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这本书很神奇,我从未花两个小时就读完一本书,读书的过程中一刻也不希望被打扰,吸引着我不停的翻下去,直至结束。这本书值得珍藏,可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给我们不同的感悟。
它讲述了悉达多凡世炼心、圆成得道的过程,整本书文字优美、情节动人、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刻画的人物都非常生动深刻。我想从书中次第成出现的人物来讲述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
一、亲情之爱
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悉达多的少年时代是非常幸福的,如果用一种色彩来形容,我认为是金黄色。在父母眼中他是聪明、懂事、令人骄傲的孩子,在朋友眼中他是博学、睿智、诚信、可靠的伙伴,在周围人的眼中他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也是让人羡慕爱戴的存在。
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谁也躲不过,他的烦恼来源于他的智慧,知道有圆成的境界,却只能仰望而无法企及。知道的越多,困惑越多,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于是便毅然走向成为林中沙门的苦修之路。
真正能够舍弃当前美好生活和似锦前程的原因,不是他的信念有多么坚定,而是他无所畏惧。人活着对未来不畏惧真心不容易,常人总是会畏惧未知、想要抓紧现有的、苟活在当下,但真正走出来就明白,没什么可怕,没什么可失去的。
对一个少年人来说,没有人比父母对他的影响更大。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都抱着最深沉的爱意,无论呈现的方式如何,都令人无法指责。父爱如山,父亲在他的生命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对他选择放弃光明前途而走上一条世人眼中的歧路肯定是不赞成的。但父亲并没有用语言指责,只是让他站在门外反思。当他几天后仍然坚持站在门外,沉默捍卫自己的梦想时,父亲确定了他的心意,便放他离开。
对一个父亲来说,让他放开自己孩子的手,走一条充满荆棘的路,真的不容易,也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一刻他打不得骂不得留不得,但他最终是睿智的,明白他是可以占有控制儿子的人生,让他走一条光明大道,但这终究是儿子自己的人生,还是得放手让他自己走。
但当悉达多自己有了儿子做了父亲后,不可自拔的陷入了深沉的父爱中。他没有自己父亲做的好,因为他的固执和无措,让他和儿子的关系充满了挣扎和屈辱。人们都是这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事到临头才发现看待一件事的观点往往会因身处其中而改变。
“由爱而生忧,由爱而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父爱是无私而伟大的,他可以承受儿子给予的屈辱,可以为儿子去死,却无法放手。用自己的方式依恋一个人,掌控他的生活,为他生为他死,都是肤浅的爱。走到爱的深处,去包容、去理解、去承受,才是爱的真谛。即使儿子走的是一条让自己头破血流的路,也得让他自己去闯,再心痛也得承受,因为这是儿子的人生,只能他自己走。父亲所能做的便是劝诫到位即可,如果真有儿子幡然醒悟的那一天,那他真的成长了。
“养儿方知父母恩”,人们都是在这样的轮回中兜兜转转。在悉达多因为儿子的叛逆,伤心难过之时,他想起了自己少年时离家的经历,才明白父亲当时的心境,明白自己当时让父亲多难过。也许当时自己的离开是需要很坚定的决心和很大的勇气,但父亲做出放手的决定时,付出了更大的勇气和更深沉的爱。
悉达多在明白了爱的真谛后,便对世间万物有了更深的认识,成就了自己的道。
二、朋友之爱
如果说亲情之爱根植于人的天性之中,是无私奉献,如无言的大地一般沉重,那么朋友之爱则是活泼自在,如林间的清风一般轻盈。乔文达和悉达多便是如此,他们是世界上另外一个彼此。相似的生活环境、相似的学问、相似的爱好、相似的追求。
所以在悉达多决意苦修时,他不得不跟随。因为悉达多是另外一个自己,也是自己另外一颗心,他们都面临同样的困惑,如果不追随他去,便会后悔一辈子。
其实很多人面临抉择,不愿意那么清醒,只想与世人温柔同眠,享一世荣华富贵多好,在世人眼中多么成功。可是一旦明确了自己心中向往的东西,欲望和好奇便会在心中滋生,一天天的膨胀起来,最终让人无可自拔的陷入求知的泥潭。如果没有勇气去追求,便会活在一天天的自怨自艾之中,唯有向前走、不停追逐才能解脱。这便是智慧的诅咒,正是明白了这些,乔文达才毅然追随悉达多前行。
有一个和自己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朋友陪自己走过一段人生路,是件让人多么幸福快乐的事。他承载着自己的过去,自己也充满了他的过去,而双方又走着相同的路,这是多深的缘分,我向往这种朋友间亲密无间的爱。
少年时有守护的人和同路的人一直陪着你走,长大了终究是要走自己的路,还会成为别人的守护者和同路人,这又是一个轮回。
然而他们终究是走了不同的路。乔文达是理论派,而悉达多是实践派。
乔文达师从乔达摩,聆听大成者的智慧理论,并按大多数修行者的路虔诚修行,也影响了很多人,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没有达到圆成的境界。
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智慧无法传授,只能自己去体验感受。所以悉达多放下心中万千智慧和高深的理论,去入世修行,在尘世中实践体验,终于明白了理论不是错的,也明白知道一件事和体验这件事中间有天渊之别,这期间种种度的拿捏都让人有不同的体验,他在尘世间走出了自己的道。
最终乔文达也在悉达多的眼中,历尽世事得道。
殊途同归。
三、圆成者
悉达多青年时代的颜色当为黑色。
三年追随林中沙门的苦修生活,让悉达多明白自己学到的不过是一些肤浅的技术,在技术层面上,他已经青出于蓝了,可是一直在道的外围徘徊、未入门庭。于是他听从乔文达的建议,去朝拜圆成者乔达摩。
乔达摩的目光是得道者才有的目光,慈悲、通透、安定,他的教义圆融、美好、震撼人心。这便是悉达多一直以来,知道世间里存在却不知道是什么的境界,也是一直以来追逐的目标。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热切渴望追随乔达摩,比任何人都认真的倾听乔达摩的教义,比任何人都深入的思考其中的深意。
但他突然发现了一个事实,教义都是乔达摩通过自身经历悟道后得出的智慧结晶,广大信众照着去做,当然会积德行善成为一个好人,让世界变得更好。但他们只知道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信众终其一生也只是做个好人,求得心灵自在,却不能得道。
因为知识可以学习,而智慧无法传授。所以他沉默了,并未拜师,而乔文达则留下来选择了这条路。悉达多的困惑,乔达摩了然于胸,所以在悉达多离开时,他指点悉达多入世时“记得不要太聪明”,结下了善缘。
既然乔达摩知道教义的漏洞,那为何不明白告诉信众呢?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众人的理想
如果说理想是如金字塔那般分等级的,大部分普通信众没有得道的崇高理想。他们都生活在最底层,对现实生活失望,想要脱离苦海,寻求心灵的慰藉。他们的理想仅仅是不那么痛苦或卑微的活在现实中,而活在由乔达摩编织的真、善、美的梦境中。就算有少数人向往得道,可芸芸众生,有美好向往的人千千万万,真正付诸实施的人有几人?能坚持下来的又有几人?不是人人都有那么坚定的向道之心。
如果真有这样坚定的人如悉达多,乔达摩所能指点的也不多,因为他明白求道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每个人都有都有自己不同的感悟,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自己说再多也没有用。不如踏踏实实的学学教义,先做个好人,至于得道便真只能靠悟性了。
(二)乔达摩的理想
对于得道的乔达摩来说,他认为自己存在的意义,便是爱众生、普度众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所以他的教义便是让信众相信,真、善、美的世界是通过努力可以到达的。只要人人向善,不为恶,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我相信他内心笃信自己的教义,也衷心的希望所有人也相信。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让信众看到希望,得到救赎,也支撑他自己往前走。他一辈子影响了无数人,当他将死的消息传来,无数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想见他最后一面。正是人心所向。
为何他会受那么多人的爱戴?我想因为他教会了世人如何去爱。作为一盏灯,为无数人在暗夜中带来了光亮,指明了方向。如果他逝去,人们将不能再感受他的温暖,并陷入无边的黑夜中。看见过光明的人一旦失明,受到的煎熬远胜从未见过光明的人,这让苦苦挣扎的世人情何以堪?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好在星火相传,在他逝去之际,悉达多也得道了,悉达多和乔达摩都为世人带来了温暖和力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