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成灾的新闻突然间挤满了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的空间。
据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信息,郑州此次极端强降雨最大小时降雨量为201.9毫米,已超过“758特大暴雨” (198.5毫米)。
创造纪录的那一小时,相当于有150个西湖的水倒在了郑州的土地上。
据河南防汛新闻发布会通报,据不完全统计,强降雨已造成河南全省超过120万人受灾,郑州市25人死亡,7人失联,巩义4人死亡。
我们看到马路被淹了:
地铁被淹了:
车辆漂浮在水上移动:
天好像被捅了一个洞,大雨不停地倾注:
因为雨水而引发的山洪、泥石流……
眼睛离开屏幕的时候,人们却感到了深深的焦虑:
不知道河南同胞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挨饿?灾害还要持续多久?灾害过去后,他们要多久才能恢复正常生活?
这种焦虑出现在受灾同胞中,也出现在接触了灾害新闻的其他人身上。
有些人会感到恐惧、无助、悲伤、愤怒;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比如疲倦、发抖、失眠、心神不宁、呼吸困难、肌肉疼痛、恶心腹泻等。
这些情况叫做“应激反应”。
凯普兰最先系统地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当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也就是危机状态。简言之,危机意味着稳态的破坏。
危机形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期:
危机前状态、易感期、重整期
在通常状态下,个体通过应用已拥有的应付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能保持自身与环境间的平衡,可视为一种稳态。
然而,个体可能会遭遇应激强度很大的事件,在这里称之为:“有害重大事件”即对个体的生活目标或自我形象等重要方面构成威胁的事件。
此时,个体会一如既往地动员所有解决问题的常规技能,但结果却发现仍不足以摆脱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不安感开始产生。有害事件的发生,就揭开了危机发展过程的序幕。
在危机期,紧张和焦虑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个体处于渴求解脱的状态。
这一期有一定的时限,一般不会超过6─8周。在这一期,个体往往不得已而求助于专业人员。
有些人会因难以忍受强烈的焦虑和高度的紧张而出现精神和行为的紊乱。还有些人会用适应不良性行为来减轻焦虑,如大量饮酒或滥用某些镇静剂。
在危机期之后,是所谓重整期。此时,焦虑水平降低,某些方面开始恢复正常。
个体在危机之后的适应水平可能与危机前相当,也可能低于或高于危机前的水平。
通过专门的干预,治疗者可帮助患者至少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若能借机使其达到更高的适应水平就更为理想。
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通常都需要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协调下有序展开,救援者往往由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经历或救援经验的专家组成。
但目前,一方面灾难早期往往困难重重,诸如物资不足、交通不畅等常见问题限制了灾区人员进入;另一方面,这些心理救援人员也将直面应激,这就需要救援者具有更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帮助受灾者进行早期的心理调适。
以下有几个适用于日常的调适方法:
1)放松训练:借着循序渐进的肌肉放松练习,控制本身的焦虑和恐惧。
2)呼吸练习:通过腹式呼吸法来使自己放松,解除压力导致的身体紧张状态。
3)积极的思考和自我对话:改变消极的思考内容,如:我觉得我一定会失败,而以较积极的想法来代替,如:我想我可以试试看。
4)思考中断:当出现不适当的念头或想法时,马上利用另一个念头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将不好的想法打断,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
5)想象暴露法:想象会引起强烈情绪反应的情境,同时练习放松技巧,循序渐进减低焦虑。
6)游戏治疗:通常适用于儿童。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地用言语来表达,借助游戏的形式,在互动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有关他们本身的创伤记忆和经验,并让他们了解自身,以及周围有哪些力量可以帮助自己。
熙桓心理
如果部分当事者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就会随着应激继续发展,进入到心理行为趋于僵化,偏执于某种防御机制的使用,甚至出现心理混乱和脱离现实,发生心理崩溃,表现为极度淡漠、木僵状态。
这些情形通常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较晚时间出现,因此也意味着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更需要大家守望相助,及时发现周围人身上的情绪和行为,确保他们的安全,并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介入。