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汉王到汉庶人:明成祖次子朱高煦之死三

作者:史遇春

(接上文)

即位之后,朱允炆的削藩计划便随之启动。

朱允炆首先要消除的,便是对自己权位威胁最大的燕藩。

谁知,朱允炆刚一开始动作,朱棣便立即起兵对抗。

当日,朱棣起兵时,留世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在北平踞守,他亲自带着朱高煦外出,四处搏斗厮杀。

朱高煦膂力惊人,擅长骑马射箭。

这一场朱棣与朱允炆的叔侄之争中,朱高煦经常作为朱棣的前锋征战沙场,为帮助父亲夺取江山,朱高煦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之战中,朱棣退逃,几乎要被瞿能【靖难之役中,朝廷军队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多次在士气低下时身先士卒,振奋士气,大破燕军,最后英勇战死。】赶上,这时,幸得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锐骑兵,上前决战,才将瞿能父子斩于阵前,解了朱棣的困局。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朱棣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兵败,其将张玉战死。当日,朱棣只身逃走时,是朱高煦率军及时赶到,击退了朝廷的军队,使朱棣脱难。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五月,徐辉祖在浦子口打败燕兵,朱高煦率领番骑奔来。朱棣见状大喜,说:“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朱高煦指挥番骑,拼力作战,朝廷军队这才退兵。

朱棣屡次濒临危难而转败为胜,其间,多有朱高煦的劳苦功高。

朱棣认为朱高煦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并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师渡江,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建文四年农历六月十七日(己巳),即公元1402年7月17日,朱棣即皇帝位。

朱棣登位之后,面临的一个重大事项就是立储。

关于立储一事,前文已经提及,朱棣是心向朱高煦的,但是,就朱高煦本身而言,他在传统、礼制、惯例上,都是不符合条件的。

当日,议定立储事项时,以前在燕王藩府从事的旧臣,如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朱元璋第六女怀庆公主婿)等人,因为与朱高煦关系良好,他们就极力推荐“二殿下”,这些人都说,二殿下功高,应当立为储君。

因解缙等人极力要求立嫡以长,朱棣心中虽然不悦,但是,他找不出可以说服大多数人的理由,于是,他就用那些要求立嫡以长的大臣们的言辞来回复丘福、王宁等人:

1.踞守的功劳比扈从的功劳更大,也就是朱高炽比朱高煦功高。

2.储贰名分,从来都是以嫡、以长来确定的;

3.更况且,长子朱高炽仁孝贤良,可以说是社稷之主;

4.所以,你们就不要再多说了,也不要再乱讲了。

朱棣虽然有一千、一万个不情愿,但是,在这些理由面前,他没有办法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一旦破坏制度,历史上曾经上演过的无休止的夺位之争,很可能就在自己的后世子孙身上继续进行。

立储以嫡、以长,是惯用的制度,有这个制度在,就有一个参考的依据在,破坏制度的代价,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朱棣可以从侄子的手中夺取江山,他却不能顺心如意地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储君,就是因为:

朱棣可以说,自己夺取江山,虽然破坏了制度,但这是迫不得已、被逼无奈的结果;但是,立储一事,朱棣不能继续破坏制度、他也不愿破坏制度,因为,这一破坏,自己打下的江山,可能很快会在子孙因制度混乱而引起的斗争中崩塌。

中国社会的历史中,任人可以唯贤,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立储,都是以嫡、以长(嫡、长有故,也要按次序顺位递延)。

为什么不能立储以贤呢?

因为,立储以贤时,“贤”,作为一个标准,太灵活,很难把握,无论所立者多么“贤”,觊觎者、反对者、攻击者总会找到其“非贤”的素材,来进行攻击、进行抹黑,并且,总是可以找到理由,来争斗而取代。

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立储以嫡、以长呢?

因为,立储以嫡、以长,就要简单地多。身份为嫡,年龄为长,这是很难攻击、也是无法从中操作的。立储以嫡、以长,执行起来,也会十分方便。

基于种种,朱棣立储,只能遵照立嫡以长的原则(这也是朱元璋的旧制,所谓祖宗法度吧)。

于是,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高炽成了皇储,被立为太子。

同年,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其藩国在云南。

为此,朱高煦怏怏不乐。

按照明宗室的制度,封王之后,这些藩王就必须去藩国居住。

朱高煦不肯前往藩国,他发牢骚说:

“我有什么罪啊,要把我贬斥到万里之外去?”

猜想,朱棣没有立朱高煦为太子,他心里大约也有些觉得对不起这个曾经帮自己打拼江山的儿子吧。

听到朱高煦的牢骚之后,朱棣就将他的藩国改为青州(今属山东潍坊)。

朱高煦还是闷闷不乐,他仍然不肯去青州,又说:

“我有什么罪啊,要把我安置到那块贫瘠的土地上去?”

结果,朱高煦就一直留住在京师。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从汉王到汉庶人:明成祖次子朱高煦之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