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细节 :如何轻松影响他人》
作者:史蒂夫.马丁 、诺厄.戈尔茨坦、罗伯特.西奥迪尼
进度 :1—41页
日期 :2021.9.25 第49天
** 知识点 :关于本书 、引言部分
01.关于这本书
《细节 :如何轻松影响他人》将通过对百例经典实例的讲述与分析,带你探秘那些微小却重大的影响力提升技巧,告诉你如何在如今这个信息量超载的时代用最小的细节改变成就结果商最大的差异变化,并成功影响他人。
这是一本令人惊奇、强大、具有深刻内涵的实用性人生工具书,他完整前仔细地揭示了失败和成功之间存在着的细微差别,手把手教会我们掌握可以影响他人并逆转自我人生的极具创造力和科学性的影响力法则,并将在职场沟通、员工激励、商业谈判、家庭教育等各个工作和生活领域对我们产生持续且深远的超级影响力。
02.引言
爽约——也就是不守约定。
明星们爽约不露面的行为屡见不鲜,有些明星甚至会放粉丝们的鸽子,与这些明星不同的是,日常生活中爽约事件不会得到太多关注。
从单个来看,这些爽约事件好似成本不大,但成千上万的预约成空,一定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当遇到这种情况,只需要对影响策略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成效。
在影响他人的过程中,你会遇到诸多挑战,说服某人按时赴约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我们想要说服别人去做的事情可谓成白上千,而且情形和背景各不相同。
当你想要创造出惊人影响力的时候,细节处最微小的做法改变,往往能够取得最显著的成效。
作者们关注“小改变、大影响”主题,他们探讨如何借助那些微小却能产生巨大成效的行为改变,来影响和说服他人,可谓是“四两拨千斤”的影响策略。
让人做出决定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这些信息呈现的背景或情景。
如何传达信息这个问题,在措辞、时机、背景或情景,设定做一些小小的调整,就能戏剧性的改变对方认同信息并依言行动的程度。
日期 :2021.9.26 第50天
** 知识点 :向“大众”借力
案例 :有太多国民没有按时提交纳税申报单并缴纳税款。
小改动 :在标准版本的缴税通知函里添上一句话,把按时交税的真实人数(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写上催交税款通知函上 。
策略 :社会认同原理(又称从众心理)——既人类的行为会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 ,尤其是那些令他们深深认同的人 。
社会认同的力量往往会胜过理性认知 ,使人又恨又爱 。从重的根源有三条非常简单却非常强大的动机 :
1. 尽可能高效率地做出正确决定 。
“大伙怎么做我也怎么做 ”是一个通往明智决策的相当高效的捷径 ,看到绝大多数人都按时纳税这个事实 ,会激起人们想要跟别人一样做的愿望 。如果遵从绝大多数人的做法 ,就很有可能得到他们的认同,扩大人际圈子的概率也会增加 。
2. 获得他人的认同 。
考虑到社会认同原理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人们对他的忽视令人惊叹 ,人们一般都不善于辨别出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 。如果把你的影响策略建筑在那些人们自以为的影响因素之上 ,不如做个小改变 ,为让他人认同,那就简明、诚实的告诉他人 ,大多数跟他们很类似的人已经在这样做了 。
把这多策略运用到纳税案件中 ,社会认同原理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
3. 用积极正面的角度看待自我 。
你引导受众去关注的那个行为 ,应该是被普遍接受、并且是你希望他们去做的 ,往往能够取得令人惊叹的效果 。
两个具体做法 :一个是强调你所鼓励的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被大多数人认同 ;二是公布绝对数字 ,暗示着有许多人都在这样做或这样想 。
社会认同原理的方法并不是适用于任何状况 ,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有意的避免从众呢 ?
日期 :2021.9.26 第51天
** “小众” 的反作用力
社会认同原理是一个极为有效的决策捷径 ,不但做出强大部分的正确决定,还能跟他人建立起情感联结。
实验 :研究观察力 ,目的是辩识出人们在反对群体意见时 ,大脑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发现:当受试者做出独立的判断 ,违背了群体的意见之后 ,大脑中与情绪处理有关的区域被激活了 ,说明与众人背道而驰的确是有情感成本的 ,会付出痛苦的代价 。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 :“四两拨千斤” 的方法之一 ,就是把你要说的信息跟受众群体的社会身份关联起来 ,人们总是愿意与自己所属的或想要进入的群体保持一致 。同时他们也很希望与那种不愿与之扯上关系的群体区别开来 ,避免与那些人一样做出相同的行为 。
当一个需要衡量的行为被公之于众的时候 ,与群体划清界限的动机最强 。如果你不鼓励他人做出某种行为 ,那就应该把这些行为跟受众们不想要的身份联系起来 。
日期 :2021.9.27 第52天
** 知识点 :非常态VS常态
如果一群人与你的受众拥有同一种社会身份 ,同属一个族群 ,那么你的信息可能会更有说服力 。
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 ,帮助你再做一个微小的、却能大幅提升说服效果的改变 :在遣词造句的时候 ,透露出你所倡导的那个行为,有多么寻常或多么不寻常。
正常情况 ,人们都愿意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 ,但是人们往往也喜欢强调自己的独特 ,彰显自我的个性 。意思是说,当有人引导他们去思考某个行为对自己的身份会造成什么影响的时候 ,一般来说 ,他们会更加在意违背(而不是顺应)社会规范的代价和好处 。
因此 ,如果你想影响他人的行为 ,那么你就从违背他心目中的社会规范的角度去遣词造句 ,这样做的收效比顺应的角度更见效 。
做法 :
1. 首先,告诉人们关于某个行为的社会规范是什么 ,然后描述那些违背这个规范的人具备什么特质 。
2. 其次,先考虑一下受众对相关社会规范的认知状况 ,然后再把某种特质与违反规范的人关联起来 。
如:对“开会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的印象。如果大家的印象是这个问题经常发生 ,那么他在传达信息的时候,就应强调“能够按时开会的员工具备哪些积极正面的特质” 。
如果大家都认为开会迟到这事儿其实并不常有 ,那么他的沟通重点就应该是“迟到的人有哪些负面特质”。
政正利用这些虽小但很科学的说服办法 ,人们会变得更加健康 。
日期 :2021.9.28 第53天
** 知识点 :强大的环境暗示
“破窗理论”表明 ,即便是一个象征杂乱的微小汛号,比如住宅区里有一扇窗户破了 ,或某个店面的门坏了没修,都有可能为范围更广的负面行动推波助澜 ,原因就是它传达出的社会规范意味 。
通过研究证明 ,这些看似微小的,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确实会对环境中的其他行为造成影响 。
通过研究指出 :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运用一些微小的改变,就能得到显著的收效 。
研究告诉我们 :当人们看到其他人违反了某条社会规范之后 ,他们不但更有可能亲自去违反一下 ,而且还更可能去违反另外一条相关的社会规范 。
研究发现 :环境中的细微线索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多么强大的影响力 。如果你有责任(或有兴趣)鼓励人们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时 ,你不但应该对要传达的信息做一些小改动 ,也要对环境来一点儿小小的改变——要知道改变人们所处的环境往往比改变他们的想法容易得多 ,效果也要好的多 。
研究显示 :默许人们违反看似相对来说并不重要的规范 ,而且违反的迹象清楚可见 ,这很可能会导致人们在更加重要的问题上违规。
如:在职场中 ,如果管理者默许办公环境一直脏乱,或是东西坏了也不修理 ,那么这些迹象渐渐积累起来 ,很可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 ,让人变得懈怠,更糟的是,可能会导致某种渎职行为 。
运用那些“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可高效的影响人们 ,是人们做出所倡导的行为 。
通过研究,总结出一个方法,与大家认为的相反 ,让人生活在一个整洁而有序的环境中 ,并不能塑造出强劲有力的、能让人做出受鼓励行为的背景环境 。最实际的是,最强有病的背景环境是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其他人都在遵守规范 。
因此最有效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并不是让人们置身于一个已经井然有序的环境中,而是让人们置身于一个能够看到他人遵守秩序的环境中 。
政府官员倡导市民们不要只是简单的“不去做糟糕的行为”,而是以一种公开的方式去纠正他人的糟糕行为 。
在塑造人们行为的时候 ,由于背景环境起到的作用与你所传达的信息内容一样重要 。所以,即便是对我们环境进行一个看似很小的调整 ,也会带来显著的收效 。
日期 :2021.9.29 第54天
** 知识点 :改个名字,改变一切
为给飓风造成的灾害募捐善款 ,官方给剧风起的正式名字,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为救灾捐款 。
这些证据不禁令人惊讶 ,他们还会揭示出一个重要的 、关于“小改变、大影响 ”的深刻见解。
心理学家杰西 .钱德勒对救灾捐款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之后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如果某人的名字的首字母刚好给飓风名字的首字母相同 ,那他就容易为这次灾害捐款 ,捐款率都比其他人大的多 。
乍一看 ,这种现象简直就是古怪科学家为了博头条而做的研究,或是人们为了下个周末的晚餐派对琢磨出来的愚蠢谈资。
若把这些发现当做无稽之谈 ,那就无异于忽视了人类心理中一个根本又强大的特点——事实情况是 ,我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名字 。
那么,这个特点又是如何帮你成功地去影响他人呢 ?
任何说服策略中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就是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因此清楚而多次的提到对方的名字,是个很有道理的做法 ,或者最起码要让你的请求和传达的信息跟受众的名字发生关联 。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方法 ,不论在为飓风带来的灾害捐款、还是在遏制因患者爽约而造成的效率低下、还是在用你说服人们交付税款竽都能起到很大作用 。看,改个名字,就这样改变了一切 。
日期 :2021.9.30 1,第55天
** 知识点 :如何化敌为友
变革往往发生在转瞬之间 ,会给我们带来始料未及的挑战 。
商业环境极少静如止水 ,突如其来的一次并购 ,昨天的竞争对手可能成为今天的同事 ,长久以来的死对手,或许就变为最完美的合作伙伴 。
对抗与竞争是常态 ,如果双方竞争达到一定程度 ,很难想象双方会达成合作 。
英国心理学家马克.莱文所做的研究表明:即便是在最为极端的情况下 ,依然有些东西能把我们联结在一起 ,而不是分开 。
莱文的一项问卷实验,非常有说服力 ,说明人们最愿意帮助自己的同类 。
而一个对情境做小小的改动 ,人们就会更加愿意敞开心怀,帮助并接纳那些一度被自己视为对立方的人。
此处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 ,当你需要激励大家联手合作的时候 ,应该把重点放在他们的共同身份上 ,把重点放在联结因素上 ,而不是分离因素上 。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 把相似性的正面效应充分放大的建议是 :当我们强调共同点时候,对共同点的类型做个简单的调整就可以了 。与其让大家把重点放在与新同事,新团队,新部门成员 所共有的那些常见的共同点上,还不如关注那些去寻找并强调那些“非比寻常”的共同点 。
也就是说,应该关注那些与新同事共有的、却在其他群体中极为少见的相似之处 。
寻找这种非比寻常的共同点的过程——尤其是在关系构建的早期——不但能增进新人的融入感,同时还可以塑造出“我们跟别人不一样”的独特感 。
寻找非比寻常的共同点的方法 :武利团队成员填写一份有助于相互了解的清单,增强相互了解 ,等有一段时间的合作 ,关系才能尘埃落定 。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举措 ,却的确可以帮助团队在合作和共事方面迈出很大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