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医 (十六)中医的医术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从身体不适时,抓起火堆旁被烤热的石头进行热敷和刮拭,发现一些特殊的石头对于病痛颇有疗效,进一步利用尖锐的石针刺入患者体内治疗疾病,到用中草药治病。中医医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逐渐形成众多的治疗方法,分别为砭术、针法、灸法、汤药、按跷(推拿)、拔罐、导引术及意疗等。

      中医医术与世界其它文明传统医术不同,中医医术的发展过程中,先辈从实践中总结并提出了经络理论、脏俯理论等系列学说,运用了气一元、阴阳、五行六气观点阐述人之生理病理及医治理论,使中医成为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科学体系。

      人的疾病有内外,重轻之分,医术有适应和禁忌,技法因病而施,因此不能持一技而妄为,中医如此,西医也如此。中医与西医各有其适应医治疾病范围和技法,不能混淆。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医治技法只有正常、普通,没有神奇,所以药物食品、喜怒哀乐、运动休息、吃喝拉撒、花草虫石等均可以治病。

                  一、砭术

      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用石制工具,使身体里的疾病消失的方法,统称做“砭”,又称为砭术。

      砭术具有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的完整理论,强调整体,重视内因。采用无创性的温和刺激,扶正祛邪,以调动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战胜疾病,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失衡的内部稳定,从而恢复身心健康。砭术可用于防病、健身、养生、美容,改善亚健康状态及治疗某些疾病。

      砭术具有活血益气、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作用。

(一)活血益气:当砭具与人体表摩擦时,刺激人体皮部,使之发红发热,通过皮部向经络、血脉、相关脏腑渗透。病理状态下的瘀血或气滞逐渐化散。

(二)疏通经络:砭术使用砭在人体经脉、络脉、经筋、皮部、腧穴施以各种手法,通过经气的作用疏通经络,恢复失调的脏腑功能,恢复体质,强健身心。

(三)扶正祛邪:砭术通过活血补气、疏通经络达扶正目的,同时对经筋、皮部、四海等的保养也是扶正的重要内容之一。使用砭板弓背在人体表做刮法或使用砭尺做拍法使邪气的病理物质排出体表。

(四)平衡阴阳:人的生理、脏腑、经络均有阴阳。病理状态中有阴阳失衡,平衡阴阳,使之调和,不偏不盛,不虚不亏为治疗目标。

      施以砭术的秘诀关键在于动,因为气血不和,则患疾病导致病痛,施砭术的点法,熨法和摩法,均以手操作砭具活动为机要,手到而病除。

              (二)针法

      针法用针剌的方法来保健养生,防治疾病。针刺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内、外、妇、儿等各科都可应用,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对于疼痛性病症、功能失调性病症及某些急性病症,可选择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经络理论的具体运用,是内病外治的重要手段,其适用症范围广,效果好,见效快。但使用有不少禁忌,针刺无补,治疗消耗而不能补充人体元气,当病人元气不足,不利于治疗。

      针刺包括针刺手法和针刺疗法两方面。

      针刺手法可促使针感的获得,并维持和加强针感,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等作用。针刺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和补泻手法三类。针刺疗法有温针法、火针法、皮肤针法、刺络法、皮内针法等

      基本手法习惯称之为行针。主要有捻转法和提插法两种。

      补泻手法是针刺时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分为迎随补泻、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

      辅助手法可分为:①对腧穴所在经脉施行的辅助手法主要有循法和摄法。②对毫针施行的辅助手法主要有弹法、刮法、摇法、搓法、飞法和捣法等。

              (三)灸法

      灸法又称艾灸。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也可在艾绒中掺入少量辛温香燥的药末,以加强治疗作用。灸法能健身、防病、治病。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

      灸法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祛病延年。

      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用,尤其有促进儿童发育的作用,使用范围广泛。

      因其制成的形式及运用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等数种。

1.艾炷灸是将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的方法。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分瘢痕灸、无瘢痕灸。间接灸又称间隔灸、隔物灸。所隔的物品常用生姜、大蒜、盐、附子片等。

2.艾条灸又称艾卷灸。常用的施灸方法有温和灸和雀啄灸。

3.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4.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灸筒灸。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实施艾灸要了解患者对艾灸有不同反应和禁忌,及应对措施。

              (四)汤药

      汤药又称汤液,指的是用水煎中草药,去渣取药汁而服。在《你好,中医 (十四)中医的医药》中介绍了中草药的药理。中医医术有外治和内治之分,服用汤药是内治的主要方式。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强的优点。又可根据临床具体病症灵活处方,故临床上应用最广。

      汤药多为复方,药物之间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目的,并能充分发挥中医方剂中各药物的配伍作用。

      汤药是药材加水煎煮一定时间后,去渣取汁制成液体剂型,主要供内服,少数外用多作洗浴、熏蒸、含漱用。它是中医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医术,在防治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你好,中医 (九)人体的疾病》中谈到,人体的疾病机理包括:脏腑功能失常,精气转化运动失常,经络功能失常,元气不足。中医治病是整体诊断,标本兼治。汤药对疾病的治疗既能调气机,又能化瘀祛邪,还能补元气,增强体质。

      汤药适应中医辩证施治的需要,处方组成用量可以根据病情变化,适当加减,灵活应用;复方,有利于充分发挥药物成分的多效性和综合作用;以水为溶剂,无刺激性及副作用;制备简单易行。但是,汤药方剂易发霉、发酵、不能久贮,因此,汤剂的剂型出现了中药合剂、颗粒剂、口服液等尽量保留汤剂优点克服其缺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药新剂型。

  汤药服用效果好坏,除是否对症之外,还得讲究服药的时间和冷热。不同的药物,因其本身特点要求在某一特定时间服食,才能发挥最佳作用。

      如果汤药服药时间选择不当,就算药物对症,也会减效。服汤药之所以讲究择时是为了取得最佳疗效,这样可以顺应人体有节律的生理变化,能充分利用体内积极的抗病因素而增强药力。择时服药还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影响,因为如果服药时间不当,扰乱了人体生理节律,就可以产生或加大药物的不良作用。择时服药也可诱导紊乱的人体节律恢复正常以达到治病目的。故此,择时服药不应忽视。

        汤药的服用方式分热服、温服、冷服三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汤药的熬制,应注意:(1)选择煎药器具。尽量使用砂锅,忌用铁器、铝器、铜锅。(2)煎煮方法。先浸泡后煎煮,每剂药煮两次。煎时最好加盖, 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3)煎熬时间。不同药材的煎熬时间不同。(4)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

        中药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对一些性质特别的药物,根据病情需特殊煎煮的。

              (五)推拿

      推拿是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推拿又称“按摩”,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

      推拿,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推拿疗法简便、疗效显著、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医生和患者的喜爱。可分为保健推拿、运动推拿和医疗推拿。

推拿按摩治疗八法是温、补、通、泻、汗、和、散、清。

        按摩的优点很多,容易学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还可代替药物。按摩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按摩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按摩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按摩自己的一种保健方法。另一种是被动按摩,是由医生掌握用于患者的医疗法,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按摩疗法。推拿适应治疗范围广,便用禁忌较多,避免使用方法不当。

              (六)拔罐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常用工具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较多,有竹罐、玻璃罐、抽气罐等。

      拔罐应禁忌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七)导引术

      导引术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肢体运动及呼吸吐纳和自我按摩,以防病保健的方法”。导引包括“导气”和“引体”两个方面,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术其实并不神秘,我们熟悉的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都属于导引术的范畴。

      导引疗法的适应症有“痿、厥、寒、热”和“息积”,临床配合“按乔”(按摩)进行。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中藏经》中指出:“导引可逐客邪于关节”;“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固结难通”。

      古法养生导引术的特点是可以自我掌握,不吃药,不打针,简单易学,祛病健身,增强体质,防治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导引术为自主锻炼,防病祛病,真正做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八)意疗

      中医在进行望闻问切诊治过程中,重视心理疏导在人体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中医学中称之为意疗。其基本原理是“心病还需心药医”的理论。中医的心理治疗不仅十分注意语言疏导、移情易性、暗示解惑等方法,还特别总结出“以情胜情”的独特而系统的理论。

      人有七情,分别属于五脏,五脏与情志之间存在制胜的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喜胜忧,忧伤肺”;“恐伤肾,思胜恐”。

      中医心理治疗,运用阴阳互补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并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辩证治疗的基本原则,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情志去战胜原来的心理障碍。

      情志活动可以影响人体的阴阳气血,超常的持久的情绪刺激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中医心理疗法,就是运用情志之偏,去纠正阴阳气血之偏,使机体恢复平衡而协调的状态,从而使疾病痊愈,达到治疗的目的,称为以情胜情疗法。具体方法是:(1)激怒疗法:利用激怒的疗法,常可治疗思虑过度而气结,治疗由于忧愁不解而意志消沉,治疗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等属于阴性的精神病变。(2)喜乐疗法。设法使患者精神喜乐,或引起欢笑,用积极愉快的情绪促使阴阳协调、气血通畅,从而可以治疗因为忧愁、思虑、悲哀等情绪活动所导致的病变。(3)悲哀疗法。悲哀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清醒状态,所以使用这种方式,可以纠正心理偏激,对病变产生积极的治疗作用。(4)澄心清志疗法,通过静坐或静卧,内忘思虑,外息境缘,不为病痛所扰,使精神清静宁谧,则真气自然从之,而病气逐渐衰去。

  利用七情或五行生克之法,治疗情绪的病,是有效的方法。常言说:“心静则安”,当我们精神上不紧张、不烦恼的人,那么情绪病也都不容易犯了。

      中医的医术有不同方法,其治疗方式有内治和外治。有内病内治、外病外治,还有内病外治之特点。

      中医内治包括方药应用,以及中药茶饮法、中药药酒疗法、药膳食疗等。在内治中最具特色的是中草汤药疗法。其中最著名的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中医药方在辨证施治中,可以兼顾多方面,综合治疗,标本兼治。

      中医外治疗效果独特、作用迅速、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外治中最具特色的有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火罐疗法、导引术疗法和意疗等。包括熏洗、敷贴、膏药、脐疗、足疗等方法。治 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丁不废外治”之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好,中医 (十六)中医的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