了世界交流的大门。

形式和模式一直在变,因为时代在变,但背后的底层逻辑从来都没有变,也不会变。这就是本质!

熟悉生产制造行业的朋友一定知道,工厂的经营理念就是——品质是管理出来的。在工厂里,是严格按照职能划分部门的,每个部门缺一不可。就拿品质管理部门来说,从原材料的验收、生产流程的管控、成品包装的测试,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举个例子,如果成品是一台电脑,那要生产这台电脑,需要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每一个小部件都代表着最终这台电脑的质量和安全性。

作为品质管理部门,当收到供应商的原材料,需要按照验收标准做检测,小问题可能是产品有色差,或者运输过程中出现挤压变形,这些都是肉眼可以看到的。那有些精密的电子零部件,比如芯片,是需要借助工具测电压的,如果规格不符合,后果非常严重,整个电路板都会烧掉。这种情况,有时都会成为事故,重则危害到工人安全。

毕竟来料检测只是抽查,一定比例的不良率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是其中一款材料的供应商,对Root Cause这个报表一定不陌生。这是在什么时候使用呢?就是你所提供的原材料出现品质问题时,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可能是不良率超标准,可能是在组装过程中发生故障。

Root Cause翻译成中文就是根本原因的意思。工厂需要详细知道你们这批材料出问题的原因,如果不能知道根本原因,就不知道怎么解决,这种时候只能通过理性分析,其他动作都是徒劳。

那流水线不是要停下来了?不是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供应链管理机制,我们今天不展开讨论。简单说,就是每一个原材料的供应商都会有至少2到3家,就是为了预防产品出问题或逾期供货。除了重大事故,流水线是不可以停下来的,每停一秒钟,都是损失,所以,每家工厂都有自己的发电系统。

04

自洽的距离感

上面两个案例,是想告诉大家找出问题多么重要。如果不知道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呢?

这种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是建立你思想体系的根本,这才是把知识转换成智慧的秘籍。

L小姐有一种倾向,就是对任何事物都保有一种“距离感”,但这种距离感是自洽的,可能自己都没感觉到有距离感。这里的任何事物可以是思想、可以是观点、可以是风气。这种距离感很美,让你时刻都有一种警醒感、质疑感。我一向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对外围的东西不是很关注,不在乎世界怎么运转,不在乎他人怎么生活,更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我。

我会质疑很多东西,尤其是当人们都说同一句话,当人们都做同一件事时,我会下意识地去思考,为什么?

对于我来说,如果只听到一种声音,只看到一种现象,是可怕的。世界应该是五彩斑斓的,应该是有噪声的。

我比较害怕进入一个体系,没想到用什么例子来阐述我的观点,似乎“宗教”这个话题比较容易开启。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千万不要过度解读,没有任何亵渎的意思。

如果你认为宗教信仰可以给你带来力量和内心的寄托,这是一件好事,我也由衷的祝福你。

但宗教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宗教既然都是教人为善的,那我只要做到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用某种形式来约束。

就我们知道的,世界上不同宗教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体系,而且每个宗教之间是相互不认可的,就是文章《生命 | 之,拥抱不确定性》提到的那种捍卫,如果一直是捍卫的状态,我们不可能接受自己认知之外的东西。

所以,当我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时,我会非常感兴趣,哪怕对方讲的观点不一定对时,我也想听一听,因为我很好奇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是从什么角度看事情的。

我很容易从任何人身上学到东西,很多时候,我觉得这比自己钻研要高效很多,每个人身上的那些光都是精华。

05

总结

追问本质的前提是,你必须有开放的心态、好奇的眼光,才会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可能。

-THE END-

L小姐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透过表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